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最炙手可热的时候,连蒋介石都要看他脸色,搏取他的好感
张学良最炙手可热的时候,连蒋介石都要看他脸色,搏取他的好感
(电视连续剧《八路军》)
包括冯玉祥的西北军在内,各方反蒋实力派的兵力加一起,要比蒋介石的兵力大一倍有余,阎锡山据此认为准能打垮蒋介石。当务之急就是赶快把这些实力派都拉拢到一块,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拉拢张学良,那个曾经被蒋、冯、阎、李逼到关外,如今却足以左右南北情势的人。
阎锡山所谓邹鲁代表张学良签字一事,虽然只是一厢情愿,但整桩事情倒也并非完全捕风捉影,子虚乌有。
论政治远见,阎锡山比冯玉祥要强多了,他可不认为“胡匪儿子”不用介意,而且也了解张学良举足轻重的实力。早在与蒋介石发生笔战之前,阎锡山就让邹鲁携带一封电报稿去沈阳,以征询张学良的意见,而这份电报稿就是阎要蒋礼让为国,和他同时下野出洋的那封通电。
鉴于张学良与蒋介石所起争执,主要来自于对苏交涉,阎锡山还答应,一旦将来组织起反蒋政府,外交部长可由张学良推荐。

(电视连续剧《少帅》)
可是直到通电发出,邹鲁别说征求意见,根本连张学良的面都没能见着。
阎锡山只记得蒋、张由对苏交涉引起了纷争,其实那段故事早就已经翻篇了。蒋介石岂能不知道东北军对现实政治的重要性,除了在日记中发泄发泄外,他并不愿意在公开场合开罪张学良,反而能迁就便迁就,能妥协就妥协。
在与张学良的使节莫德惠谈话,并在日记发了一通牢骚后,他马上就给张学良发了一封长电,以很委婉的语调阐述了中央在对苏问题上的办法及用意,并在文末嘱咐张学良推荐赴苏代表以及外交部次长人选。
早在杨永泰的削藩策中,就强调要用外交方法来对付张学良。蒋介石除了在北平密谈中对张学良进行积极拉拢外,又在一九二九年冬派吴铁城赴东北,对东北军政高层进行宣抚。
吴铁城不是首次来东北,东北易帜就是他的杰作,也是他一生最引为自豪、最为骄傲的经历。当年他曾遍访东北各地,并在长春车站发表名言:“不到东北,不知中国之博大,不到东北,不知中国之危机。”那时正是东北人心惶惶之时,吴铁城的低姿态和好口才立即博得了包括张学良在内的东北军政界的好感。
(电视连续剧《少帅》)
再赴东北,吴铁城主要就是为了抚平东北军在中苏同江之战中所受到的委屈。当年南京政府首颁青天白日勋章,用以奖励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的有功军职人员。吴铁城代表南京政府,将第一号到六号勋章分别颁发给了张学良等六名东北军将领。
张学良对蒋介石的敌意由此少了很多,不过他仍希望与阎锡山站在同一阵线,以便在对蒋问题上处于主动和有利的位置。蒋唐战争期间,张学良曾和阎锡山一起发出联名通电,宣布拥护中央统一。
蒋唐战争结束后,当张学良认识到蒋介石的力量已经加强,而阎锡山的威信反而降低了时,曾对亲信说:“以后不可再轻言反蒋。”
从这时候起,张学良开始有意识地在蒋、阎之间选择不偏不倚的立场。蒋阎关系的破裂,对他而言绝对是个利好消息,他乐得不参与其中,以造成举足轻重之势。这就是他迟迟不肯接见邹鲁的主因。
(电视连续剧《少帅》)
(节选自关河五十州《中原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