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上的魏征 魏征的主要成就 魏征的历史评价
魏征的主要成就 魏征的历史评价 魏征,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为敢于直言进谏,备受唐太宗信任,辅助唐太宗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称为“一代名相”,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
魏征的主要成就 魏征的历史评价
魏征,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为敢于直言进谏,备受唐太宗信任,辅助唐太宗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称为“一代名相”,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主要成就>政治>极言直谏>魏徵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李世民问魏徵:“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魏徵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舜帝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欢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因受贿被下臣侮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得以反映上来。”>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首次出自《孟子·公孙丑上》。魏徵鉴于隋末人口流亡、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的事实,力劝李世民偃革兴文,实行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休养生息政策,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致化”思想。李世民即位初,曾与群臣谈及教化百姓之事。李世民认为大乱之后,恐怕难以教化。魏徵则认为:“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他举例说,犹如“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一样。他还批驳大臣封德彝的“人渐浇讹,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盖欲化而不能”的说法,认为商汤灭夏桀,周武王伐纣,“皆能身致太平,岂非承大乱之后邪!”他又进一步说:“若谓古人淳朴,渐至浇讹,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明德慎罚,惟刑之恤>明德慎罚,惟刑之恤是儒家思想,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德、礼、诚、信:一个明哲的君主,为了移风易俗,不能靠严刑峻法,而在于行仁由义;光凭法律来规范天下人的行为是办不到的。>历史评价>王珪: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徵。>李世民:魏徵、王珪,昔在东宫,尽心所事,当时诚亦可恶。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为无愧古人。贞观之后,尽心於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为政者岂待尧、舜之君,龙益之佐,自我驱使魏徵,天下乂安,边境无事,时和岁稔,其忠益如此。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长孙皇后:尝闻陛下敬重魏徵,殊未知其故,而今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王之情,真社稷臣矣。愿公常保此心,莫移今日。喜闻公言,故令将物相赏。公有事即道,勿为形迹也。>常衮:武德贞观之间,有若魏徵、王珪、李靖、李勣、房玄龄、杜如晦等,扶翼大运,勤劳王家,尊主庇人,匪躬致命,咸有一德,格於皇天,缅然长怀,风烈犹在。>权德舆:我太宗文皇帝之有天下也,魏徵、王珪等危言正词,上裨大化,无疆之祚,实兆于斯。>独孤及:魏徵以王道佐时近“文”,爱君忘身近“贞”,二者并优,废一莫可,故曰文贞。>刘素:魏徵有大志,大耻小节,博通群书,颇明王霸之术。>更多资讯请关注历史新知>李绛:昔太宗之理天下也,房玄龄、杜如晦辅相圣德,魏徵、王珪规谏阙失,有温彦博、戴胄以弥缝政事,有李靖、李勣训整戎旅,故夷狄畏服,寰宇大安。
很赞哦! (1062)
相关文章
- 李世民与魏征 史上情商最高的皇后,李世民想杀魏征,她这举动使魏征免于一死
- 李世民与魏征 唐太宗让魏征夫人吃醋
- 李世民与魏征 是真是假?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就已亲手砸墓碑?
- 李世民与魏征 揭秘:唐太宗为了哪个女人当着魏征的面失声痛哭?
- 李世民与魏征 千古谎言!李世民与魏征的真实关系竟是这样的!
- 李世民与魏征 李世民不杀魏征,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 李世民与魏征 魏征有多牛?李世民哭哭死去的老婆,他都来管一管
- 李世民与魏征 魏征和李世民真实关系:生前多次害他丧命, 死后被李世民砸碎墓
- 李世民为什么要推倒魏征的墓碑 揭秘: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真实矛盾是什么
- 李世民与魏征 揭秘唐朝历史上大明宫来源:唐太宗赞魏征为明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