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上顺治怎么死的? 载沣怎么死的,摄政王载沣是怎么死的?葬在哪?在抗战当中的表现?

火烧 2023-02-11 11:47:21 1063
载沣怎么死的,摄政王载沣是怎么死的?葬在哪?在抗战当中的表现? 摄政王载沣是怎么死的?葬在哪?在抗战当中的表现?爱新觉罗·载沣(1883-1951),满族。北京人。世袭醇亲王。清光绪帝爱新觉罗·载*之

载沣怎么死的,摄政王载沣是怎么死的?葬在哪?在抗战当中的表现?  

摄政王载沣是怎么死的?葬在哪?在抗战当中的表现?

爱新觉罗·载沣(1883-1951),满族。北京人。世袭醇亲王。清光绪帝爱新觉罗·载*之胞弟,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之父。1908年任清军机大臣。同年11月溥仪继位后,任监国摄政王。次年代理陆海军大元帅。1911年辛亥革命后,辞去摄政王职,闭门家居。 

  醇亲王爱新觉罗·载沣,奕譞的第五子,生于清光绪九年正月初五日(1883年2月12日-1951年2月3日)北京太平湖醇亲王府内。末代皇帝溥仪的生父。   光绪十六年(1890)袭王爵,成为第二代醇亲王。光绪三十四年(1908)其子溥仪入承大统,载沣成为摄政王。因此,在清朝的最后三年中(1909—1911),他是中国实际的统治者。载沣继承了其父懦弱的性格,才疏识短,难当大任。他面对鼎沸的局势,又屡屡举措失当,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宣统三年八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次年他被迫同意溥仪退位。  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受风寒,于2月3日病故。

如果载沣杀了袁世凯 清朝会活得更长还是死得更快?

如果摄政王载沣杀了袁世凯清朝完得更快 慈禧太后驾崩后 载沣摄政拿着德宗皇帝生前御笔所书 杀袁 打算要杀袁世凯 后被张之洞阻拦 后让袁世凯以脚疾为由 开缺回籍 没杀袁世凯理由很简单 袁世凯有兵权 北洋六镇 所有的官员都是袁世凯一手提拔的 大清的警察制度也是袁世凯一手创立的 大大小小的警务官员也是袁世凯提拔的 摄政王载沣可以抓着权力 却调到不了军队 因为在北洋军心目中 袁世凯是他们的衣食父母 所以你要杀北洋军的父母 结果军队就会造反 清朝完得更快

溥仪的父亲是怎么死的,死了葬那了

病死的

溥仪生父,爱新觉罗·载沣,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之胞弟,袭王爵醇亲王,为清末摄政王。生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受风寒,于2月3日病故。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载沣任军机大臣。同年11月其子溥仪入承大统,载沣任监国摄政王。次年代理陆海军大元帅。因此,在清朝的最后三年中(1909年—1911年),他是中国实际的统治者。载沣性格懦弱,才疏识短,难当大任。他面对鼎沸的局势,又屡屡举措失当,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宣统三年八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被迫辞去摄政王职,闭门家居,次年他被迫同意溥仪退位。1928年,迁往天津幽居,后又去东北,拒绝日本人劝降之要求,并怒斥其子溥仪投靠日本做汉奸,之后返回关内居住。解放后,载沣将醇王府贡献给人民政府以作公用。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受风寒,于2月3日病故。

慈禧都已经去世了,为什么摄政王载沣却斗不过袁世凯呢?

慈禧都已经去世了,摄政王载沣却斗不过袁世凯,因为当时的兵权在袁世凯手上。

历史上顺治怎么死的? 载沣怎么死的,摄政王载沣是怎么死的?葬在哪?在抗战当中的表现?

慈禧是怎么死的?

  慈禧与光绪的死

  对于慈禧和光绪的死,一些历史学家研究了很多年,但是所有的说法都还没有成为定论。所以历史上也把光绪的死定为一个疑案。   在爷爷的记忆里,那是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的傍晚,年仅38岁的光绪皇帝,躺在冰凉寂静的中南海瀛台涵元殿,离开了人间。   世上的事情竟是如此凑巧,就在光绪病危之际,慈禧也已病入膏肓。但是由于她秉性刚顽,神志却非常的清醒。她感到了光绪帝的病情已显露出危机的迹象时,就已经考虑为光绪帝立嗣之事,她接纳了军机大臣世续和张之洞的意见,立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为嗣,任命载沣为摄政王。于十月二十日(11月13日)连发三道上谕:“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 “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谕军机大臣等,朝会大典、常朝班次,摄政王著在诸王之前”。而根据史料的记载,光绪在这一天已经神志昏迷了,而慈禧还是能神志非常清醒,完全没有死亡的迹象,所以说慈禧害死光绪的事情完全是一些人杜撰出来的。但是也就在这一天,慈禧开始发病。   第二天,光绪死去。“上疾大渐,酉刻崩于瀛台之涵元殿”。而这个时候,慈禧又连发三道懿旨:“摄政王载沣之子傅仪著入承大统为嗣皇帝”、“溥仪承继毅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祧”、“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予之训示,裁度施行。”慈禧在两天内选择了溥仪作为下一任皇帝的接班人。在我们家,大家都认为慈禧就是一个操劳的命,所以在临死之前还是为后来的清王朝做了选择。   就这样,光绪与慈禧在不到二十四小时内相继死去,而生前“母子”二人的关系又是那样的对立和微妙,不仅是清代历史上所未有的,也是中国历史上所罕见的。所以当消息传出的时候,中外震惊。随后各种评论和猜测也随之而来,许多人都怀疑光绪不是自然死亡,而是被人杀害。尤其光绪比慈禧年轻却死在慈禧前, “猝死”的起因更引发出种种传闻。由于很多人都说由于慈禧和光绪在政治上的看法不一样,慈禧反对变法,因此,在变法开始的时候,由于袁世凯的出卖,让慈禧抓住了口实,所以慈禧有了杀害光绪的想法。   人们普遍认为,年纪轻轻的光绪反而死在了74岁的慈禧的前面,而且只是差一天,这不是巧合,而是处心积虑的谋害。于是,光绪被人谋害致死的种种说法也就由此产生了。爷爷非常不能理解慈禧将光绪害死的说法,他非常清楚,光绪的病已经有了8年的时间,死只是时间的问题。况且每次御医给光绪看病的医案都会呈给慈禧。光绪病情的发展状况慈禧是最清楚的了。光绪死在慈禧前面是肯定的了。而慈禧直到在死前的两天才被确诊。所以即便是慈禧想杀害光绪,也根本用不着自己动手。除非慈禧是个神仙,知道自己的死期。我爷爷非常肯定地说:“光绪根本不是慈禧害死的,这些都是后人的谣传。很多人不但说光绪是慈禧害死的,说同治也是慈禧害死的,这样的说法欠证据。中国人几百年来的说法就是:虎毒不食子。慈禧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统治者,这点意识还是有的,不可能害死自己的儿子。”   那么,光绪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光绪37岁时写的《病原》中说:遗精已经将近二十年,前几年每月遗精十几次,近几年每月二三次,经常是无梦不举就自行遗泄,冬天较为严重。腰腿肩背经常感觉酸沉,稍遇风寒必定头疼,耳鸣现象也近十年。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以后,他的病不断恶化,未见好转。关于光绪的死,历史上也是有记载的: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初九日,御医曹元恒在《脉案》中写到:皇上肝肾阴虚,脾阳不足,气血亏损,病势十分严重。这也就是说在治疗上不论是寒凉药还是温燥药都不能用,处于无药可用的严重局面。而在五月初十,御医陈秉钧写的《脉案》上写有“调理多时,全无寸效”的话。七月十六日,江苏名医杜钟骏为皇帝看过病后说:“我此次进京,满以为能够治好皇上的病,博得微名。今天看来,徒劳无益。不求有功,只求不出差错。”   而拖到九月,光绪的病状更加复杂多变,脏腑功能已经全部失调,死亡只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了。这一年的十月中旬,光绪的病情已经进入危急阶段,他出现肺炎症及心肺衰竭的症状。十月十七日,周景涛、吕用宾等几名御医会诊,一致认为光绪皇帝已是极度虚弱,元气大伤,已处于病危状态。并私下对朝臣说:“此病不出四日,必有危险。”十月十九日,光绪已出现胸闷气短,咳嗽不断,大便不通,清气不生,浊气下降,全身疲倦乏力的症状。到二十日,光绪已经是眼皮微睁,流着口水的嘴角只能轻轻颤抖。当天夜里,光绪开始进入弥留状态,肢体发冷,白眼上翻,牙关紧闭,神志昏迷。到了二十一日的中午,光绪的脉搏似有似无,眼睛直视,张嘴倒气。拖到傍晚,便与世长辞了。   从这些历史资料的记载来看,光绪去世前八年的档案都记录在案,可以认为,光绪从开始病重一直到他的临终,他的病状演变是属于一步步加剧地恶化,并没有特别的症状出现,既没有中毒或其他伤害性的迹象,也没有突然暴死的迹象,应该是属于正常病死。所以也应排除了被慈禧投毒害死的说法。   关于慈禧和光绪的死,我后来也看过很多这方面的资料。但是很多的资料各不相同。在英国人普兰德·白克好司的《慈禧外传》和德龄的《瀛台泣血记》等书中认为,清宫大太监李莲英等人,平日里仗着主子慈禧的权势,经常中伤和愚弄光绪。他们生怕慈禧死后光绪重新主政,会清算他们往日的罪孽,所以就先下手为强,在慈禧将死之前,先把光绪害死。   而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谈到,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辜负了光绪的信任,在关键时刻出卖了皇上。袁世凯担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绪决不会轻饶他,所以就借进药的机会,暗中下毒,将光绪毒死。   但是后来我看到曾经是清宫御医的屈贵庭,在一本民国时期的杂志《逸经》第29期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说:在光绪临死的前三天,他最后一次进宫为皇上看病,发现光绪本已逐渐好转的病情突然恶化,在床上乱滚,大叫肚子疼。没过几天,光绪便死了。这位御医认为,虽不能断定是谁害死了光绪,但却可以肯定光绪是被人暗中害死的。   光绪的死一直被说得沸沸扬扬,可是慈禧的死却一直没有人评说。爷爷对我也没有透露关于慈禧死的事情,只是说因为得了痢疾,最后没治好死了。所以我只好在一些资料中查找了。我看过在一篇关于慈禧的死的文章,其中对慈禧的死有一定的说明:慈禧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未刻(下午1点到3点之间)死于中海仪鸾殿,其时年已经七十四岁。后来在查阅了众多清宫脉案后,我看到这么一段:慈禧是死于老和病。她先患腹泻,这和许多演义小说及传记里面的记载一样,以后得并发症,兼及肝肺等脏腑,以至胃纳减弱,病情加重。再加上她带病坚持理政,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最后心力交瘁,衰竭而死。   有人说慈禧的病,基本上是属于慢性疾病,得病的初期没有什么征兆,甚至在临死前的日子里,也没有出现必死的现象。这在《内起居注》中就有记载。这一时期,她充其量除了慢性腹泻外,只是有些咳嗽、肋疼、口渴、舌干及肢体软倦等毛病而已,所以慈禧照常处理政务,每日发出的上谕及批出的奏折,数量仍然非常多。以十月十五日以后为例:十五日批出庞鸿书、王士珍等人折片十四件;十六日批出陈夔龙等人折片十件;十七日批出杨士骧等人折片二十五件;十八日批出端方等人折片十五件,发谕旨两道;十九日批出锡良等人折片十九件,发懿旨五道;二十日批出外务部折片四件,发谕旨两道。只是到了十九日这天,她的饮食开始变得不正常。到了二十一日这天,已经不再想吃东西。到二十二日,终于病情恶化。   当然,这和光绪的情况完全不同。早在光绪三十四年的三月,光绪的病就已经开始恶化,并且当时的太医们已经束手无策,到了这一年的七月份,为光绪皇帝治病已经是“徒劳无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光绪本人也非常焦躁不安。在光绪死前的五天时间内,太医就已经判断:死数已定。   因此,如果说慈禧有怕自己会死在光绪之前的担心,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而如果说慈禧对这些情况不知道,所以对光绪下了毒手,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光绪死后,载沣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

溥仪入继大统,等于名义上把溥仪过继给了光绪帝当儿子。这既是慈禧太后临终前的安排,也是当时清廷比较正常的选择,因为这是宗室中和光绪血缘最近的。

当然,之前也出现过哥哥死了,弟弟继位的情况。比如同治死的时候无子,由堂弟光绪继位。光绪还没有儿子,就只能让光绪的亲弟弟载沣的儿子继位。

但是,这种情况下,以外藩入继大统,很容易发生大礼议这种问题,就是要千方百计抬高自己本生父亲的地位。汉朝出现过定陶王的儿子入继的情况,宋朝出现了宋英宗入继大统的问题,都在如何尊崇自己的本生父亲的问题上,发生过比较严重的争论。

而最为典型的则是明朝嘉靖帝。正德死时无子,嘉靖帝入继大统。朝臣都认为,为人后者为人子,嘉靖帝应当以孝宗的儿子的身份登基,他的本生父亲兴献王只要在礼制上抬高就可以了。但嘉靖帝就是不肯,认为遗诏说自己是“伦序当立”,是因为他的血缘关系更近,所以才入继,而没有说让他以孝宗儿子的身份入继。从而引发了明朝中期的一个重要问题,也就是大礼议。

最后的结果是,武宗正德就是这样赤裸裸的被绝了后。而且,嘉靖帝也不称孝宗为皇考,还把自己的父亲兴献王追尊为皇帝,是为睿宗,虽然没有进太庙,但另外立庙。也就是说,不光武宗被绝了后,实际上连孝宗也被绝了后。

处理这种问题,处理得最好的,其实是宋高宗。高宗无子,孝宗选自民间,高宗养育宫中,又早早禅位给孝宗。孝宗本生父亲去世,高宗二话不说,让孝宗出宫回家,在家服丧,三年期满,才又回到宫中。这之后,又出现过类似情况,也都照此办理,并没有发生严重的政治危机。

不过,因为慈禧太后强势,光绪无权,所以光绪从未提出过这个问题,也就没有发生类似大礼议这样的问题。既然没有先例可循,载沣即使自己的亲生儿子入继大统,也不存在问题。

而且,慈禧临终前的安排是,内有隆裕太后垂帘听政,外有张之洞袁世凯作为辅政大臣。如果载沣想改变遗命,自己当皇帝,别人不说,隆裕太后必然是第一个跳出来要反对的。溥仪当皇帝,她还可以当太后,地位尊崇,而且可以垂帘听政,如果是载沣当皇帝,她不可能垂帘听政,只能在后宫混吃等死一条路。

张之洞袁世凯当然也不会同意载沣自己当皇帝。皇帝是三岁小孩,他们以辅政大臣的身份可以掌控朝廷局势,载沣虽然是摄政王,但毕竟和自己一样是臣子,而不是君臣。如果载沣当皇帝,他们就不会有辅政大臣的身份了,而且是确定的君臣关系。

从载沣自己的角度来说,他也没这个必要。儿子当皇帝,隆裕太后名义上垂帘听政,实际上并不干预政治运转,载沣自己当摄政王,朝廷大小事务都由他决策,又何必去当皇帝,成为众矢之的呢。

此外,清朝对藩王防范很严,提笼架鸟玩玩可以,但是不能干预日常政治运转,也就是没有什么实权。所以,藩王在朝廷上没有什么势力。所以,在光绪死后,也没人提过要让载沣继位,就算他当了皇帝,朝廷也没什么自己的人,皇帝是不好当的。

溥仪年幼,慈禧已死,年纪轻轻的载沣为什么不直接继位当君王?

载沣并不是一个多么有政治野心的人。更重要的是当时的皇位是由载沣的儿子继承的,所以他根本没有必要和自己的儿子来争夺皇位。因为当时清朝所有的权力几乎都由他一人掌控,再加上他本人在政治上有一些平庸,根本就不是袁世凯的对手,所以导致最后也并没有力挽狂澜。当然他本人也并不是一个多么有抱负的人,因为最后载沣辞职以后,他其实是非常高兴的。因为这样载沣就可以远离朝廷的争端。

其实载沣可以说是非常有自知之明的人,而且他在当时根本不是袁世凯的对手,他希望巩固自己的权力,才会继续让袁世凯担任要职。但是北洋集团根本不听载沣的命令,所以后来袁世凯掌权以后载沣也被迫辞职。而且在当时载沣已经并没有能力和袁世凯进行抗衡。当然载沣也是一个有爱国心的人,后来溥仪在东北成立了伪满洲国,特地接载沣去满洲国一家团聚,但是载沣不愿意背上汉奸的骂名,就离开了溥仪。

慈禧太后之所以选择溥仪继承皇位,这是因为当时溥仪还非常的年轻,希望自己可以继续垂帘听政,这样就可以牢牢地掌控着权力,而载沣之所以得到了慈禧的宠信,主要是因为载沣非常的听话。但是在政治手段上还有一些欠缺,所以他根本就不是袁世凯的对手。所以慈禧认为载沣不适合做国家决策者。

当然我们也看到载沣其实在一些大是大非面前看得非常的明白,而且后来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也将自己的宅院低价卖给了新中国政府。

是怎么(177)摄政王(2)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