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顽石:理政以诚,治国以信

火烧 2014-11-11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通过千金买马与商鞅徙木故事,强调理政需以诚取信,治国靠诚信赢得民心。改革若能真正惠及百姓,阻力自消,展现诚信治国的重要性。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这个故事的寓意很明显,即统治者只要有诚心讲诚信就可以求得真正的治国之才,这对于求贤若渴的理政者当然是极好的借鉴。不过,这种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选人用人的做法或许不适用于在标准化考试中选拔公职人员、在密室中酝酿党政领导的社会。尽管如此,千金买马对于现代政治来说,仍然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从理政的角度看,不管实施什么治国方略,其前提都应该是有诚心讲诚信,无论古今都是如此。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重用商鞅对政治、经济诸方面进行了一次卓有成效的改革,史称“商鞅变法”。这次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依法治国”。改革的总设计师商鞅担心朝廷的改革措施不为百姓所接受,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许诺有谁能够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镒黄金。百姓以为朝廷在忽悠,没有人去搬木杆。商鞅接着宣布,有能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有一个人将木杆搬到了北门,朝廷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老百姓终于理解了朝廷改革的诚意,商鞅就此颁布新法。商鞅这次变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使秦国从此国富兵强,终至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关键就是令行禁止。试想,做不到令行禁止,商君的依法治国乃至于整个改革岂不成为空谈?而令行禁止的首要条件就是改革的设计者、实施者有诚心讲诚信,并以此取信于民。老百姓看得见、感觉得到统治者改革的诚意,他们才愿意相信并接受那些改革的措施。古今中外成功的改革莫不如此。

  今人言必称“改革”,言改革必称“攻坚”“壮士断腕”“杀开一条血路”。为什么要“攻坚”?为什么会“断腕”?为什么要“杀开一条血路”? 阻力太大了,反对的人太多了。阻力何以大?反对的人何以多?百姓没有看到改革者诚意之故也。倘使改革的“红利”真的惠及到了普通人身上,难道普罗大众会傻到要去反对甚至破坏这样的改革吗?以顽石之见,理政者也不必去攻什么坚,断什么腕,更不用杀得鲜血淋漓,只要立即让黎民众庶都看得起病、上得起学、住得起房,我敢肯定,改革路上的那些阻力自然就会不攻而消。商君徙木而取信于民,现在的改革家敢不敢以推翻“新三座大山”来获取民心?

  现代依法治国的关键同样是令行禁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何谈依法治国?怎么样让广大老百姓感受到依法治国的诚意呢?我看还是要向商君学习,也得想办法取信于民。当然,“徙木取信”的做法已经有些落伍了,人类毕竟进化了两千多年,得有点更现代的东西才行。顽石愿为依法治国者献上一计:立即平反冤假错案,以此彰显依法治国的诚意和决心。怎么平反?首先就是要平反影响最大、民众反响最强烈的冤假错案。什么样的案件属于这一类?顽石无可奉告,你懂的……如果万众瞩目的冤假错案都得以平反,老百姓能不相信依法治国的诚意吗?

  现在不是提倡弘扬传统文化么?别光到孔子那里去寻找“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还应该更广泛地吸取古代文化的精华才好,千金买马就应当作为现代政治的有益借鉴。

  2014.11.10

相关文章

  • 鹤龄:依法治国 应追究违宪卖国企的腐败
  • 杨明远:漫议“法”与“治”
  •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治国
  • “依法反恐才能斩草除根”吗?
  • 李旭之:从依宪治国到护宪运动
  • 陶冶:依法治国的主体是谁、对象又是谁?
  • 老骥:依宪治国将彻底告别“摸着石头过河”
  • 文刀:四中全会的“依宪治国”如何真正拨乱反正?
  • “司法独立”的两块坚硬基石你有吗?
  • 刘金华:依法治国就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