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把李自成灭了 李闯王是谁,李自成最后是被谁打败的?
李闯王是谁,李自成最后是被谁打败的?
李自成最后是被谁打败的?
被满清的多尔衮。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进行一片石战役。战至四月二十二日,吴军渐渐顶不住了
吴三桂不得已投降了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两人联手打败了李自成,李自成的主将刘宗敏受伤,急令撤退。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逃回北京城,只剩下了三万多人,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并且怒杀了吴三桂家大小34口,第二天逃往西安。
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李自成的部队逼走南明将领左良玉,占领了武昌城,李自成计划乘舟东下,夺取东南作为抗清基地。
但大顺军尚未准备充分,清军分水陆两路突然袭来,李自成仓促弃武昌向东南进发。顺治二年(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县九宫山遭村民误杀。
扩展资料: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声威日壮的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城,崇祯帝自缢于煤山,统治中国276年的明王朝宣告覆灭。
四月初四日,吴三桂刚刚叛归山海关,并向清朝请兵援助。内院大学士范文程上书多尔衮,认为“如秦失其鹿,楚汉逐之,是我非与明朝争,实与流寇争也”。主张立即出兵进取中原。
他提出,“战必胜,攻必取,贼不如我;顺民心,招百姓,我不如贼”,因此要一改以往的屠戮抢掠政策,“严禁军卒,秋毫无犯” 。
即不仅在战略上改变得城不守之策,要入主中原,在战术上也要招揽民心。多尔衮接受了范文程的建议,答应了吴三桂请兵的要求。 并在得到北京为农民军攻破的确切情报之后,“急聚兵马而行”,与农民军争夺天下。
李自成于四月十三日亲率部队往山海关讨伐吴三桂,但仍带有招降他的侥幸心理,行军速度亦颇迟缓,十九日前后才兵临关城之下。
在此期间,吴三桂已派出使者向清军求援,使者于十五日便见到了多尔衮,向他递交了吴三桂的信函,表示如清军支援,则“将裂土以酬”。
多尔衮知道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他非常谨慎,一方面召集大臣谋士们商议,一方面派人回盛京调兵,再一方面故意延缓进军速度,逼迫吴三桂以降清的条件就范。
由于事态紧急,吴三桂只得答应多尔衮的要求,请清军尽快入关,因为二十一日清军还距关十里,而关内炮声隆隆,喊杀阵阵,农民军已经开始攻城了。
四月二十二日,李吴双方在山海关大战。 多尔衮非常了解吴三桂的窘境,因此长时间地作壁上观,在李自成即将攻下东西罗城和北翼城,吴三桂几次派人又亲自杀出重围向他求救的情况下,估计双方实力已大损,这才发兵进入山海关。
在与农民军的决战中,他又使吴军首先上阵,在双方精疲力竭之际再令八旗军冲击,结果农民军战败,迅速退回北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自成
李自成是怎么被消灭的?
吴三桂是明朝大官僚吴襄之子。吴襄的家产被李自成部下刘宗敏全部抄掉,连他本人也被逮捕下狱。
当时吴三桂正出任山海关总兵,手中有几十万大军。
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攻占北京后,建立了大顺政权。大顺政权一面出安民告示,让大家安居乐业,一面严惩明朝的皇亲国戚、贪官污吏。有人告诉李自成,如果能把吴三桂招降,既壮大了自己的力量,也解除了对大顺政权的严重威胁。李自成觉得言之有理,就叫吴襄写信给他儿子,派人送信给吴三桂。吴三桂收到父亲的劝降信,倒犹豫起来:向起义军投降吧,违背皇上的圣旨——吴三桂原来是明朝派到关外抗清的,驻扎在宁远一带防守,起义军逼近北京的时候,崇祯帝接连下命令要吴三桂带兵进关,对抗起义军;要不投降吧,北京已被起义军攻破,起义军勇猛善战,兵力强大,自己不是他们的对手。再者,北京城内他的家属财产,也舍不得丢掉,既然李自成托父亲写信来劝降,不如先回京城去听听风声再行事。
吴三桂带兵回北京,途中听说父亲被李自成抓去,家产也被抄,又听说他最宠爱的歌伎陈圆圆也被起义军抓走,气得七窍生烟,立刻下令退回山海关,并且传令要求将士们一律换上白盔白甲,祭奠崇祯帝,发誓要为明朝报仇雪恨。
李自成听说吴三桂变了卦,拒绝投降,不禁怒火中烧,亲自带领20多万大军进攻山海关。吴三桂听说李自成亲自带兵征战,立即写信请求清朝帮助他镇压起义军。
此时,清朝6岁的顺治帝刚即位不久,政事全由他的叔父多尔衮主持,称为摄政王。清朝早就想进占中原,但始终未能进关。
当多尔衮接到吴三桂的求救信后,认为这是天赐良机,欣然同意,随后,他亲自带领10余万骑兵,马不停蹄地向山海关进发。
多尔衮部队到达山海关外,吴三桂早就带着500个亲兵出关迎接。他见了多尔衮,就像儿子见了亲娘热老子一样,扑通跪倒在地上,声泪俱下地哀求多尔衮替他报仇雪恨。多尔衮满口答应。吴三桂将多尔衮请进关里,大摆酒宴,盛情款待,双双祭拜天地,结盟共同对付起义军。
李自成的起义军如排山倒海之势,从南面径直向山海关边压去,20多万大军依山靠海,摆开一字形阵势,浩浩荡荡,一望无际,十分壮观。多尔衮从城头窥望如此坚强的阵容,吓得三魂丢了两魂。但他毕竟老谋深算,料想李军不好对付,就叫吴三桂做前锋,清军做伏兵。多尔衮自己和几名大将则远远地躲在后面观战。
两军对峙。吴三桂的兵刚一出城,起义军立即分成左右两翼包抄,把吴三桂和他的队伍团团围在中间。吴三桂竭尽全力,始终冲不出包围圈。李自成的起义军愈战愈勇,明军伤亡惨重。吴三桂急红了眼。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在双方激烈交战的时候,突然,天昏地暗,狂风大作,海边沙地被刮得尘沙飞扬,灰蒙蒙,雾重重,对面伸手不见人。多尔衮认为时机已到,命伏兵全体出动,几万清兵喊杀声震耳欲聋,向起义军发起突然袭击。李自成起义军猝不及防,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搞不清从哪儿来的这么多敌人,慌乱中阵势也全乱了。直到风小天晴,定睛一看,才清楚是留着辫子的清军和明军联合起来攻打起义军。
清兵已冲进关口,李自成想稳住阵脚,指挥抵抗,但为时已晚,只得传令后撤。明清两军里外夹攻,起义军损失惨重。李自成见此情景,带领部分将士且战且退。吴三桂依仗着清兵的强大攻势,紧紧追击。李自成起义军撤回北京,元气大伤。
李自成回到北京后,即在皇宫大殿里举行即位典礼,接受文武官员的朝拜,第二天一大清早就率军离开京城,向陕西方向撤退。后来,吴三桂和清军将领阿济格联合,率军继续追击,起义军又遭到巨大损失,李自成退出西安,在湖北通山县又受到当地的一股地主武装的突然袭击,李闯王英勇就义了。
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带领清兵,在李自成离开北京的第三天,就耀武扬威地开进北京城,1644年10月,多尔衮把顺治帝从沈阳接到北京,定北京为清朝国都。
“闯王”是李自成,还是高迎祥呀﹖
1、高迎祥(?~1636),明末民变首领,一名如岳,陕西安塞人。1628年率众起事,自称闯王。1636年遭明将孙传庭伏击,战败被俘而死。
2、 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古代杰出的军事家,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在1636年,高迎祥死后,他继称闯王。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同年推翻明朝。四月,被多尔衮和吴三桂击败。1645年李自成神秘消失(一说战死,另有出家之说等)。 -------------------我是整合分割线-------------- 就是说“闯王”先是高迎祥,而在其死后,则是李自成李自成进北京时,城门到底是谁打开的?
明朝灭亡之后,统治中国的是满族人建立的清朝。但是,明朝却不是由清灭掉的。李自成的起义军势如破竹,攻破北京城,逼迫崇祯上吊自杀,才让立国两百多年的明朝灭亡。清朝在吴三桂的帮助下,又将李自成打跑。为了笼络人心,清廷还下令为崇祯发丧三日。
北京本来城高水深,自古就是兵家重地,还是几百年的都城,农民军一时也难以攻破。崇祯帝也准备坚守,等待各地的勤王之师。但各种史料中都明确写到是有人打开城门迎接了李闯王。那么问题来了,李自成攻进北京之时,到底是谁率先打开了城门?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有太监王相尧开德胜、阜成二门,王相尧开宣武门,兵部尚书张缙彦开正阳门,成国公朱纯臣开朝阳门,“奸民”开德胜门,太监张永裕开朝阳门等等说法,但最流传最广的是曹化淳开广安门。
在冯梦龙《甲申纪事》中就提到王向尧献外城:“十八日上午,大雨。雨止,贼急攻彰义门。门忽启,或云大珰王相尧实揖之。官军鱼鸟散,贼遂薄内城。”
清初无锡人计六奇在《明季北略》中提到“一云张缙彦坐正阳门,朱纯臣守齐化门,一时俱开。二臣迎门拜降,闻城中火起,顺成、齐化、东直三门,一时俱开。贼先入东直门。”
各种资料繁杂,但还是那句话,说得最多的还是曹化淳打开的城门。其中《明史纪事本末》、《国榷》、《明通鉴》以及我们上面提到的《明季北略》也列举了这个观点。可是,曹化淳虽然是个太监,是后世人看来最差和最不耻的职业,但开城门投降这个锅甩给他实在是冤枉。
《明史流贼传》中就明确写道:“日暝,太监曹化淳启彰义门,贼尽入。”计六奇的《明季北略》记载:“贼攻西直门,不克,攻彰义门,申刻门忽启,盖太监曹化淳所开。得胜、平子二门亦随破。”
要说为什么冤?首先说曹化淳这个人的经历。他是12岁的时候进宫做了宦官。陪侍的是信王朱由检,因为受到司礼太监王安的赏识而被视为心腹。但是,王安在与魏忠贤的斗争中失利。倾巢之下,焉有完卵?曹化淳也被贬至留都南京。
朱由检继承皇位,做了崇祯皇帝,曹化淳才有了出头之日。他的地位节节高升,直到崇祯十一年,曹化淳任司礼秉笔太监、东厂提督,这是他的人生巅峰,也是权力最大的时刻。但是他当年就提出了告老还乡,第二年崇祯准奏,曹化淳离开了北京。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清军入关等一系列事件被称为甲申国难。但此时的曹化淳已经家乡呆了六年时间,又怎么可能施展分身术,跑到战斗最前线去开门投降呢?
不光如此,当曹化淳听说清廷为崇祯发丧,并且移师北京之后,他马上动身前往,并且向清廷提出妥善处理崇祯帝后陵寝。多尔衮为了拉拢人心,答应了他的请求,还任命他为内官监冉肇负责督办这件事。
就在此时,顺天府杨博,宛平杨时茂向清廷参奏曹化淳,说他早已勾结李自成,“开门迎贼,贼入城,挺身侍从,今清入都,又复侍从,此卖国乱臣,虽万斩不足服万民心。”
曹化淳赶紧上书辩白,尽管当时的条件,拿不出视频证据,但他一直呆在老家,人所尽知。所以清廷也驳回了弹劾,:“曹化淳无端抱屈,心迹已明,不必剖琛,该部知道。”

不过,曹化淳开门投降的说法就越演越烈,一时传为街头巷尾的谈资。他也听说了这些野史留言,想到自己就将以这种方式留在历史的舞台上,非常难过。为了表明心迹和证明清白,他将掌权时期的重要资料清理成册,并在去世前夕写下《被诬遗嘱》及《感怀诗》四首。
其实曹化淳在历史上真不算是一个坏人,他是太监中对东林党人比较同情的,也在魏忠贤倒台后清算了很多起冤案。更惊讶的是,他在内廷苦等了那么多年,却只担任一年大太监后就告老还乡。晚年他最担心的事就是自己的名声,他在《忽覩南来野史记内有捏诬语感怀》中表达了这种忧伤:“报国愚忠罔顾身,无端造诬自何人?家居六载还遭谤,并信从前使不真。”
参考资料:《明史》、《明季北略》、《明史流贼传》、《明史纪事本末》
李自成是哪个朝代的。
李自成是明朝人。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
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清军。
扩展资料
一、李自成的政权建设
1、经济方面
攻占北京之后,在经济上,李自成明确提出“贵贱均田”之制,铸钱“永昌通宝”,平抑物价以利商品交易。保护农业生产,重申“马腾入田苗,斩之”和不准军士抢掠的禁令。
陕西是李自成的故乡,义军所到之处,都对父老进行慰谕,凡军士妄杀百姓者偿命。责令官僚富户输金助饷,规定“九卿五万,中丞三万,监司万两,州县长吏半之”。
2、文化方面
在文化上,制定“甲申历”,废除八股对偶的陈腐文体,改为散文形式。
二、总体评价
李自成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但是,可惜他们容易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
所以,李自成既有中国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有创造力等优点,也有农民意识,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的缺点。前者导致他成功,后者导致他成功之后迅速败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自成
李自成被谁所杀?
自清初以至现在,只就死地和终年来说,已知的至少有14种说法,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说李自成死于兵败之后,第二类说李自成兵败之后削发为僧。那一代闯王李自成兵败后究竟被谁所杀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中国明史研究会副会长林金树和他的同事杨志清认为,李自成自率轻骑掠食,为村民所困,“不能脱,自缢而死”,或被乡民杀死,或入庙为赛会山民击死。这是所有史料记载中最普遍,也是最模糊的说法。 林金树称,在记录李自成死事的问题上,《明史·李自成传》,选材最佳,立意最巧,自杀与他杀并存。它历时多年,经多人之手,反复修改,非为“撰写草率”,而是极为用心,绞尽脑汁。但由于对李自成之死一事心存疑虑,把握不定,结果弄得矛盾百出,不能自圆其说。他还说,生于天启五年(一说天启六年)的四川新繁(今成都)人费密,在其著作《荒书》中,对李自成的死时、死地、过程、杀李自成的凶手及其受奖的情形等,都有非常清楚的记载。据载费密“年近六十,始成此书”。由此推算,《荒书》当成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的前几年。现存的有光绪戊申(1908年)怡阑堂校刊费氏遗书本。 书中记载:清兵追李自成到湖广,李自成的军队还有三万人,由其他将领统率,从兴国州到江西。李自成亲随十八骑,从通山过九宫山。山民听到消息,将十八骑打散。李自成独行至小月山牛脊岭,被山民程九伯发现,两人开始搏斗。程九伯向金姓外甥呼救,李自成被金姓外甥铲杀。但不知道他就是李自成。李自成是什么人
一个为了打下开封,可以扒开黄河淹死几十万人的魔鬼。现政权由于起家和李自成差不多,所以李自成黄巢洪秀全这种魔鬼全成了“英雄”了。
李自成父亲是谁
李自成父亲叫李守忠,祖父叫李海。据说李自成是党项族,李元昊之后。 “李自成,米脂人,世居怀远堡李继迁寨。父守忠,无子,祷于华山,梦神告曰:“以破军星为若子。”已,生自成。幼牧羊于邑大姓艾氏,及长,充银川驿卒。善骑射,斗很无赖,数犯法。知县晏子宾捕之,将置诸死,脱去为屠。天启末,魏忠贤党乔应甲为陕西巡抚,朱童蒙为延绥巡抚,贪黩不诘盗,盗由是始。”----《明史 李自成传》
李自成(11)是被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