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苏轼什么时候做杭州太守 密州通判厅题名记(苏轼)阅读答案附翻译,密州通判厅题名记(苏轼)阅读答案附翻译

火烧 2021-05-06 12:14:46 1064
密州通判厅题名记(苏轼)阅读答案附翻译,密州通判厅题名记(苏轼)阅读答案附翻译   密州通判厅题名记  苏轼 宋   始,尚书郎赵君成伯为眉之丹棱令,邑人至今称之。余其邻邑人也,故知之为详。君既罢丹棱

密州通判厅题名记(苏轼)阅读答案附翻译,密州通判厅题名记(苏轼)阅读答案附翻译  

  密州通判厅题名记

  苏轼(宋)

  始,尚书郎赵君成伯为眉之丹棱令,邑人至今称之。余其邻邑人也,故知之为详。君既罢丹棱,而余适还眉,于是始识君。其后余出官于杭,而君亦通守临淮,同日上谒辞,相见于殿门外,握手相与语。已而见君于临淮,剧饮大醉于先春亭上而别。及移守胶西,未一年,而君来是邦。

  余性不慎语言,与人无亲疏,辄输写腑脏,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而人或记疏以为怨咎,以此尤不可与深中而多数者处。君既故人,而简易疏达,表里洞然,余固甚乐之。而君又勤于吏职,视官事如家事,余得少休焉。

  君曰:“吾厅事未有壁记。”乃集前人之姓名以属于余。余未暇作也。及为彭城,君每书来,辄以为言,且曰:“吾将托子以不朽。”昔羊叔子登岘山谓从事邹湛曰自有宇宙而有此山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堙灭无闻使人悲伤。湛曰:“公之名,当与此山俱传,若湛辈,乃当如公言耳。”夫使天下至今有邹湛者,羊叔子之贤也。今余顽鄙自放,而且老矣,然无以自表见于后世,自计且不足,而况能及于子乎!虽然,不可以不一言,使数百年之后,得此文于颓垣废井之间者,茫然长思而一叹也。

  16.下列句子中加点文言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后余出官于杭 卸任

  B.视官事如家事 对待

  C.乃集前人之姓名以属余 通“嘱”,嘱托

  D.然无以自表见于后世 显现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舍其邻邑人也 则移其民于河东

苏轼什么时候做杭州太守 密州通判厅题名记(苏轼)阅读答案附翻译,密州通判厅题名记(苏轼)阅读答案附翻译

  B.剧饮大醉于先春亭上而别 见欺于王而负赵

  C.必吐出乃已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吾将托子以不朽 申之以孝悌之义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名记是将担任此官者的业绩记录下来留给后人评判其优劣,文中所说的“不朽”、“表见于后世”等话,实际上是在警醒自己。

  B.文如其人,文以载道,文字具有传情达意的功能,本文是苏轼是对自由心灵的抒写,只有尽尝生活艰辛的人,才能发挥到极至.

  C.文章中,苏东坡记叙了与赵通判共事的经历,感叹自己经常因说话不慎而遭祸,同时作者对官员间的告讦之风表示反感。

  D.《密州通判亭题记》把抒情、写景、说理、叙事等多种成分糅合起来,以胸中的感受、联想为主,信笔写去,文章结构似乎松散,但却于漫不经心中贯穿了意脉。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昔羊叔子登岘山谓从事邹湛曰自有宇宙而有此山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堙灭无闻使人悲伤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君既罢丹棱,而余适还眉,于是始识君。 (3分)

  (2)君既故人,而简易疏达,表里洞然,余固甚乐之。(4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