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物传记书籍排行榜 中国的历史人物传记
中国的历史人物传记
1.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传记
1、刘询(公元前91年~公元前49年) 生活年代:汉朝 身份:汉宣帝,汉朝第十位皇帝 载入史籍:《史记·宣帝本纪》 生平事迹: 原名刘病已,生于前91年,史皇孙刘进的儿子。
襁褓中的刘询曾因巫蛊之祸下狱,后被祖母史家收养。前74年,霍光等大臣将他从民间迎入宫中。
第二年改年号为“本始”。他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在即位前受过牢狱之苦的皇帝。
由于刘询幼年遭遇变故,长期生活在民间,因此对百姓的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了解,这对他的施政有直接影响。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任用贤能,贤相循吏辈出。
他能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并重视吏治,反对专任儒术。 刘询于前72年曾联合乌孙打击匈奴,设置西域都护府监护西域诸城各国,使天山南北这一广袤地区正式归属于西汉中央政权。
宣帝在位期间,全国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史称“宣帝中兴”,刘询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 2、吕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8月18日) 生活年代:汉朝 身份:汉高后,太后 载入史籍:《史记·吕太后本纪》 生平事迹: 吕太后是高祖贫贱时的妻子,生了孝惠帝和鲁元太后。
初嫁给刘邦时,生活并不富裕,吕雉便亲率子女从事农桑针织,孝顺父母及养育儿女,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 前205年,彭城大战,项羽大败汉军,吕雉等一众刘邦家属为楚军所俘。
直到公元前203年,楚汉议和方被放回归汉。刘邦称帝八年间,吕后协助刘邦,镇压叛逆、打击割据势力。
刘邦去世后,刘盈即位为帝,吕雉开始独掌大权,残害刘邦宠幸的妃子。前188年,刘盈病逝,吕雉立太子刘恭为帝,自己临朝称制,行使皇帝职权,朝廷号令一概出自太后,为中国太后专政的第一人。
封诸吕(兄弟、侄儿)为王,布置党羽,打击诸侯王和政治上的反对派。 掌权八年后,前180年,吕雉病死,终年六十二,与汉高祖合葬长陵。
陈平、周勃、刘氏诸王,遂群起而杀诸吕,消灭了吕氏外戚集团。 3、张良(公元前250年~公元前186年) 生活年代:战国、秦朝、汉朝 身份:汉朝开国功臣 载入史籍:《史记·留侯世家》 生平事迹: 秦末农民战争中,张良聚众起兵反秦,后归刘邦,成为刘邦重要谋士之一。
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使刘邦得以脱身。 张良向刘邦提出的“聚集三王,方可与霸王一战”的计策,成功帮助刘邦击败了楚汉战争中最强劲的对手西楚霸王项羽,足智多谋的张良为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汉朝建立,封留侯。张良在惠帝六年病卒,谥号文成侯。
4、周勃(?—前169年) 生活年代:秦朝、汉朝 身份:汉朝开国功臣 载入史籍:《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生平事迹: 周勃出身贫苦,青年时期以芦苇编织苇箔、蚕具营生。但他自幼习武,弓马娴熟,孔武有力。
前209年随刘邦起兵反秦,以军功拜为将军, 赐爵威武侯。在随刘邦由汉中进取关中时,击赵贲,败章平,围章邯,屡建战功。
前201年,受封绛侯。继因讨平韩信叛乱有功,升为太尉。
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吕后死后,周勃与陈平等合谋智夺吕禄军权,一举谋灭吕氏诸王,拥立文帝,后官至右丞相。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去世,谥号为武侯。
5、蒙恬(约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 生活年代:战国、秦朝 身份:秦朝大将 载入史籍:《史记·蒙恬列传》 生平事迹: 蒙恬出身名将世家,自幼胸怀大志。他的祖父蒙骜、父亲蒙武,都是秦国著名的将领。
蒙恬自幼从军打仗,后来做了将军,大败齐军,屡立战功。据传蒙恬曾改良过毛笔,因此也被誉为“笔祖”。
始皇兼并天下后,蒙恬率领三十万人的庞大队伍,北逐戎狄,收复黄河以南土地,修筑长城一万余里,风风雨雨、烈日寒霜,驻守上郡十余年,威震匈奴,受到始皇的推崇和信任。他还率军修了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大大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中途驾崩,李斯、赵高暗中策划,迫使公子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赵高趁机捏造罪名,胡亥下令赐死,蒙恬被迫吞药自杀。
2.求一篇历史名人传记
屈原-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
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
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
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拿破仑传读后感拿破仑1769年8月15日出生在意大利的科西嘉岛,小时候家人叫他拿波里昂尼。
父亲夏尔·波拿巴,是个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母亲莱蒂齐亚·波拿巴,是一个坚忍不拔的女子,也是一位严酷的母亲。1778年,拿破仑9岁那年,为了生计,他跟随父亲、舅舅约瑟夫·费舍及兄长约瑟夫离开母亲从阿雅克肖港出发前往法国。
从此以后,兄长约瑟夫走向了神甫,拿破仑去了军校,舅舅做了神职。
3.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传记(哪个都可以),字数适中就可以
项羽本纪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事的时候,他二十四岁。项籍的叔
父是项梁,
项梁的父亲是项燕,
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那位楚国大
将。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项羽诛杀了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扬诸侯。他首先派遣当阳君、
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援救钜鹿。战争只有一些小的胜利,陈
余又来请求增援。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
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
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
毫无退还之心。
部队抵达前线,
就包围了王离,
与秦军遭遇,
交战多次,
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
大败秦军,
杀了苏角,
俘虏了王离。
涉间拒不降楚,
自焚而死。
这时,
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
前来援救钜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
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
到
楚军攻击秦军时,他们都只在营垒中观望。楚军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项羽在打败秦军以后,召见
诸侯将领,当他们进入军门时,一个个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
敢抬头仰视。自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
他。
汉元年(前
206
)十二月,项羽率军至函谷关。见关门禁闭,又
听说刘邦已平定关中,大怒。于是命令英布攻破函谷关,准备讨伐刘
邦。此时项羽拥兵
40
万,号称百万,驻扎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
的项王营)。刘邦有兵
10
万,号称
20
万,安营霸上。谋士范增劝
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传记
说项羽立即攻击刘邦。
项羽的叔父项伯与张良素有交情,
当夜策马至
刘邦军中将范增的计谋密告张良,
劝张良赶快逃避。
张良马上将情况
告诉刘邦。
刘邦请项伯从中调解,
项伯要求刘邦第二天到鸿门。
随后,
项伯连夜赶回鸿门,
劝说项羽。
项羽认为项伯所说有理。
第二天早晨,
刘邦亲自来见项羽,项羽设宴招待。席间,范增三次举起所佩玉玦,
示意项羽杀掉刘邦,
项羽犹豫不决。
范增于是指示项羽堂弟项庄来席
前舞剑助兴,意在击杀刘邦。项伯见此情况,也拨剑起舞,并经常用
自己身躯保护刘邦。张良也离席去叫樊哙,樊哙携带剑盾闯入军门,
指责项羽要杀有功之人。
后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
在樊哙等人的护卫
人,由小路急忙返回霸上,得以脱身。
4.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传记及其评价
1、《孙中山传》以丰富的史料为事础,记录了孙中山的一生活:“贫困的农家子”、在黑暗中探索、从“医人”到“医国”、创建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的创建、和宋庆龄的结合等。
孙中山结束了一个时代。孙中山开创了一个时代。
md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高度地评价了孙中山的一生。 他说“孙中山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强调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
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 “孙中山是一个谦虚的人。从他注意研究中国历史情况和当前社会情况方面,又从他注意研究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方面,知道他是很谦虚的。”
、“他全心全意地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ze传》是2011年7月1日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英)迪克·威尔逊。
该书是由外国知名学者迪克·威尔逊撰写的ze传记,是ze传记中最全面、生动和畅销的版本之一。 该书作者自1960年第一次与ze见面后,便开始收集该书的写作材料,其中包括ze的同事们的广泛回忆及国内外可供查寻的文献资料。
ze同志50多年的革命生涯,同gcdzg的建立、发展、壮大,同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 他毫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他身上集中体现了gcdzg人的高风亮节,在中国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我们缅怀ze同志,就是要永远铭记和认真学习ze同志的精神,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3、《曾国藩 》是 唐浩明所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结合史实,深刻形象地描述了曾国藩毁誉参半的人生历程,发人深思。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4、《李大钊传》是2009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朱成甲。
本书主要阐述李大钊在1918年进入北京大学以前的人生历程。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gcdzg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5、《蒋介石传》由美国著名传记作家兼历史学者布赖恩·克罗泽撰写的。抛开两岸意识形态差异,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客观、审慎、敏锐地考察了蒋介石波澜起伏的传奇一生。
在西方出版以来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第一部真正尊重历史与当事人的权威的蒋介石传记。 蒋介石是中国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深刻影响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走向。
长久以来,人们对其功过是非的评价呈现多极趋势,中外史学界也热衷于研究、挖掘蒋介石的生平、性格及思想。 扩展资料: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人物传记是人物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要使传记真实可信,首先必须全面搜集、占有丰富翔实的资料,使传记所反映的人物生平事迹准确无误,完整无缺。这些资料一般包括五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1)人物的姓名、性别、籍贯、民族。
(2)人物的生卒年月。 (3)人物的学历、简历、党派、职务。
(4)人物的贡献功绩、科技成果、著作。 (5)能反映人物思想风貌本质特征的典型事件。
对于收集的大量资料,又要细心鉴别,严格选材,作一番“弃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研究、考证工作,严格坚持史实的可靠性、准确性。这样,才能为社会所公认,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如果史实错了,立论也就不正确了。因此编写传记时,一定要占有丰富、翔实、真实可靠的资料后,方能动笔。
梅林为了写作《马克思传》,用了几乎二十年时间,搜集并深入钻研有关马克思的资料。司马迁写《史记》,经历了十年,如果加上他搜集史料,调查研究所花去的时间,可以说一部《史记》倾注了他的毕生精力。
5.历史人物传记
姜太公-第一部姜太公全传 作者:焦安南,李建义 揭去神秘,还历史巨人的本来面貌 马连礼 姜太公是世界级的历史文化名人。
他是古代日照人。我少年时爱读许仲琳的《封神演义》,深为姜太公怀抱打神鞭、身骑四不象、破关斩将、登台封神所吸引,认为他是一位了不起的神仙。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见到《齐太公世家》一文,才知姜尚确有其人。他是大周的三朝元老、两代辅臣,功勋卓著,治齐有方,堪称千古一相,兵家鼻祖,于是一直希望有人能够以《齐太公世家》为素材,创作一部新编长篇人物传记。
《姜太公》(焦安南、李建义著)一书,翔实取材于《史记》、《尚书》、《逸周书》、《六韬》中的大量历史资料。书中出场的五十多位重要人物,不仅描述生动具体,而且大事无虚,全部为真人真事,均于《中国历史名人大辞典》中有所记载,可以说是一部商末周初的百年历史风云录。
特别是主人公姜尚,从出生写起,至寿终收篇,将他一生的丰功伟绩写得淋漓尽致,令人景仰。此书揭去了神秘,达到了还原历史巨人姜尚本来面目的目的。
尚字子牙,俗称姜太公。他是东夷之士,公元前1136年生于东吕乡东吕里。
姜尚是我国的历史巨人,被后世称为谋略家的开山鼻祖,又是兵家鼻祖。他一生之中做到了三件划时代的大事:一是辅周,姜尚是文王、武王和成王的三朝元老,两代辅臣;二是灭商,姜尚功勋卓著,堪称千古一相;三是建齐,他是古代齐国的开国君主,一代明君。
姜尚在中国历史上,犹如一颗巨星,闪耀千古。《姜太公》一书中,将姜尚的三件大事全部收录,灭商经历更是写得真实具体。
该书对姜尚的传奇经历做了全新的描述,艺术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非常值得一读。为什么三千年后的今天,人们还景仰姜尚呢?因为他的思想先进,永远闪耀着仁者的高尚和智慧的光芒。
首先是他的政治思想,核心是爱民惠民。姜尚历经磨难,穷困潦倒,久久不得志,因而对庶民的力量有正确的认识。
他主张与民众息息相关,关心他们的切身利益,爱民惠民。如何做到爱民惠民呢?他认为:其一,要有尊重民众的思想。
他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
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既然天下不是一人的天下,那么只有代表民意、受民众支持的人才可以掌管天下。

其二,要施惠于民。要保护民众的物质利益,让民众有一定的生活保障。
要普施仁爱于天下,做到与民同忧同乐、同好同恶。他说:"存养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
其赋役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其三,要保证百姓的正常生活。
要做到不误农时,不夺其利,不使百姓失业。还要薄赋敛、少市税,要求各级官吏廉洁从政。
其四,要保护百姓生命。要做到"生而无杀",不惩罚无罪之人。
其五,要爱兵。军事指挥员要体贴关怀士兵,才能"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进"。
正因为做到了这些,所以姜尚兴周灭商,建齐富国,都赢得了民众和士兵的拥护和支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次是他的经济思想,核心是实施三宝。
什么是三宝呢?姜尚说:"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他认为让农民聚居于一个地方,粮食就会充足;让手工业者聚居于一个地方,器具就会充足;让商人聚居于一个地方,货物就会充足。
因此,他说:"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乡其乡,无乱其族。
三宝全,则国安。"三样法宝各得发展,就会国泰民安。
他的经济思想是有远见的。联系到今天的同行业联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这其实都是姜尚的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姜尚治齐,也有因地制宜的成分。齐国是盐碱之地,不宜种植五谷,因此姜尚因地制宜,大兴工商,植桑养蚕,得渔盐之利,改造土壤,齐国才因此成为东方的经济大国。
第三是姜尚的军事思想,核心是武攻文伐。他的军事专著《六韬》,记载的全是与文王、武王的军事对话。
该书中,姜尚不仅阐述了如何延揽人心、控制四方、富国强兵、分化瓦解敌人和"上伐无与战"等战略论,而且还概述了有关埋伏、伪装、出其不意、声东击西和如何战胜立足未稳之敌等战术论。其观点之深刻,议论之丰富,在先秦兵书中,几乎无出其右者。
宋代时,《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的必读经典著作。在当代,它也必将发挥"止戈为武"的特殊作用。
第四是他的文化思想,核心是尚时重变。姜尚强调从现实出发,运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推动可观事物转化,从而因势利导,取得胜利。
夺取天下靠军事谋略文化,他采用的手段是"阴谋修德"与"兵权奇计"。他鼓吹"圣人将动,必有愚色",使殷纣中计,结果达到以倾商政的目的。
他又用间探敌,然后采用突然袭击的手段,遂获全胜。治理天下靠政治谋略文化,他使用"举贤尚功"、"从俗简礼"和"主位沉静"。
姜尚封齐后,选拔夷人中的贤士来辅助自己,奖励那些能干的人,使自己的统治能量发挥到顶点。他从夷人之俗,简君臣之礼,赢得了齐人的拥护。
君王持政,姜尚主张"安徐而静","勿妄而许,勿逆而拒","以天下之心虑",方能洞察朝政,明识天下。道德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孔子,谋略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姜太公。
到唐代,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