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楚庄王的问鼎中原是什么意思 楚庄王「 ”问鼎中原”——春秋精美故事100篇之(52)
楚庄王「 ”问鼎中原”——春秋精美故事100篇之(52) 原无/文 (公元前606年) 楚庄王励精图治一段时间之后,国力强大起来。之后又接连打了几个大胜仗,于是忘乎所以,不知道哪个脚先朝前好了。称霸中

楚庄王「 ”问鼎中原”——春秋精美故事100篇之(52)
原无/文 (公元前606年) 楚庄王励精图治一段时间之后,国力强大起来。之后又接连打了几个大胜仗,于是忘乎所以,不知道哪个脚先朝前好了。称霸中原不是问题,现在野心勃勃的他还想看看周朝的气数怎么样了。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借讨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机会,把楚国大军开到东周的都城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在这里举行阅兵式干什么?显然是给周天王看的。刚即位不久的周定王果然忐忑不安,忙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按道理本应该是庄王先拜见周王,现在却反了过来。 楚庄王见到王孙满,劈头就问道:「 ”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 楚庄王为什么要问鼎呢?因为周朝的那九个大鼎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王对周朝的权柄已经有点兴趣了。 王孙满委婉地说:「 ”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德义的有无,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 楚庄王却傲慢地说道:「 ”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 王孙满此时也不客气地反驳:「 ”您别忘了,当初夏禹是因为有德,天下诸侯都拥戴他,各地才贡献铜材,启得以能铸成九鼎。铸九鼎是为了把各种东西的样子铸在上面,百姓可以从鼎上识别万物,知道哪些为神物,哪些为恶物,再去打猎就不会因为无知而害怕了,可以避开魑魅魍魉这些鬼怪。后来夏桀昏乱,鼎就转移给了商;商纣暴虐,鼎又转移给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天命还没有改变,周朝气数未尽,鼎的轻重,还不能过问吧。” 王孙满的一席话,将楚庄王的傲气完全摧毁。楚庄王悻悻地离开了洛阳。 孟云飞书法《德之休明》 典故来源: ①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luò),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rǔ),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选自《左传 宣公三年》) ②八年,伐陆浑戎,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 ”在德不在鼎。”庄王曰:「 ”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 ”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选自《史记 楚世家》) 附:作者简介 原无,本名吴志民。远祖籍贯春秋虞国,可怜的国君因为贪点小财,把江山就拱手交给了晋国。此后便成了晋地山西的子民。据说在明代,祖先从大槐树下迁移到河南上蔡,从此成了蔡民。1995年硕士毕业,落蹄中原某市,倒进媒体,成为躬耕的”卧槽马‘’,一晃二十余年,即将骈死于槽枥之间。曾以吴工平之名连缀一本《非礼春秋》。 很赞哦! (1047)
相关文章
- 楚庄王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楚庄王问卦的故事
- 楚庄王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22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 和楚庄王有关的典故有哪些 「 ”三年不飞一飞冲天”:楚庄王登位的前三年,为何不理国家政事?
- 楚庄王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成了霸主
- 楚庄王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楚庄王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楚庄王的故事有那些
- 楚庄王的问鼎中原是什么意思 楚庄王「 ”问鼎中原”——春秋精美故事100篇之(52)
- 楚庄王三年 解密:春秋雄主楚庄王为何要三年“不鸣不飞” ?
- 一飞冲天楚庄王 楚庄王:成语“一鸣惊人”便是源于此人
- 楚庄王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关羽楚庄王一鸣惊人的典故究竟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