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起名大师 福州以前的名字是什么为什么要改成福州
福州以前的名字是什么为什么要改成福州
福州是一座历史名城,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秦置闽中郡。
福州历为汉闽越国都,三国建安郡、晋安郡,南朝晋平郡、闽州、丰州,隋泉州、建安郡,唐建州、泉州、闽州、福州、长乐郡,五代闽王都长乐府,宋福州、福建路、福安府,元福建行中书省、福州路,明、清福州府的治所。
1913年为东路道(1914年改闽海道)驻地、福建省省会、闽侯县治。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及所属“闽海省”省会设此,为特别市,旋废。
1946年正式设福州市。
1949年8月17日解放,为福建省省会、省辖市。
福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7000年前,福州就同黄河、长江流域一样进入新石器时代。
先民们用简单的生产工具从事原始渔猎活动,并开始饲养畜类和从事简单的农业劳动,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福州原始文化。
本世纪50年代以来,经过历次考古调查和发掘,福建省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数以百计,出土了大批遗物,其中以平潭壳丘头、闽侯昙石山等遗存最为丰富,并具有代表性的意义。
考古发掘证明,距今5000~7000年前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福州地区就有氏族部落长期定居。
“闽人”就是当时的土著居民。
距今约4000年前,即公元前21世纪末至公元前16世纪初的夏朝时期,这里的闽族居民已和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有了联系。
至周代,这里与中原的关系更加密切。
它不仅隶属于周朝,而且也进入了奴隶社会。
战国中期(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六世孙无疆为楚威王击败杀死,越国开始瓦解,王族南奔,部份越人入闽,与闽族融合成为闽越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向福建进军。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废闽越王无诸为君长,在福建地区设闽中郡。
秦末,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无诸率闽越族人先是反秦,继而佐刘邦攻项羽。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汉复封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福州成为闽越国的都城。
无诸依冶山建城,人称“冶城”。
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福州为晋安郡的郡城,第一任郡守严高改建郡城,时称“子城”。
南朝、隋唐时,福州曾作为丰州、泉州、闽州、建州的州城。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改设福州都督府,从此,福州就定了名。
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审知随其兄王潮率兵南下,占领福建全境,创立闽国,定都福州。
王审知安置中原移民,选用贤能,兴文重教,浚湖拓城,减税撤卡,发展海外贸易。
唐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在子城外环建大城,设八城门、九便门、三水门,称“罗城”,全部用印有“钱纹”图案的城砖砌城。
罗城内除官吏居住外,还让百姓按规定地段修建住宅,分段围以高墙,称之为坊,这便是“三坊七巷”的雏型。
开平元年(907年),在大城南北增筑月城,大城夹在其中,人称“夹城”。
因南门外一带地势低洼,又建城墙以防洪。
是时全城略呈圆形,越王山(屏山)、九仙山(于山)、乌山均被圈入城中,福州因而别称三山。
后来,王审知的儿子王延钧立国号“大闽”,将福州改称为“长乐府”、“东都”。
北宋开宝七年(974年)福州刺史钱昱在夹城之外增筑外城。
南宋绍兴之后,金兵猖獗,中原涂炭,福州被视为“武陵桃源”,避乱者渐次而来,典章人物,极一时之盛。
南宋末,益王赵登基于福州,升福州为福安府,作为行都。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设福建行中书省于泉州,三年后迁返福州。
明代,统治者轻徭薄赋,奖廉肃贪,鼓励垦荒,发展生产,福州经济恢复,纺织业、商业、航海业复苏。
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唐代的夹城与宋代的外城基础上砌石城以防倭,此为府城。
此城沿用至辛亥革命后才陆续被拆除。
明末,清兵入关,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称福州为天兴府,又称“福京”,作为行都。
明清时,福州为福州府府治。
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城市日益扩大。
城内、南台和仓山连成一片,上杭、下杭、中亭、台江成为商贾云集的街市,仓山成为外国领事馆区。
在近代史上,福州曾经是我国海军、造船业的发祥地,为我国培养出一代早期著名的海军将领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