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动画 中日动漫对比

中日动漫对比
关于中日动漫的对比
画风取材(景),重视度,年龄分段,面向群体(中国认为动漫只是给小孩子看的,所以中国的动漫不成熟,而日本动漫则是面向整个社会的,没有偏见,并且好多人认为动漫是小孩子的东西),类别(种类繁多,如少年,少女,校园等),制作(这是重点),发展历史(毕竟动漫在日本的历史比中国长,二战后兴起---),美型度(改变人体结构比例),知识含量(如棋魂类)等 呵呵,我以前也写过类似中日动漫的对比文章,有兴趣加好友聊(461838925) 还要补充一下声优,也就是配音人员啦 音乐,周边产品 要说中国也有日本无法模仿的水墨动画,毕竟让一个刚起步的幼儿,和已经成熟稳步发展的成人比较是有点不公平啦,呵呵
日本艺术搞浪漫,中国不会搞,日本画风好创意好,中国没创意,只是出搞笑片和幼稚片给小孩看,总之日本在动漫方面超越中国很多
众所周知,中国动画在80年代末、尤其是88~90年的黄金时期内,中国动画可以说达到了鼎盛时期,然而今年来,在众多国外引进的动画,尤其是日本动画的冲击下,中国国产动画正在逐渐衰弱。
那么为什么今年来日本动画会如此受青睐而国产动画却遭冷落呢?我就对以下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1.发展概况
中国动画:
新中国美术电影于1947年开始摄制,为新中国美术电影的发展揭开序幕。
五十年代前期(1950-1956)是它的成长阶段,艺术人员的增加,带来创作的发展。
1957-1966是美术电影鼎盛时期,百花齐放,形式多样,美术片的艺术特点得到充分发挥,民族风格更为成熟和完美。
1958年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种-剪纸片。1960年创造了水墨动画片。
1961年至1964年拍摄的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是这一时期重大作品之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1966-1976),美术电影遭受严重破坏,极大地影响了这一事业前进的速度。
1977年开始恢复了创作生产。
1979年为庆祝建国三十年而摄制的《哪吒闹海》,是一部宽银幕动画长片,这部被誉为“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象丰富”的作品,在国外深受欢迎。
80年代前,中国动画还只是被称为“美术电影”,80年代后才真正的被称为“动画”。
之后就是各种的探索阶段, 1988-1990可算是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既有《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等的积累,又有《黑猫警长》、《葫芦兄弟》这样有所创新的动画片,中国的动画事业前景一片光明。
然而90年代后,中国动画却出现了大的倒退,“动画片”显然成了“儿童片”,无创新的体裁却刻意模仿国外动画,失去了大片的市场。
日本动画:
战前草创期——1917~1945年。前期主要是以世界名著为题材,而后期则由于日本军主义猖獗,因此动画题材不离宣传、夸耀日本军国主义的路线。
战后探索期——1945~1974年。这个期间许多人常识不同的动画题材,从很有意义到很低俗的,应有尽有。
题材确定期——1974~1982年。其开端是《宇宙战舰》的上演,引起了日本第一次动画热。
画技突破期——1982~1987年。起开端是《超时空要塞》上演(此部动画也在中国引进播放过),由于该时期人们追求视觉享受,画技大有突破。
路线划分期——1987~1993。日本动画进入成熟期。
风格创新期——1993至今。在画技、制作手法、构思即使方面都日趋成熟时,日本大会试图突破原由的模式,以完善的技巧和构思,带给观众新的感官冲击。②
新中国动画和日本战后动画起步时间相差无几,中国动画只是在一些基本的技术上进行变化,而日本动画却在构思等方面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可见两者发展至今出现的差距从何而来。
2.意识观念和题材内容
中国动画无法创新突破的最大原因就是国人们对于动画的观念还只是停留在70、80年代,认为动画只适合于10岁以下的小孩,把动画片归为“儿童节目”一类,而且中国动画的根本目的都是“教育性”,于是今年来的动画片出现了逐渐幼稚化的趋向,根本无法适应更大的观众群。
日本动画将其市场定位于12~20岁的青少年群。
意识观念的截然不同导致了题材内容的风格炯异。日本最为著名的动画之一《EVA》可以说就是完全面对高年龄层次的观众的,因为其内容对于15岁以下的青少年仍然是比较难以理解的。
中国动画似乎从来都没有绕出过古老神话、传说的圈子,最好的例子就是最新的两部投资巨大的《宝莲灯》和《封神榜》;其他就是一些极其无聊、幼稚的内容,如《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从《宝莲灯》中其实可以看出中国动画的最大弊病:“好人”打败“坏人”的固定模式。本来宣扬“邪不胜正”无可厚非,然而在《宝莲灯》中,为什么不放过沉香及其母亲,他的内心世界是如何的,这么做对他有何益处,他究竟为何是“坏人”,整部动画却毫无交代。
日本动画却不断在题材内容上进行创新,由于面对的是青少年群,其内容必须符合不断改变着的年轻人的口味,于是新的内容层出不穷,而且意义深刻,在表面的故事背后都藏着动画的主题,发人深省。而且还出现了很多适合学生心理的动画,《灌篮高手》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灌》一片在中国各地所引起的轰动绝对是有目共睹的,可见并不是动画片在中国无市场,而是要看面向的是哪种市场。
3.教育性、商业性和艺术性
中国动画是完全的教育性,大多出自“××美术制片厂”或“××电视台美术部”的制作,由于是国家资金资助,社会效应自然排在经济效应之前,成了“幼儿公益广告”,很难赢得青少年观众群。
相比中国的“教育性”,日本更注重的是“商业性”,日本动画基本上都是又各个动画制作公司自行拍摄制作的,所以排在首位的当然是经济效应,于是便要求抓住观众群的心理,提高收视率,必然要求自己的动画有所创新。于是,日本动画就产生了其艺术性。
动画也是一门艺术,而作为一个动画人,首先应该具有的是作为一名艺术创作者的自觉。教育不等于讲大道理或是灌输常识,通过艺术来让孩子自己体会到真理不更有教育性吗?
日本著名漫画家尾崎南在看自己画的《绝爱》所改编的动画时被感动得哭了;高桥留美子在看《福星小子》剧场版的时候也是一样。只要你做出的动画首先感动了自己,它就能感动别人。
一部优秀的动画,可以让一个坚强的男孩落泪,也可以让一个忧郁的女孩纵情欢笑,让一个失意的人走出沉沦重拾信心。然而中国迄今为止有这样的动画吗?至少我仍未有幸观赏到。
4.制作技术和人物设计
在制作技术上中国已经有了极大的突破,可以说和日本相差无几(当然比起DISNEY的《恐龙》的3D技术还是差的多的),然而在人物设计方面却有很大的差距。
中国动画中的人物并没有自己极为鲜明的个性,尤其是人物的眼睛,许多时候人物的表情、眼神和性格、剧情完全脱节,而同一画面上的两个人物根本毫无交流,似乎只是独立存在着的,这个给观众的视觉效果绝对是大打折扣的。
日本动画在人物表情的处理上却是极其特别的,虽然并不能像《恐龙》中把每块面部肌肉都表现出来,但却能通过眉毛、眼角和嘴角的细微变化将人物的性格和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日本动画在人物设计上强调的是明暗对比分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当然,中国动画必须有自己的人物风格,在借鉴国外动画片的过程中,必须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5.前期配音和后期宣传
中国动画的配音实在不怎么样,有时声音和人物年龄完全不符,而且很少有能够很好体现出人物性格的配音。而日本却有专门的“声优”(即动画配音),虽然许多实际年龄要比人物大许多,但却能在性格和声音方面都做得与动画片中人物完全吻合,而且还有许多声优以配某个人物而出名的。
声音可以说是动画片中人物的灵魂,如何提高配音的素质是一大问题。
后期宣传在中国动画中几乎是看不见的,只有《宝莲灯》在制作结束后进行了“投资××千万元”的宣传,最多就是出现了一些笔记本和故事画册,CD和VCD已经算是极大的突破了。但是日本动画的宣传就是多种多样的了,首先是电视中的新片预告,一般来说是45秒左右的短片,配以音乐和介绍,接下来街头便会出现海报,而动画要是稍有名气,就会出现一大堆的周边产品:人偶、模型、午餐盒、镜框、电话卡、日历、毛巾、手绢、钥匙扣、音乐钟、相册、衬衫、手提袋、徽章、信封、信纸、明信片、圆珠笔、瓷杯、纸巾、打火机……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就能为制作商带来丰厚的回报,而制作商也能把收回的资金投入下一部作品中,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何乐而不为呢?
就从以上的五个方面而言,中国动画与日本动画之间的差距还是存在的,但是中国动画片需要繁荣,中国动画也一定会繁荣。
只要在吸取国外一些动画的经验后创出自己的风格,中国动画总有一天会赶上并超出日本动画,到时候更多的人会守侯在电视机前等待国产动画的播出!
中日动漫画面对比
有一点中国的漫画从业者必须承认:如今中国的漫画不叫“漫画”,充其量是精美的“画”而已。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的“画”的水平是远远高于日本的,作画者功底之深厚画面之精美让人赞叹,但真正的“漫画”,它的精髓是什么?是故事,而不是金玉其外的精美画面!
别的就不说了,大家非常熟悉的,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那种程度的绘画水平让人发笑,而作品却风靡亚洲!为什么?就是因为人家有故事!而国内的漫画作者们又有谁能写出好的故事?
中日动漫文化对比要日文的
现在、日本のアニメ・漫画产业の売上高は年间230兆円、纯利益は年间6000亿円に达している。アニメ・漫画产业は今や日本の第3の产业となり、広义では日本のGDPの十数パーセントを担っているという。
一方で、中国のアニメ・漫画产业の昨年の纯利益はわずか28亿元で、日本のアニメ・漫画产业の6%にも満たなかった。ここからも、中国のアニメ・漫画产业と日本のアニメ・漫画产业の差がよくわかる。以下、笔者の个人的な観点から、中国のアニメ・漫画と日本のアニメ・漫画の违いについて简単に绍介したいと思う。
(1)革新性に欠ける
これは中国のアニメ・漫画において比较的顕著な欠点だ。キャラクターは确かにもっともらしい颜かたちをしているが、线や比率を意识しすぎていて、どれも同じような颜で想像力に欠け、味気ない。
中国のアニメ「蓝猫淘気三千问」「千千问」などを见ても、各话の内容があまりにも似通っている。どの话も、学ぶ知识がちょっと変わっただけで同じようなストーリーばかりだ。このようないい加减な内容のどこが面白いのだろうか?どこに兴味を持てばいいのだろうか?教科书の长たらしい文章と何の违いがあるのだろうか?
(2)対象年齢は12歳以下
中国のアニメ・漫画の対象年齢は主に12歳以下の子供であり、12歳以上の青少年が见るのは主に日本のアニメや漫画だ。
関连データによると、中国大陆部漫画市场の99%は日本の漫画に占められており、12歳以上の青少年のうち、中国产のアニメが好きな人はほとんどいない。
12歳以下の子供は、人数、思想、社会的影响などの要素に制限を受けるため、视聴者の主体にはなりえない。アニメの最大の视聴者は14歳-30歳の青年だ。この年齢层は思想的に成熟する段阶であり、判断力もある。そして重要なのは、この年齢层は购买力があり、派生商品の主な消费者であることだ。
(3)クオリティが低い。きめ细かさに欠ける
中国のアニメを见ていると、ほとんどの作品は细かい所の色の涂り方が雑だったり、轮郭の线が非常に不自然だったり、色が全く无い部分があったりする。さらには同じシーンを一话の中で缲り返し使ったりしていることもある。无责任で、雑で、いい加减なやり方だ。
(4)ストーリが単调
ひと言で言えば、「始めの部分を见ればラストがわかる」。なぜならほとんどの中国のアニメ・漫画のテーマは「正义は绝対に悪に胜つ」だからだ。
(5)神话をモチーフにするのが好きだが、うまく利用できていない
中国の作品は、伝统や伝说の物语と现代の生活を融合させるのが下手だ。
宫崎骏氏の「千と千寻の神隠し」では日本の神话にでてくる神様が沢山登场したが、中国はどうだろう?タイムマシンや时间の逆流ばかりで、古代は古代のまま。我々とは远く离れた存在として扱っていて面白くない。
例えばアニメ「ナタク伝奇」を例にとると、ナタクのキャラがなんとか许容范囲であるのを除き、他のキャラクターは滑稽ですらある。例えば雷震子というキャラクターは「封神演义」では体格がたくましく、皮肤が黒く、颜立ちの丑い人だとされているが、「ナタク伝奇」ではまるでジャガイモのような姿になり下がっている。
中国のアニメ・漫画と日本のアニメ・漫画との差はこれだけではないが、とにかく中国のアニメ・漫画が日本のような高いレベルに到达するにはまだまだ长い时间がかかるだろう。
人民网日语版上的一篇文章,主要论述中日动漫的差异,希望能帮助到你
关于中日动漫对比的广播稿
中日的动画产业现在看来是无法比较的,我们都知道日本动画已远远超过了中国的的动画,几乎达到了世界第一的位置,而中国动画连被国外引进都是妄想。但是在这个悬殊的差距中有着我们大多数新一代动漫爱好者不知的原因。这篇文章就是讲述中日两国动漫的差距产生的原因、各自的发展史和中日的动漫对比。下面的文字我是引用了两篇文章,但是由于文章字数过长所以我就适当的节选了,但是节选过后还是很长。请大家还是看完这篇文章,谢了。实在是没时间看 那就看看最后的比较和感悟吧!
1.中国动画建国前--早期探索期
中国的动画事业发展非常早,中国美术电影始于二十年代初,“万氏兄弟”在上海拍摄了中国最早一批动画片,受到美国动画《白雪公主》影响,制作了中国第一部大型动画《铁扇公主》,由于无人投资于1942年后中断了,但是在世界电影史上,这是继美国《白雪公主》、《小人国》和《木偶奇遇记》后的第四部大型动画。四十年代初,钱家骏等在重庆也摄制动画短片《农家乐》,但也未获发展。
新中国美术电影于1947年开始摄制,在东北解放区先后产生了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和动画片《瓮中捉鳖》。人民艺术家陈波儿和日本动画专家方明(持永只仁)等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在人员不足,设备简陋和条件下
完成摄制工作,难能可贵,为新中国美术电影的发展揭开序幕。
1957年建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特伟任厂长,钱家骏、马国良等一批著名艺术家、文学家先后参加这一工作。从此,美术电影就以上海为基地,迅速繁荣发展,中国当时的动画水平接近世界的领先水平。
日本在这段时期处于战前草创期,动画制作水平还比较低,而且由于军国主义影响,使得其战斗场面的制作的到一定发展。
不过这段时期日本引进了一些国外的动画,中国的《铁扇公主》也在其列。日本漫画之神手冢治虫看到后,深受震动。2.中国建国初期--蓬勃发展期(建国到1965年)
建国后,中国的动画事业可以说是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不但作品多,而且精品也非常多。从1950年的一部动画,发展到60年代已经每年都能制作出十多部动画,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1961-1964年制作的《大闹天宫》,是这一时期重大作品之一,在 世界上 产生广泛影响,造型艺术和动画技巧都达到很高水平,是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大型木偶片《孔雀公主》的精湛技巧,标志着木偶片艺术的成熟。剪纸片《金色的海螺》是这一时期剪纸片中最出色的作品,
它发挥了 镂刻艺术的特色 ,使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表达得绚丽多彩。1960年,拍摄的
《聪明的鸭子》,是新生的折纸片,这种充满儿童情趣的纸偶艺术,又成为美术电影家族中新的一员。为介绍中国美术电影的成就,于1960年举办“美术电影展览会”,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八大城市展出,产生广泛影响,于1960年又到香港展览,在海外获得更大声誉。
这段时期,我国还开始尝试使用不同的动画制作方法,大胆使用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新的动画形式加入,中国动画事业也到达了一个高峰
同时,日本动画业也在发展,其时处于 战后探索期 。日本的动画业在不断探索中发展。而最应当注意的就是,手冢治虫开始了他的动画事业。
1960年,手冢治虫创立“虫制作公司”,制作动画。其后,1963年,推出了《铁臂阿童木》,这是日本第一套长篇电视动画;1965年,推出日本第一套彩色电视动画《森林大帝》。这可以说是日本动画业事实上的开端,其后日本动画开始了其势不可挡的进步步伐。
这个时期内, 我国的动画发展还是领先于日本的 ,虽然日本1963就有了《铁臂阿童木》这样的长篇动画,但我国有大型动画《大闹天宫》,并不输于日本。而且中国的传统艺术应用到动画中来, 是日本完全无法比的 。不过,使用传统艺术制作动画的代价之一就是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这个可能也是当时为什么不制作长篇动画的原因之一吧;另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电视在中国还没有普及,所以动画主要还是在电影院播放,
所以这个时候的动画还没有长篇的连续剧。3.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到1977年) 说到中国历史,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文化大革命。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1966-1976),美术电影遭受严重破坏,极大地影响了这一事业前进的速度。
1966-1971这六年中,竟然没有一部动画片制作出来!之后的几年,形势似乎有了一点好转,但是1972-1977年间也只有每年2-4部动画出炉。
悲哀呀!
中国动画业的大好形势没有了,这一段时期,中国的动画事业几乎是在原地停滞了十多年!
反观日本动画业,日本这时处于探索期后期与题材确定期开始。动画事业在手冢治虫带动下,形势大好。
这段时期,高田勋、宫崎骏等一批动画制作人才出现,在他们的努力下,日本动画精品不断。而且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日本动画业开始尝试扩大动画创作所用的题材范围,造成了现在日本动画无所不包的情形。可以说,这段时期是日本动画业历史上非常关键的时期,正是这段时期的发展,确立了现在日本动画不可动摇的地位。
中日的对比下,这一段时期实在是可悲可叹,中国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的话,如今动画业会是一个什么样子,这个谁也不敢说。但是,历史就是这样,无法改变呀。
4.中国改革开放后--缓慢发展期(1978年至1998年)
改革开放,中国动画终于又迈开了沉重的步伐,但是,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滞后却是无法改变。1977年开始恢复了创作生产。从此,美术电影又进入了一个再度繁荣的新时期。从结束“文化大革命”到1984年的八年时间里,共拍摄了一百多部影片。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和制作技巧等方面,取得新的成果。由于实行开放政策,扩大对外交流,使中国美术电影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但这只是片刻的辉煌。
这一段时期,中国动画的发展不再有了建国初的强劲气魄,虽然动画产量又开始回复,每年还是有许多动画制作出来,但是,当年的开创精神已经不复。这个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一,不再探索新的动画形式,现在见到的,也就是建国时候的那几种传统艺术动画了;其二,可能是因为成本太高,水墨动画几乎不再做了,20年中只做出来一部;其三,由于根深蒂固的思想“动画片就是小孩子看的东西”,没有在动画的取材方面做出突破;其四,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许多动画人才流失了,一个艺术事业的繁荣,需要有一大批精通业务的人才,而改革开放初期,又不能马上找到这方面的人才。美术电影是一门特殊的艺术,新中国成立初,它还处在起步阶段,这类人才屈指可数。所以培养人才,是美术电影发展的关键。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培养,逐步形成一支艺术、技术等各方面的专业队伍。建立这支队伍,除了在工作中自学成才而外,大部分专业人员来自艺术专门学校。其中,主要的创作力量——动画人员,则经过多次专门的培养,才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成为今日中国美术电影事业的骨干力量。
当然,这段时期的精品还是有的,两三年中完成了一批优秀影片,大型动画片《金猴降妖》,刻划了感人的猴王孙悟空形象,富于感情色彩;在传统的民族风格中注入一些抽象绘画的手法和现代音乐,为民族艺术的发展作了有益的探索。动画片《夹子救鹿》,淡雅而抒情,具有敦煌壁画的古朴风格。剪纸片
《草人》是模拟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形式摄制而成,别具一格。动画片《女娲补天》用简练概括的形象表现了人们想象中的上古时代,艺术形式有所创新。此外,《抢枕头》、《网》、《鳄鱼和小姑娘》等,都各有特色。近年来,创作上的重点,放在发展系列美术片上。加十三集的剪纸片《葫芦兄弟》,表现一个荒诞有趣的民间故事。十三集的动画片《邋遢大王奇遇记》是一个较有想象力的长篇童话。《奇异的蒙古马》是根据英国作家韩素英的剧作改编拍摄的六集动画片,表现了一匹野马的思乡之情,洋溢着国际间的友谊。《擒魔传》是一部木偶连续片,把舞台木偶艺术与电影手法结合起来,展现了《封神演义》故事的浩大场面。还有一些影片在准备之中。 都是非常精彩的动画。但是这个时期的中国动画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太过幼稚化了。中国人心中“动画片就是小孩子看的东西”的观念始终没有抛开,造成这些动画即使是初中生来看,都会觉得不太适合。
国外动画的不断引进,中国动画界终于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于是开始了各种探索与尝试。
5.中国动画的现代时期--尝试、创作时期(1998年至今)
1999年中国制作的大型动画《宝莲灯》,就是尝试之一,吸收国外的制作方法与经验,结合中国的传统神话传说;
1999年中国制作的大型长篇动画《西游记》也可以算是尝一。 尤其1999年开始制作的52集长篇动画《我为歌狂》(特别说一下 《我为歌狂》是我目前看到的中国做得最好的动画了)、52集长篇动画《白鸽岛》也是中国动画业的尝试。其中《我为歌狂》以于今年(2001)开始播出,其仿照日本动画《篮球飞人》制作中国自己的动画作品,虽然作品本身似乎不太受好评,但是尝试的形式还是非常好的。
中国动画界终于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与尝试。
2000年后中国的动画是由新一批的动画人才执笔创作的,但是未能找到几部好的动画来。今天,美术电影人才的培养,尤其高等的动画教育工作,将继续发展。一代新的动画艺术家将在他们中间出现
下面来看看日本动漫的发展时期。
日本动画已有七十年的历史,日本动画可以说是在中国动画的冲击下到达鼎盛时期的,它没有按中国动画的发展史前进直接进入了新型手绘动画时期。可分为六个阶段:
一、战前草创期
战前草创期--由1917年日本开始有动画到1945年日本战败为止。这段时期的前期主要是以世界名著为题材,而后期则由于日本军国主义猖獗,因此动画题材不离宣传、夸耀日本军国主义的路线。如1942年的《海之神兵》即为此类。但是这也造成了战斗、爆炸画技的进步,这也是今日日本动画最引以为傲的技术。
二、战后探索期
战后探索期--由日本战败到1947年为止。日本战败后,有些人鉴于战争的教训,开始将反战题材用在动画上。这种题材影响深远,直到现在还颇为流行。另外也有些人尝试不同的动画题材。所以这个时期的动画题材从很有意义到很低级的题材,应有尽有。像1968年《太阳王子大冒险》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而成为后来高水准动画的基础。当然也有失败的例子。像1970年《无敌铁金刚》就是一部典型的烂卡通,不但暴力而且剧情很差,这带给了日本动画不良的影响。
三、题材确定期
题材确定其(第一次动画热爆发)--自1974年《宇宙战舰》上演至1982年为止。这个时期日本动画界经过探索期,确定了动画和卡通的分野。卡通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所以我们不予置评。《宇宙战舰》是日本动画史上第一部超级剧情片,由松本零士负责脚本及人物(Character Design)。该片在电视上播出后,造成"松本零士旋风"。后来并有《冱屺宇宙战舰》,《永远的大和号》及《宇宙战舰完结篇》等三部电影
寿命长达十年。在该片后,松本零士另有《银河铁道999》,《一千年女王》等受欢迎的作品。继松本零士后,由富野由悠季原作小说改编成《机动战士》在1979年开始上演,由于剧情结构复杂而严密,受到动画迷热烈的支持。该片后来的三部电影非常卖座。但自些以后,动画热逐渐消退,动画界进入间歇期。
四、画技突破期
画技突破期(第二次动画热爆发)--自1982年《超时空要塞》(MACROSS)上演至1987年为止,该时期由于人们追求视觉享受成为风潮,因此动画画技力求突破。此时期之画技突破有《超时空要塞》创新的视点快速移动效果,造成极佳的动感;《风之谷》和《天空之城》。精细写实的背景:《机动战士Z》和《机动战士ZZ》的强调反光,明暗对比等,皆对后来的动画贡献很大。由于题材已确定,加上画技的突破,使得佳作迭现。如1982到1984年的《超时空要塞》;1984年《风之谷》;1985、1986年《机动战士Z GUNDAM》及《GUNDAM ZZ》;1986年《天空之城》及《亚利安》等多部好片。日本动画发展至本时期结束时(1987年),剧情、内容、画技皆已达到极高的水准。于是动画进入了成熟期。 五、路线分化期
路线分化期(成熟期)--自1987年到90年代初。动画进入成熟期后,便出现数部佳片。如《古灵精怪》;电影《机动战士GUNDAM-逆袭》及《王立宇宙军》;和日本电视史上第一部以高中生以上为主要对象的文艺动画连续剧《相聚一刻》等。其中《相聚一刻》曾获得1988年日本动画优秀作品排行榜第二名(该年排行第一是《圣斗士星矢》);另外还有《天空战记》,《机动**》等多部佳作(《天空战记》曾获得1989年动画排行第一名)。当日本动画发展到此后,有人认为幼年观众群已被忽略了四、五年,也该考虑制作年龄路线。于是自1987年后半年以来,电视上的高年龄层动画逐渐减少,而转向动画电影。以致于造成目前日本电视上找不到几部好片,而电影几科部部精彩的情况。
六、风格创新期
风格创新期--自1993年到现在。在画技、制作手法、构思设计方面都日趋成熟的日本动画,开始追求风格上的创新,试图突破原有的模式,以完善的技巧,加上超越时空的构思,带给观众全新的感官冲击。电影《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完全摒弃以往动画明快轻松的风格,阴郁百压抑,冷酷带有对命运的困惑,与人类虽然身处高科技社会,但却无法摆脱不安的未来的彷徨与孤独相呼应。
由庵野秀明监制的电视《新世纪EVANGELION》则选择与以往的热血主角们完全不同的个性自闭少年真嗣为主人公,在看似普通的怪**战,保卫地球的情节中,通过真嗣感受到一份渴望被需要,梦想被爱又害怕背叛而在自己与他人之间筑起屏障这种种矛盾与孤寂的心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现代人心理的折射。世纪末今天,人类对自身的思考也逐渐深刻,而同时日本的动画也开始越来越关注贴近现实与心理方面的剖析,由原本普遍爱与友情的主题转为更加人性的刻画。各方面都日臻完美的日本动画并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仍然在不断自我完善和突破,到底能有多大的成就,是我们无法预计的,还是让时间来决定吧!
中外动漫对比
国内的动漫内容主要还是少儿级别的,也就是主要给小孩子看得。我看过的唯一一部到达成人级别的就是“秦时明月”,但和国外特别是日本的动漫在人物塑造和整体结构上都有很大差距,当然,这也可能是我看日本动漫看惯了,猛一看这种小说形式的动漫有点不习惯。
国外的动漫主要是日本的,当然也有樱桃小丸子和蜡笔小新这样的儿童级动漫,但其大部分动漫的内容以及对人物的塑造和整体内容上,已经不是小孩子能够看的懂的了,而且其动漫风格也以非常成熟。
中国动漫是一次性制作完毕然后一天一集播放,日漫是边制作边播放一周一集,可以随时根据市场决定下一步动作,
国漫一般比较低龄但并不是没有精品,一般向的日漫更符合青少年对友情,爱情的憧憬,
国漫播放前是被政府广电审核一遍的不符合要求的不能播放,毕竟连《虹猫蓝兔七侠传》都被说是有大量恋爱因素而被央视禁播。╮(╯▽╰)╭
日漫则宽松的多,实在不行还可以用ova等投放市场,当然因此“非实在青少年法”的颁布引起了轩然大波,无数厂商抗议。
实话说如果是小朋友要看动画的话最好看国漫,等到价值观比较明确时再看日漫,还有看日漫要分清是否是一般向,在日本《蜡笔小新》,《奥特曼》都是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的深夜动画。
对比中日美动画
第一,动漫在中国大部分称为动画,从这种称呼中就可以看出涵养的不同。日本的动漫大部分都是从漫画发展成TV的。中国则不然。
第二,日本大部分都是面向青少年,中国的动画则是面向小朋友。这就导致了日本和中国的动画的画风有很大的区分。日本趋向比较成熟的,中国则是趋向比较可爱类型的。
第三,日本的文化和中国的文化不同。日本的文化底蕴较我们中华泱泱大华的文化谈过单薄了,这就导致了日本的动漫趋向于鼓励型,比如那些足球小将鼓励足球,棋魂鼓励围棋等等,中国的动画则不同,中国的动画是趋向于小朋友的,是教育小朋友我国的文化,像美猴王,郑和下西洋等等,都是体现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就是我国动画的民族特色。
这些都是我这些年来看动漫,动画的心得,希望能给楼主一些帮助。至于美国的没看过,给不了你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