刘伯温资料 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伟人
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伟人
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
刘伯温生于1311年7月1日,是元末明初人。刘伯温本名刘基,字伯温,是今天的浙江省文成县南田乡人。由于以前的文成县是叫青田县,因此刘伯温又被称为刘青田。
刘伯温石像照
刘伯温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开国功臣,在朱元璋带兵打天下路过刘伯温的家乡时,朱元璋听说刘伯温有诸葛亮之才,便像刘备三顾茅庐那般诚意拜访,使得刘伯温十分的感动。而刘伯温也正想让自己的才能有用武之地,于是就决定跟随朱元璋一起打江山。
在朱元璋成功的当上了皇帝之后,跟随一起打江山的人都得到了封赏,而在征战过程当中做出了大贡献的刘伯温被朱元璋封为了伯爵,成为诚意伯。因此,后人也称刘伯温为刘诚意。
在明朝成立了之后,刘伯温虽然已经不再上战场了,但是也在朝堂之上为国家百姓出谋划策,保证国家的安定。由于刘伯温学识渊博,精通各类知识学术,例如政治军事,乃至奇门遁甲之术,刘伯温都有所成就。所以,每当朝中同僚或者是朱元璋遇到了难题,都会想刘伯温讨教解决的办法,而这些问题也都迎刃而解。
后世有很多人都将刘伯温与诸葛亮进行比较,称刘伯温是诸葛武侯。而在中国的民间也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那就是“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刘伯温的才能学识可见一斑。
刘伯温预言
明朝的大军事家、谋略家以及政治家刘伯温是被后人称之为诸葛亮转世的一个人物。刘伯温之所以会被后人这么赞誉,不仅仅是因为刘伯温向诸葛亮那般忠君爱国,同样也是因为刘伯温过人的智商以及谋略。刘伯温有过很多的预言,并且基本上都变成了事实。那么,刘伯温的预言都有哪些呢?
刘伯温画像
朱元璋召见了刘伯温,待到刘伯温将要到达朝堂之上时,朱元璋心血来潮,想要考考刘伯温的本领。刘伯温到了朝堂之上,就见朱元璋前面的桌子上有一个倒扣着的碗。朱元璋笑着说:“我听说你的占卜预言能力不错,你猜猜这个碗扣着的是什么。”刘伯温闭上眼睛,掐指一算,便笑着答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食物也。”朱元璋大笑,将碗打开,碗下盖着的果然是被朱元璋咬过一口的烧饼。
在国家大事上,刘伯温也有过预言。刘伯温作为朱元璋最为信任的朝堂大臣,经常出入皇宫,与朱元璋讨论国家大事。
一次,朱元璋问刘伯温,当前皇城十分的坚固,防守也是十分的严密,为什么还要加紧驻防,是不是没那个必要?而刘伯温则说:“臣观都城虽巩固,防守严密,似觉无虞,除非燕子飞入京。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江山永乐平,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尽还乡。”“燕子飞入京”则是指燕王朱棣起兵造反,而“一院江山永乐平”则是指燕王朱棣的年号“永乐”。由此可以看出,刘伯温的预言能力真的很是厉害。
刘伯温传奇
不知为何,刘伯温和诸葛亮这两个传奇人物,两者相差了一千多年,依旧能够有所碰撞,下面由我为大家说一个传奇的故事。
月观星象的刘伯温
故事是在明朝开国前,朱元璋在攻打金华的战役中,在这沿路上势如破竹,勇夺两成,导致金华的守将胡深打败退入樊玲一带,这里易守难攻,四周的群山环绕,峭壁四起。很难以武力硬碰硬,此刻刘伯温告诉朱元璋,这样的环境我们很难进攻,我先去打探一下地势,再做决断。刘伯温出了营帐,踏入了东边环绕高大挺拔树林的深山,山路极其陡峭,刘伯温在思索如何进攻。人有三急,此刻他就想找个地方方便一下,他找了一个在自认为别人找不到的地方,就哗啦哗啦的方便,击打在杂草上,草被击打的凌乱开来,恰巧看到 草丛里有一个东西,他好奇心上来了,扒开一看,竟然是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的竟然是此时此刻的时间,他惊呆了,以前他就觉得诸葛亮很惊艳奇才,但是我好端端上个厕所,你咋的也要来预测一番呢,而且我的行踪你也不可能全都知晓吧。
遂之,他就继续前进,他脑子里现在想的不是完成任务,而是跟诸葛亮较真,认为他不是子虚乌有,都过去这么久了,怎么可能还能算计到我,接近他就继续尿,但是不远前的石头上的大字把他惊呆,诸葛亮又算到了。此刻他的内心是惊呆了,但是他还算冷静的,继续往前走,看到一个山洞,走进一看,黑洞洞的一片,点起火把,石壁上又刻着诸葛亮的字迹,他料定朱元璋能够称雄,并且要求刘伯温弃甲而走。此时此刻,刘伯温是佩服诸葛亮的,他弃了内甲而走,出了山洞,他把四周的地形看了一遍,尽可能的瞄了一下敌人的兵力部署。连夜返回营地,进行了参谋,果不然,第二天朱元璋就打破敌军。
这一段历史,正史上没有记载,只是野史上有所描述,可见刘伯温之奇,受人称赞,不惜把他的小故事也稍加神化。

刘伯温简介
刘基生于1311年7月1日,是元末明初的一名军事家、文学家以及政治家。他字伯温,是汉族人,祖籍是浙江省文成县人,因此,又有人称刘伯温为“刘青田”。在明朝建立了之后,朱元璋封刘伯温为诚意伯,被人称为“刘诚意”。死后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此又被成为“刘文成”、“文成公”。
刘伯温画照
刘伯温自幼便十分的聪颖好学,在同龄人当中可谓是出类拔萃。而且刘伯温的父亲亲自教导,让刘伯温得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教育。在刘伯温七岁的时候就可以一目十行,学习能力可见一斑。
在刘伯温十二岁的时候,便已经成为一名秀才,受到了乡亲父老的一致赞誉,被称为“神童”。在刘伯温十四岁的时候,就进入了府学读书。他跟随老师学习春秋经,而春秋经是一部极为晦涩难懂,并且是奥义很深的儒家经典,一般而言是很难读懂的。但是刘伯温就显示出了自己超乎常人的一面,刘伯温仅仅只是默读了两遍,就已经可以倒背如流,并且还能够根据春秋经的大义来讲解自己的理解,理解到前人没有理解到的层次。刘伯温的老师见到刘伯温如此,十分的惊讶,怀疑刘伯温曾经学习过春秋经,于是又让刘伯温尝试其他的文章,刘伯温同样是过目不忘,并且都有所领会,老师对其赞不绝口。
在治国军事打仗上刘伯温的聪明才智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从而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成为了开国功臣,并且为百姓造福。
诸葛亮预言刘伯温
诸葛亮一个传说习得天书,摆弄山河的奇才,我们期待他有能一个后人能够传承他的本领,按照史书来看,没有一个人能够继承下来,就算姜维也没有这本事,但是诸葛亮曾预言下一个像我一样的智者就是刘伯温。
惊才绝艳诸葛亮
野史上很多记载诸葛亮多次调侃刘伯温,在很早之前就留有石碑,刻上戏言,等到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刘伯温肯定会到来,看到自己写的一切。最明显的就是刘伯温要挖诸葛亮的墓,但是早在千年前,诸葛亮就料到了,刻上刘伯温不要打开我的墓之类的话语,吓得刘伯温至此不敢抱有这类心思,还尊诸葛亮以师父自称。这个系列的趣谈还有一个版本,说是刘伯温已经打开了坟墓,只有骨盆,骨盆之内没有骨灰,有的只是一封发黄的信,上面写着”千年之后刘伯温亲启”,这么玄乎的事情,刘伯温怎么可能敢打开一看,只好收藏下来,以便日后再看。直到他归隐山林之后,他经不起自己内心的多次诱惑,打开了信封,欣赏所写的只是:我料你隐居才敢看。
这些都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可能诸葛亮并没有这么传奇和玄乎,世人怎么就可以预言到后世呢,但是《马前课》是诸葛亮所写,所预言之后的未来,还是有一定的准确性,可见他能料到日后有刘伯温也不一定是无稽之谈。他们两个的预言都被归入了中国四大预言中,这些都等待后人所考证。
刘伯温后人
刘伯温有没有后人流传下来,这是一个谜。正史和野史都对此有所记载,但又争论不断,没有实证可以证明,暂且我们就相信正史吧,实际如何,就让后人来考证,我们知道的只有这些。
后人对刘伯温的拜祭
正史上有所记载的是,刘伯温回到故居之后,朱元璋也不放过这么一个有功之臣,特派胡惟庸以看望的名义,给刘伯温赐下毒药,让他服毒自尽。并且朱元璋有个习惯,杀人都喜欢株连九族,斩草除根,不留后路,因此在刘伯温死后不久,他的两个儿子也相继被杀,意义上的刘伯温后人都被杀尽,那么何来现在刘伯温的后人呢。
刘氏一门被朱元璋搞得生离死别,错了,是死伤无数。刘氏本该因刘伯温而成为名望大族,却因刘伯温坠落深渊。
刘氏在江浙一带是大族,他的祖上可以追溯到七代的刘延庆,第一代战死沙场;第二代官至国共职位;第三代只不过是一介书生,远离官场,自己耕作……到了刘链(刘伯温的长子)就是第八代,因为跟胡惟庸余下起了争执,被胁迫跳井自尽。刘(刘伯温的次子)他的一生就是因为一句话而毁了,他对明成祖说:“殿下,在你百年之后的时间,肯定会有人篡改朝代。”他预卜未来,就被打入监狱自尽。
他的家谱正史记载也算记载清晰了,假如刘伯温真有后人流传下来,到现在也已经是一百多代了,希望还是上天还是能够留存他的血脉,一代伟人的血脉还是令人着迷的。
现在依旧有很多人以刘伯温后人自居,每年给他行拜祭礼,好不隆重,想吸引游客也罢,这样尊重传统的行为值得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