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时代来临的历史意义 杨德明:西方主要国家工业化的历史经验分析
杨德明:西方主要国家工业化的历史经验分析
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特点
随着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完成,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开始下降,第三产业逐步得到快速发展,这一现象被称之为去工业化。去工业化的成因主要有:(1)大城市地区土地和工资等生产成本较高,劳动和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加上市中心区生活和环境质量的下降,导致企业家把制造工厂由发达国家大城市迁移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甚至迁移到国外;(2)资源的枯竭和生产成本的上升,工业发达国家的一些传统产业如钢铁、造船、工程机械和纺织等,逐步走向衰退。这些衰退产业主要集中在一些老工业基地,由此导致这些地区制造业出现严重的下降;(3)随着技术发展,企业可以把生产过程的某些部分,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环节,分散到国外工资成本相对低廉的地区,而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又加剧了这种趋势。
过去工业化本质上,是发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但却导致了一些重大的问题。
美国一度是全球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最近数十年,其经济总量超过80%转向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更是在美国主导的金融自由化浪潮中飞速发展,就连以制造业为本的通用汽车公司也试图通过金融工具增加盈利。但是在去工业化过程中,有很多学者开始认识到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应该重视制造业的发展,不能任由虚拟经济发展。但是并没有得到学界和政界的重视。与此同时,美国制造业对经济的贡献不断萎缩,并随着全球产业分工调整出现了“产业空洞化”。
忽视承担着经济“造血”功能的制造业,把大量金钱投入到华尔街的金融漩涡中,最终引发了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之后,这一问题得到了重新认识。美国人认清了经济过度脱离制造业实体的危险。金融危机的爆发让美国各界感觉到“逆转”的必要性,同时也开始反思其产业政策和经济结构。作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典型代表,金融服务业和制造业在经济结构中各自该占多大比例成为反思的焦点之一,而重振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是反思带来的一个重要思路。
今年3月,美国民主、共和两党11名国会议员联名致信奥巴马,以“美国需要一个制造业政策对抗全球竞争”为题,要求“通过发展一项全国性政策”,恢复美国制造业竞争力。此后,美国国会众议院民主党人推出斥资170亿美元的“美国制造”一揽子计划,制造业促进法案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法案在美国国会获压倒性多数通过,至少说明美国国内对制造业的重要性已有了基本共识。
“再工业化”是西方学者基于工业在各产业中的地位不断降低、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下降、大量工业性投资移师海外而国内投资相对不足的状况提出的一种 “回归” 战略,再工业化,是指经济发展要转向可持续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要回归实体经济,重新重视国内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 过去的“工业化”历程,目前已经接近结束的末端,而“再工业化”是金融疯狂之后,美国、英国等消费型发达国家、工业化后期国家寻求经济再平衡的唯一一条可走之路。即经济发展重心,由虚拟经济倾向为实体经济,使工业投资在国内集中,避免出现产业结构空洞化。
美国提出再工业化战略,是现实的考量。反映了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对过去那种“去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反思和重归实体经济的愿望。尽管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只有15%左右,但由于经济总量巨大,美国制造业在全球的份额仍高达20%左右,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事实无法回避。现在,美国力图通过再工业化重振本土工业,一方面是防止制造业萎缩失去世界创新领导者的地位,另一方面是要通过产业升级化解高成本压力,寻找能够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高端产业,而不是仅仅恢复传统的制造业。从这一点来看,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就是在加快传统产业更新换代和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实现再一次依靠再工业化来推进实体经济的转身与复苏。 因此,此次再工业化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求发达国家重归实体经济,但并不是重归工业化过程中的传统产业,而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以新兴产业为核心的结构转型。
(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续汉书·百官志》所云:
(22分)
(1)盐铁官营制度或工官制度(写出其中之一即可,1分)作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重农抑商;稳定市场价格;发展农业生产;打击割据势力和富商大贾;、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答出其中三点即可,3分)
(2)有利的商业环境:①城市中市坊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市各处;②农村“草市"更加普遍;③商业经营时间不受限制;④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答出其中三点即可,3分)积极影响:小生产者风险降低,有利于保护小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手工业的发展。(2分)
消极影响:加强了政府对手工业的控制,不利于市场的自由竞争,阻碍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不利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答出其中2点即可,2分)
(3)新变化:传统行会向近代化发展(或逐渐资本主义化),出现了与外贸相关的新行会。(2分)主要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掠夺,客观上促使近代中国社会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商品市场不断扩大;②开放通商口岸,进出口贸易发展;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3分)
(4)有利影响:①跨国公司的投资为我国提供了资金和技术; ②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和营销经验,有利于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增强了国内企业的竞争意识和国际竞争能力; ③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问题。(3分) 不利影响:①跨国公司垄断关键产业和核心技术,对我国产业发展战略和工业化升级构成挑战;②外资金融机构的渗透加大我国金融风险压力;③跨国公司加紧争夺人才,对我国经济安全构成长期的威胁。(3分)
略
发达国家现代化的主要历史经验和教训对我们的启示
中国经济现代化已经走过160年历程,经历了工业化起步、局部工业化和全面工业化三个阶段,也经历了多次战争和社会动乱的摧残;留下太多的遗憾和无奈,也留下诸多的经验和启示。
由于篇幅和时间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全面总结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只能非常简要地谈谈几点认识,为后面的战略分析做准备。 首先,中国经济现代化是一种追赶型经济现代化。
中国经济现代化并不是一种“自然演化”,而是人为的和被迫的。这也是经济现代化的后行国家的普遍现象。
这种经济现代化,学习和借鉴先行国家的经验非常重要,但不可能完全重复先行者走过的路,因为先行者和后行者的国际环境以及自身条件差别非常大。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中国经济现代化不是一种经济自觉行为,而是一种面对生存压力的经济对策。
这种经济现代化是不可能成功的。 其次,中国经济现代化遵循世界经济现代化的基本规律。
中国经济现代化包含国民经济的全面工业化、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和国际经济地位的变化等。但在世界经济现代化的先行国家之中,没有一个国家具有中国的人口规模。
事实上,目前的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约为9亿,比中国人口少了4亿。所以,中国经济现代化面临更多的挑战。
其三,中国经济现代化是世界经济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不能离开世界经济。中国经济现代化出现了三个快速增长时期,它们分别是19世纪后期(1870~1895年)、20世纪早期(1912~1936年)和20世纪后期(1978~2001年)。
这三个时期都是中国实行开放经济政策的时期。当然,第一个阶段的开放是列强炮舰压力下的局部开放,第二个阶段的开放是政府无力管理下的无序开放,第三个阶段的开放是政府有效管理下的有序开放。
虽然中国处于世界经济体系的边缘,但三次开放都给中国经济现代化提供了活力。 其四,计划经济不是经济现代化的有效模式。
在绝对多数时间里,中国经济现代化是政府主导的。洋务运动时期的工业化是官僚督办的,民国时期的工业化是官僚督管的,新中国前40多年的工业化是政府计划的。
历史已经证明,计划经济模式是低效的,官办工业化是不成功的;同时,没有政府合理干预的追赶工业化,同样是不可能成功的。自由市场经济的神话在20世纪初已经破灭,计划经济的模式在20世纪末已经失效。
政府有限干预的混合市场经济模式,已经被证明是经济现代化的理性模式。 其五,战争对中国经济现代化有巨大破坏作用。
在中国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发生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有数百次之多。每一次战争都对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而且延误了经济现代化进程。
特别是外国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例如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等,都对中国经济现代化产生了巨大的负作用。“日本的侵略至少使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延误了二十年时间。”
其六,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在世界经济现代化的三百年里,中国丧失了三次经济现代化的良好机遇。
中国是经济现代化的后发国家,起步就比别人晚,丧失重大机遇,更是给中国经济现代化雪上加霜。赵德馨先生曾指出中国丧失了三次现代化机遇。
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在1763年前后,1825年英国议会解除机械出口限制,工业革命向欧洲大陆扩散。
1793年,也就是工业革命开始后的第30年,英国国王乔治派使者访华,请求建立外交关系。当时的清朝皇帝乾隆,拒绝与英国建立外交关系,使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晚了约70年。
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朝没有及时调整经济政策,反而用幻想来欺骗自己,拒绝去认识外面的世界,拒绝改变旧制。
当时的欧洲,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酝酿之中。1870~1913年以电气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
美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抓住机遇并获得成功。尽管1860~1894年的洋务运动是中国工业化的起步,但这种工业化是被迫的和被动的。
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发生了以自动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工业技术,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中国则接连发生政治运动,失去接受工业转移的机遇。 其七,中国经济现代化发生两次进程中断。
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中国工业化进程被战争所打断,工业化水平出现倒退(表3-5和表3-17)。大约到1952年才恢复到1936年的水平;日本对华侵略战争,使中国现代化进程延误了20年。
虽然战争阶段也有工业增长,那是为战争服务的。 第二次是文化大革命时期(1960~1977年),中国工业化进程被政治运动所打断,工业化水平出现倒退(表3-6)。
在“文化大革命”前后,中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1960年的41%下降到1968年的31%,1970年恢复到40%;工业劳动力的比重也从1960年的16%下降到1965年的8%,此后10年在10%左右徘徊,1977年才恢复到15%。 其八,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任务非常艰巨。
如果把人均GDP和经。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的特点
如题所问,以下从英、法、美、苏、中五国方面分析其工业化的特点。

1.【英国】英国是世界上较早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国家,它最初是由原始积累向轻工业化过渡,再实现重工业化的。最初英国通过海上劫掠、开辟殖民地等方式,促进了本国资本的积累,为轻工业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通过原先积累的金银、海外原料及殖民劳动力,迅速转化为工业革命后的财富。而这些财富又继续促进了英国海外殖民扩张的开展,17--18世纪,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攫取了世界霸权。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英国国内对资本和商品市场的严重依赖,阻碍了其技术革新,英国重工业化基本上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原有基础上开展的,一直到二战结束前,发展较缓慢。2.【法国】法国在大革命之后也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受先代重商主义的影响,法国在效仿英国进行原始资本积累的过程中,不仅发展轻工业,还大量投放外债,通过赚取债务差额来为本国工业化提供资本,同时受国内封建势力与国外敌对武装的破坏,法国资本主义一直未能独立发展,资本投放于工业技术更新中的比例较小。
这些都造成法国资本主义工业的滞缓。直到二战结束,英法都受到战争破坏而使工业长期服务于军事,造成了工业结构的不合理,阻碍了工业的长足发展。
3.【美国】美国相比前两国,不仅拥有安定的政治环境和丰富的天然资源,还在最初的百年发展中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和技术人才,在开发这片新大陆的过程中,轻重工业的发展结构相对较好,虽然在一战之前美国已基本实现经济全球第一的目标,但真正攫取世界经济霸权则是在一战后,直至二战结束,美国的霸主势力。充分反映它在工业上的雄厚实力。
4.【苏联】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处于斯大林当政时期,这一时期主要坚持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方针,农业和轻工业总体上为重工业服务,重工业的过度发展虽然为苏联提供了坚实的战争物质基础和大批尖端科技人才,但动摇了国计民生的根本,无法持久,而斯大林模式的应运而生,在战后逐渐暴露其弊端,影响了苏联工业化健康发展。5.【中国】新中国在建国后,一穷二白,原先破落不堪的工业基础无法维系人民政权的长久存在。
国家在1949--1952这三年里恢复了经济,从1953年开始,决定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过渡时期的总方针是一化三改造,一化,即实行重工业化为主的工业建设体系。可见,新中国在工业化发展道路上,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苏联经验,出于对国防的建设需要,重工业发展成绩突出:沈阳飞机制造厂的建立、国产红旗轿车的问世···这些都反映了当时国家的工业政策,此外,在三大改造中对手工业的改造,则也是为了促进中华工业的发展的选择。
塔刹的发展历史,国内外的
塔刹是指佛塔顶部的装饰,塔刹位于塔的最高处,是“观表全塔”和塔上最为显著的标记。“刹”来源于梵文,意思为“土田”和“国”,佛教的引申义为“佛国”。各种式样的塔都有塔刹,所谓是“无塔不刹”。印度的窣堵坡传入后,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的结合演化中,塔刹成为塔顶攒尖收尾的重要部分。
从结构上说,塔刹本身就是一座完整的古塔。它由刹座、刹身、刹顶和刹杆组成。这种塔上塔的造型,使塔显得更加高插云天,雄伟挺拔。 塔刹
刹座位于塔身之上,上承塔刹,一般为须弥座形、仰莲瓣形、忍冬花叶形或素平台座。有的刹座内还设有刹穴,以存舍利、佛像、佛经或其他供品。 刹身由刹杆和套于杆上的圆环——相轮及华盖等组成。相轮为单数,现最多者为十三级,是作为塔的一种仰望标志,以起敬佛礼佛的作用。 刹顶由仰月、宝珠或火焰宝珠等构件组成,位于塔刹顶部。 刹杆多用木、铁制成,纵贯全刹,有的还直入塔身,以增加其稳固程度
古代印度的佛教寺院建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精舍式,一种是支提式。精舍式的寺院建筑,设有佛殿、佛塔、僧舍、园林等;支提式是指依山开凿的石窟,现存最早的古印度佛教石窟是巴拉巴尔石窟群。这两种形式的佛教建筑,都随着佛教的汉传,传入了我国汉地。
印度最早之寺院,为佛世时设于中印度王舍城之竹林精舍,及舍卫城之祇园精舍。由古寺院之遗址得知,一般佛寺多于中央设方形佛殿,外围设僧房,佛殿正面之内阵即安置佛龛。建筑材料有石、砖、木等三种,建筑形式有佛堂、僧房、塔婆之分,而仅塔婆有若干尚保存完整。
据大宋僧史略卷上创造伽蓝条所载,我国寺之名称,源于官方所设以接待四方宾客之鸿胪寺为馆;西域僧东来后,多先以鸿胪寺为馆,再移住他处,后遂称僧尼所住之处为寺。我国有僧寺之始,一般均谓溯自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造立之白马寺。北朝时期,又开始有以浮屠(即佛塔)来代指寺庙的。
塔这个佛教建筑也是来自印度,据说,公元前220年左右阿育王选择在桑吉高地隐修,不仅建造了阿育王塔,还建造了最大的一座Stupa(塔、方坟),这类塔都是用来埋葬佛陀或圣徒舍利(Sarira,遗骨)的,都是半球形的。基本的特征就是单纯浑朴、完整统一,有一种很肃穆的纪念性。渐渐地,桑吉塔也脱离了坟墓的含意,成了佛教纪念性建筑。
到了中国,塔的含意又进一步扩大,凡储藏舍利、佛像之地或者高僧坟墓之上的建筑物,一般都具有塔的一般构造特征。中国佛塔多以楼阁式和密檐式为主,既有木结构的,也有砖木结合的。中国佛塔是佛教建筑中最成功的典范,样式和营造手法多样,现存保存完好的各类佛塔也有很多。通过不同时期佛塔样式的比较,也可以看出佛教中国化的演进。
郑若麟:为什么西方拒绝客观了解中国
追踪观察西方媒体有关中国报道,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的整体形象在西方媒体上基本上是负面的。
对此,我们大致已经形成共识。尽管最近有一些文章通过所谓“大数据”统计,将对中国美食或旅游等话题列入“正面报道范围”,试图以此告诉国人“西方媒体并没有负面报道中国”,不过这实在是徒然地为西方媒体洗地,不值一驳。
关键在于,为什么西方媒体要将中国塑造成一个负面国家的形象?对此,西方媒体有他们自己的说法。他们认定,负面报道就是他们的使命;他们的新闻观就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更进一步的极端主义者则一口咬定,因为中国发生的事是负面的,所以他们对中国的报道也就是负面的,并不存在主观意义上的抹黑或贬低。
如果相信他们的说辞,那么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应该是一路倒退的三十年、而不是使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三十年…… 我们正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前后,惊觉中国在西方国家的形象是如此之负面,以至于我们首次提出,要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我们以为,中国形象在西方舆论中如此负面,是因为我们没有讲好我们自己的故事。
于是我们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试图告诉西方,中国没有他们的媒体报道的那么“坏”。然而到了今天,我们终于再次惊觉,其实西方媒体深知他们对中国的报道态度是不公正、不公平的,他们并非不知道中国故事之精彩、之伟大,但他们恰恰要阻断中国故事精彩的一面传向西方民众的渠道,而蓄意夸大报道中国的负面新闻,以维持中国在西方民众心目中的负面形象。
为什么? 实质上塑造中国的负面形象有着双重目的:一方面这是一场东西方之间的舆论战。负面塑造中国形象是对中国舆论、中国民众的某种精神殖民,是试图让中国人相信只有西方选举模式才是中国的未来……而另一方面,负面报道中国则是针对西方舆论的,试图让西方舆论和民众进一步坚信,不管今天中国取得多么伟大的成就,中国明天即将崩溃……事实上,这与西方目前自身面临的严重危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从2008年中国开始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当时对于西方来说,这只是中国希望能够通过“自我表白”来向西方说明自己“和平融入世界”的良好愿望而已。然而到今天,“讲好中国故事”在无意中已经形成对西方的一种“软攻击”,成为危机中的西方的一个很有可能是“致命”的“软战争”。
因为“中国故事”正在为西方模式树立起一个“替代机制”……我们看到,到目前为止,凡建立了“民主选举制度”的西方发达国家还没有出现过崩溃现象。当然,前提是我们把希腊或冰岛排除在“民主制度”之外的话。
即便是历史上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实际上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但最终也是换一个总统和政府、制定一部新宪法就算是度过了危机。因此,民主体制是不会“崩溃”的,似乎是天经地义的。
正是出于观察到的这一历史“事实”,特别是在“非民主社会”如苏联出现解体之后,美国学者福山才会断言,民主体制是“历史的终结”,是人类统治的最终形态。确实,我们在观察西方“民主选举”国家时,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特征,就是西方民众坚信“民主体制是除去其他任何现存体制之外的一个最不坏的体制”——邱吉尔的这句话非常绕口,其实说来说去,还是想说“民主制度”是最好的。
这是西方、法国和欧洲与中国的一个非常不同的地方。在中国,民众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坚信明天好于今天、我们的子孙将生活得比我们更好。
但当涉及到体制的时候,我们的信心却突然之间就“崩溃”了:很多人没有任何证据地就认为,如果中国实施西方民主,将一定会更好。 而在西方,以法国为例,尽管所有民意调查都认为,法国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甚低,对他们亲手选出来的总统非常不满意:马克龙的前任奥朗德总统一度在民调中的满意度才10%。
但当涉及到国家体制时,我们却非常惊讶地发现,法国人非常认同他们的“民主体制”,坚定地相信世界上没有比法国、欧洲和整个西方所实行的民主体制更好的制度。尽管民主体制已经越来越表现出其局限,无法解决法国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但法国民众对民主体制依然充满信心。
这一点,可能是民主选举体制社会迄今为止从未发生过像苏联那样的“崩溃”的主要原因。因为西方民众看不到民主体制的“替代机制”。
既然是“惟一”可行机制,因此“崩溃”也就是不可能的。这是非常荒谬、但却是一个铁的事实。
中国人的盲目自卑与西方人的盲目自信实在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荒诞不羁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张维为等中国学者提出的“中国模式”和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正在重点调查、分析和研究的“中国发展道路”,正在形成对西方发展模式的“惟一性”的重大挑战:为陷入困境中的西方民主体制模式提供一个“可替代模式”。
目前,这个“可替代模式”在西方媒体、学界和舆论界还处于被全面封锁的状态,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上升,中国科技、文化等产品越来越多地进入西方市场,对中国“成功秘诀”的好奇,正在对这种封锁撕开一个个裂口;“中国故事”迟早会冲破西方媒体的封锁,漫延至西方学术界。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工业化的欧洲强国不仅? 爱问知识
【答案】(12分)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观点一 殖民扩张是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和掠夺。(3分)政治上,列强通过一系列对华战争及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加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把中国变成其原理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文化上,利用宗教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和侵略。
(9分)观点二 殖民扩张是世界的一大进步。(3分)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经济上,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产生,有利于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
(9分)【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
如果认为殖民扩张负面影响是主要的,则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如果认为殖民扩张的积极影响是主要的,则收集积极方面的史实,概括分析。考点:早期殖民扩张•对殖民扩张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