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梁启超的九个子女都是谁生的 仁者不忧:梁启超要求子女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火烧 2021-10-20 12:30:51 1064
仁者不忧:梁启超要求子女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他从自己的人生经验中总结出一点,就是要在生活中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确立美满的人生观。他最怕自己的孩子消极、气馁、悲观、忧郁,他告诫孩子们:“总要常常保持着元

仁者不忧:梁启超要求子女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梁启超的九个子女都是谁生的 仁者不忧:梁启超要求子女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他从自己的人生经验中总结出一点,就是要在生活中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确立美满的人生观。他最怕自己的孩子消极、气馁、悲观、忧郁,他告诫孩子们:“总要常常保持着元气淋漓的气象,才有前途事业之可言。”他在给思顺的信中说:“你和希哲都是寒士家风出身,总不要坏自己家门本色,才能给孩子们以磨练人格的机会。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其实何止乱世为然)。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受, 只要能维持着生命便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出快乐,才真是会打算盘哩。” 梁思顺 >他有时也现身说法:“你们几时看见过爹爹有一天以上的发愁,或一天以上的生气?我关于德性涵养的工夫,自中年来很经些锻炼,现在越发成熟,近于纯任自然了,我有极通达、极强健、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快乐的。”他认为,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不忧”,也就是“三达德” 中的第二德。至今还有许多人很看不起这一条,以为中国落后就是因为信了孔孟之道,所谓仁义道德,都是虚伪的,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欺骗老百姓的精神鸦片。这么说并没有错,但是,道理只讲了一半,另外一半却是梁启超所讲的人格磨炼。他说,什么叫做“仁”呢?孔子有个解释,“仁者人也”,仁就是人。梁启超更进了一步,他把“仁”解释为“普遍人格之实现”。他还说:“人格完成就叫做‘仁’。”由此可见,“仁”还有人格磨炼的意思在里面。过去的士大夫喜欢讲“内圣外王”,听起来很玄,其实,“外王”讲的是建功立业,且不管它;“内圣”讲的却是自我修养,人格实现,它的最高境界,就是“仁者不忧”。 >梁启超 >然而,仁者为什么会不忧呢?梁启超认为:“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所以,《易经》六十四卦,始‘乾’而终‘未济’,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哪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便连这一寸两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仁者’看透这种道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所以《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换一方面来看,他们又信得过凡事不会成功的,几万万里路挪了一两寸,算成功吗?所以《论语》说,‘知其不可而为之’。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成败可忧呢?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呢?因为认定这件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地画出这一部分是我的,那一部分是人家的,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以为我所得?既已没有东西为我所得,当然也没有东西为我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所以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得失可忧呢?总而言之,有了这种人生观,自然会觉得‘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自然会‘无入而不自得’。他的生活,纯然是趣味化艺术化,这是最高的情感教育。” >《论语》 >梁启超的这种教育成果如何呢?思永有一次对梁启超说:“爹爹尽可放心,我们弟兄姊妹都受了爹爹的遗传和教训,不会走到悲观沉郁一路去。” >( 解玺璋:《梁启超传》,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 ) 作者简介:解玺璋,知名评论家、学者、近代史研究者。季我努学社顾问、季我努沙龙讲演嘉宾。从事报刊编辑、图书编辑二十余年,曾获多种全国及北京市文艺评论奖,著有《梁启超传》、《一个人的阅读史》、《喧嚣与寂寞》、《雅俗》等。 ( 编辑: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所研究生 萧宸轩 )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