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事例 棒棍之下出孝子下一句是什么
棒棍之下出孝子下一句是什么
棒棍之下出孝子下一句是什么
棍棒出孝子,严师出高徒。
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典故
韩非:强家无恶奴,慈母有败子。
旧约 - 箴言: 第22章15节: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远远赶除。
旧约 - 箴言: 第13章24节: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
棍棒之下出孝子。你认不认同?
不认同,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至善的美德。这种美德要培养,而身传重于言教
.

“棍棒之下出孝子”有科学依据吗?
棍棒底下出孝子,绝对是没有科学依据的。那是封建的一套。事实证明教育孩子最好是沟通。现在有一种说法说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见到孩子的长处就要鼓励,要表扬,孩子犯错误时,要指出错在那里,并讲清道理。
“棒打出孝子”的下一句是什么?谢谢!
"棒打出孝子,惯养忤逆儿"。
关于孝的问题,孔子也不是主张愚孝。在《韩诗外传》有这么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曾参是著名的孝子。一天,曾参有了过失――锄草时,误伤了苗,他的父亲曾皙就拿着棍子打他。曾参没有逃走,站着挨打,结果被打休克了,过一会儿才渐渐苏醒过来。曾参刚醒过来,就问父亲: 您受伤了没有? 鲁国人都赞扬曾参是个孝子。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以后告诉守门的弟子: 曾参来,不要让他进门! 曾参自以为没有做错什么事,就让别人问孔子是什么原因。孔子说: 你难道没有听说过舜的事吗?舜作儿子时,父亲用小棒打他,他就站着不动;父亲用大棒打他,他就逃走。父亲要找他干活时,他总在父亲身边;父亲想杀他时,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他。现在曾参在父亲盛怒的时候,也不逃走,任父亲用大棒打,这就不是王者的人民。使王者的人民被杀害,难道还不是罪过吗? 在父亲失去理智的时候,拿着大棒乱打,如果打死、打伤或者打成残废,他冷静后会感到十分懊悔。这会给父亲的心灵上留下沉重的阴影,永远无法摆脱。这是 不逃 给父亲造成的精神创伤。真正的孝子要逃避父亲的盛怒,避免给父亲造成精神伤害。不管当时鲁国人怎么夸奖曾参,孔子还是严肃地对待此事,以便给后人留下正确的意见。很显然,上述父叫子死的说法,孔子是不同意的。不该死的,就不能轻易地死去,即使有父命。
寒门出孝子下一句是什么
"寒门出孝子,白屋出公卿
“家贫出孝子”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国乱识忠臣”
这两句出自南宋时期的《名贤集》。这是一本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蒙学教材,没有具体的作者,主要是当时儒者的汇编。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在家境贫困的家庭的孩子更懂得孝的含义,为父母尽孝。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只有在国家混乱的时候才能看得出来谁才是忠臣。
其实这两句话都是在倡导人们要恪守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忠、孝、仁、义等。
原版: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贤集》。
现代版:家贫出孝子,慈母多败儿
“家贫出孝子”的下一句是什么
国乱识忠臣
棍棒之下出孝子,农村的这句老话过时了吗
棍棒之下出孝子,农村的这句老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要适度,现在孩子逆反心理很强,如果管的有些过的话,孩子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还是要跟孩子深入沟通,晓之以理,循循善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