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如何彻底解决雾霾引起的一些思考?

火烧 2014-11-12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雾霾问题的根源,分析汽车限行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提出计划经济社区模式作为解决雾霾的可能方向,强调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早上听新闻,因为APEC的结束,各地车辆限行“防雾霾、保蓝天”的任务也告一段落了。客人一走,我们就可以放开来,不需要讲究那么多了。只是这几天的蓝天大家不知道是否觉得:的确比我们平时的烟雾缭绕给人的心情好几份。如果大家都想每年都多有那么几天好心情,那么如何彻底解决雾霾就得大家想办法?很多专家给出了科学的技术和手段。有的用水炮轰,有的限行车辆,有的到处洒水减尘。尤其是这次的APEC让我们都看到了限行的好处。我们也看到了京津冀鲁齐心协力保蓝天的众志成城。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所以我就产生了一些想法。讲出来看是不是可以与大家达成共识,为解决我们的雾霾添一份力量。

  (1)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汽车行驶在道路上?

  我经常开着自己的爱车上班的路上听着新闻思考这个问题:我开车上班前要到3公里外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然后再走近9公里到单位上班。这样下来,每天上下班都要走近24公里的行程。在城市里我这个行程根本不算什么?相比较骑车和坐公交,因为便捷我选择了私家车。同样的原因,我身边的人都会选择私家车。这样当汽车越来越成为家庭必须品以后,我们城市的建设远远落后于汽车的增速。时间长了开车上下班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当我们听到雾霾的消息的时候,我也动过不开车的念想,但那仅仅也就停留在念想上,即便是限号,我也会准备两辆不同号牌的车继续享受这种便捷。我想有条件的人和我的想法是一样的,也就是说,限行是根本上杜绝不了汽车保有量,只能暂时的压制部分不购买第二部车的家庭。于是,我就会想到在以前计划经济时代,围绕厂区建设大社区的时代。如果我出门走5分钟把孩子送到厂办子弟幼儿园,再走5分钟进了单位大门,行程不到2公里,我有没有必要开这个车?理性的选择应该是不会的。我可以买车,那也仅限于周末节假日出行时使用。而且,我中午还可以走10分钟回家享受中午的休息时光。既锻炼了身体,还可以充分享受属于自己的时光。那么问题来了,这种理想的生活,我们为什么不能实现呢?

  (2) 市场经济操控下的社会发展必燃是为市场经济服务的。

  我们接着思考这样的问题?如果大家都很便捷走2公里路就上下班的话,那么汽车就会卖不动的,那么汽车工业的停滞必将影响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汽车工业带动的经济发展,那么我们的公路建设将难以为继(高速过路费、汽车燃油中的公路养路费部分将无处可收),国家财政将大幅缩水(每年维修、保养、新建费用必然缩水),同时还会引发劳动失业率的增加(汽车工人、路政工人、工程施工工人)。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蝴蝶效应就会神奇的展现。貌似不起眼的计划经济大社区的合理规划,可能会导致汽车工业的衰落,产业工人的下岗,公路收费的减少,国家财政的减少,失业率的增加,社会的不稳定。最主要的就是我们就成不了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就会像朝鲜那样,马路上没车,国家收不着费,也不能进一步进行公共设施投入,看起来就很穷似得,空气也就有不了雾霾(不包含别的国家飘过去的部分)。那么,用佛教的因果论来解释,我们的雾霾就是自己在无意中种因,现在在承受这种果而已。走了市场经济就要承受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恶果。通货膨胀也好,物价暴涨也好,亦或产能过剩,行业不景气也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优缺点其实我们早就看得很透彻了,所以我们一直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虽然全面放开了市场经济,但是还是保留了计划经济的基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发现市场经济操控下的社会发展必然是为市场经济服务的。我们的干预手段已经无能为力了。这样实质上就已经被资本主义绑架了。

相关文章

  • 汪忧草:“潘三问”不如“潘三答”来得实在
  • 请潘石屹给中国环保事业捐款1500万美元
  • 马耀邦:门户开放政策与中国:中国的汽车工业
  • 唐钧:发达国家的经验恐怕难以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
  • 中国环境污染现状:远比雾霾可怕
  • 呼吸,在一线城市的日子里
  • 竖琴螺:中国出现雾霾利益集团
  • 黄卫东:环保局的皇帝新衣
  • 三大悖论诱发“空气悲剧”
  • 蒋高明:雾霾为什么频繁光顾中国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