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百年近代史上,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战乱蒙受了怎样的巨大损失
中国在百年近代史上,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战乱蒙受了怎样的巨大损失
中国在百年近代史上,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战乱蒙受了怎样的巨大损失
1. 中英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
这场战争所以被称为鸦片战争,主要是其起因是由于中国实行禁绝鸦片的政策,并委派林则除为钦差大臣去广东执行禁烟使命。利益受到损害的英国人开始叫嚣战争,1840年2月,派出了一支仅有4000人的远征军,后虽兵力不断增加,最多时也仅有20000人。这样一支“远征军”远涉重洋在完全没有后方(尽管当时印度是其殖民地)的情况下,想征服一个拥有几亿人口常备军80万的国家,几乎是一种海盗式的投机行为。然而在经历了所谓的康乾盛世之后的清政府其腐败程度已不足形容,战争开始的时候,朝廷内从皇帝到大臣,几乎没人能说清英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当然也就无法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应付这样一种侵略。面对着拥有坚船利炮的英军连克厦门、定海、镇海,继而又攻陷宁波,外强中干的道光皇帝在和战之间几经摇摆后,终于选择投降,1942年8月29日,清政府在英国炮舰的威逼下,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闭关自锁的国策,自此列强纷至沓来,开始了一百多年内忧外患战乱频扔的历史;同时也打破了中国人长期以来自以为尊的心态,在极度的自尊遭打击后而变为极度的自卑,从而在当时中国人心中谈洋色变。
这场战争中值得关注的是林则除通过号召和组织民众,成功地抵御了英军的进攻,另外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抗英战斗,给英军以沉重打击。由此可以看出人民蕴藏的反抗侵略的无穷力量。
2.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8月-1895年4月)
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是朝鲜。1894年(按中国干支纪年为甲午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清政府派出了一支2500人的军队进驻牙山,根据《中日天津条约》规定(……朝鲜国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知照了日本外务省,而意图吞并朝鲜的日本政府立即派兵入朝,并占据了汉城附近的军事要地。而此时朝鲜政府与东学党人达成协议,双方已休战,朝鲜政府要求中日两国军队撤回国内。清军准备撤兵的同时清政府要求日本军队撤离朝鲜,然而心怀鬼胎的日本政府不仅不撤兵反而增兵朝鲜,并于7月23日攻占朝鲜王宫,拘禁国王李熙,成立以李应为首的傀儡政府。7月25日,日本军队假借朝鲜政府“授权”,驱逐中国军队,开始向中国军队进攻。8月1日,中国向日本宣战,甲午战争开始。
电影《甲午风云》所描绘的海战是甲午战争开始不久的一次中日海军力量的对抗,事实上此时的日本海军力量并不比中国北洋水师具有明显的优势,虽重创北洋水师,却未能实现“聚歼清舰于黄海”的计划。而至二战时,日本海军力量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几乎与美海军不相上下。
在经历了海上陆上的几场战役失败后,清政府中主降派战据上风,于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名的人物再次出场,与伊藤博文签署了《马关条约》,辽东半岛、台湾全鸟、澎湖列鸟被割让;战争赔款达2亿两白银;并要求中国政府不得惩治间谍和汉奸……前面所提日本海军的发展难道不是用这2亿两白银中的一部分养壮的吗?
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开始了半个世纪中日两国侵略与反侵略的纠缠。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与中国相似也遭受了西方列强侵略,然而经过明治维新,这个从苦难中发展起来的民族却把这种苦难转移给其他国家,尤以朝鲜、中国为甚。由于巨额的战争赔款,其综合国力及军事实力迅速发展起来,并继西方列强之后,在进入二十世纪,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1905年在中国东三省,与俄国为强占中国领土发生战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强占东北三省;1932年发动一二八上海战争;1937年7月7日开始全面的侵华战争,已使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达到高潮。
反向思考一下:如果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胜利,其后的历史会是怎样的呢?
3.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
这其实算不上一次完全意义的战争,只是在某个时间某个点上,一次偶然的事件引发了历史的变革,在这之后的不久,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皇帝退出了历史舞台。从秦始皇赢政开始到清宣统溥仪止,无论朝代更替,无论外臣宦官专权,皇帝始终是封建政体的主要组成。然而在那一刻由一群下级军官发动的一场规模不大的战斗,却为推翻帝制吹响了号角。这既是清王朝腐朽没落到极限,也是孙中山数十年致力革命的必然结果。这之后虽有人费尽心机恢复帝制,只不过昙花一现,成为历史的笑柄。
4.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
所以不将蒋介石的北伐战争列出,是因为在国民党与共产党分裂以后北伐战争成为新兴军阀与旧军阀的一场内战。蒋介石虽在北伐战争后形式上统一了中国,但党内汪精卫分庭抗礼,国内派系林立,张学良盘踞东北;阎锡山坐镇山西;西北冯玉祥、桂系李白黄;更小的有粤系、滇系……一个四分五裂的中国却维系着表面上的统一,也继续着内战不断的传统。
然而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的领导者不是过去的农民或者小资产阶级,而是gcdzg。
有时候真的很难想象,两支起义失败后的只有数千人的队伍,22年后夺取政权。这其中的曲折、艰苦、磨难、牺牲是何其巨大。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坚韧的意志,如何能在这样的斗争中坚持下来。
5.抗日战争(1937年-1945年8月)
开始的时间真的没法定出,不是1937年7月,也不是1931年9月,更不是1894年7月,日本从它开始变得强大就始终不忘侵略中国,即使当权者定出不抵抗政策,蕴藏于民众之中的抗日情绪却愈来愈烈,终成燎原之势。从台湾“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到东北的抗日民主联军,从一二八上海第十九路军到七七事变的第29军,从坚持敌后的共产党八路军到下面战场上浴血的国民党军队,中国与日本半个多世纪的侵略与反侵略的对抗,终以中国的全胜而结束。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宣布中国人民历经百年的反帝斗争的全胜。
可以想象1945年8月中旬的那个夜晚,中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彻夜狂欢,歌声、笑声、哭声、鞭炮声交织在一起,渲泄着一种情绪,一种被压抑了一百年的情绪。
请说说中国近代史上造成巨大损失的火灾
据气象专家和国家有关部门分析,多种气候异常情况和特殊因素决定了大兴安岭火灾,原因大致有以下四点。
一是气候异常干旱。据气象部门提供的情况,黑龙江、内蒙古北部林区降水比常年减少三成以上。特别是进入5月以来,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西部、西北部大部地区降水不足10毫米,部分地区降水比常年减少50%-80%,黑龙江省平均降水比历史同期减少72%。
二是气温持续偏高。黑龙江省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期增高2.5度,黑龙江黑河、大庆以东地区的气温比常年偏高2-4度,近10天来,温度持续高达28-30度以上,高于同期我国中部地区以上的气温。
三是风力大而异常。近10天来黑龙江、内蒙古等地火场地区已持续发生5-6级大风,部分时段达到7-8级,阵风9-10级,而且出现了旋转风,风向多变。
四是黑龙江、内蒙古北部林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林相改善,林下可燃物剧增,每公顷高达50-60吨,远高于国际公认的每公顷30吨发生大火的水平
英国脱欧公投三误区 经济会蒙受巨大损失吗
不止三千多。大概有四千多万人参与投票。英国脱欧公投最终结果:退欧票数1,570.5万,留欧票数1,458.4万。票数比例为51.9%:40.1%。至此,英国脱欧成功,将不再是欧洲联盟的一员。
在大国崛起中英国在近代史上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奉献有哪些
政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提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保障,为民主政体的建立提供了模范。经济:新航路的开辟渐渐将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促进了科技进步及生产力的发展。文化及社会发展:由封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翻了专制政体,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 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为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鉴于我国实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新进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又将第三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分成三个具体阶段和步骤: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努力,到2020年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什么是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
五年规划(The Five-Year Plan,原称五年计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除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
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截至目前,中国已发布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

《高职学生与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论文
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合格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质量要求。 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将遇到众多的发展机会和严峻的挑战。为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树立对全球开放的观念;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从传统的工业经济办学模式中走出来,在知识经济的平台上办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融入创新文化思想,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年青一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直接面对新的时代,加大教学改革力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向社会提供长期的众多形式、多层次的服务。 一、高职人才:技术应用性+国际化+创新精神 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已成为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和政府领导部门的共识。入世以后,国家将需要更多的谙熟世贸组织规则的专家,能够带领中国的企业、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的企业家——国际化创新人才。这将是中国入世后的新需求。而社会需求,历来是高职高专院校发展改革的直接原动力,高职高专院校理所当然地应该使这类人才脱颖而出。 国际化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国际交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国际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经济全球化的新世界和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使我们面临的是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这就要求国际化人才一方面要善于接受各国的文化和信息,要熟悉国际的通行规划和对世界具有影响力的国家的法律制度。另一方面,国际化人才还应善于吸收各种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启发自己的创新思维。高职创新人才应是在技术应用性人才基础上的国际化人才,它应尽量具备复合性的知识结构:以某一专业技术能力为核心,同时具备足够的相关学科的基础,对外语言交流能力与获取最新信息和资料能力。要使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实现以国际化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核心,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坚持注重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我校十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复合型人才一般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我校经济工程系的五年制高职工业外贸专业,创立于1990年,近十年来,培养了数千名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国际化人才。在这个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我们采用在机电基本专业知识和基本专业能力基础上复合外贸知识,再利用五年近1/3的教学时数强化学生外语交流能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往往毕业生还未毕业,就已被用人单位抢订一空,现在不少毕业生已成为一些著名国际跨国公司在上海的总代理或成为一些著名跨国公司在亚太地区的总代理。 第二,坚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已明确把创 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我国高职高专办学的指导思想和 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目前运行的关键是要使高职高专的教师们实现从传授“基本知识”到启发“创新与应用”的转变,有人将创新人才在学校的学习概括为四个“学”:学做人(Learn to be)、学做事(Learn to do)、学求知(Learn to know)、学共处(Learn to live together)。笔者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正是融合这四个方面的协调发展,目前的任务是落实。 第三,坚持探索国际合作办学的新路子 通过国际教育资源的共享来培养国际化人才,这是高职高专院校向创新人才培养转型的十分重要的 途径。我校自1998年起,已分别和加拿大Seneca学 院、澳大利亚Chishlom学院、Boxhill学院和德国国际发展基金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不仅引进先进的“CBE”、“DACUM”、“TAFE”和 “双元制”等职教办学思想和模式,还使广大教师通过一定时间的国外培训具备了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基本能力,今年招收的两个中加合作班,又使我校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培养国际化人才迈出了重要一步。 二、高职运行机制的改革 加入WTO,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以至教育体制结构必将作进一步调整。我国要在短期内,把一个市场经济起点较低的工业经济纳入国际经济竞争十分激烈的知识经济轨道,这必将会对旧观念、旧体制、不规范的办学行为和落后的教育管理模式带来巨大冲击;这必将要求教育体制进一步面向市场,办学主体更加多元化,民办教育和国际合作办学将进一步得到发展;这必将促使校长们直接面对国内外市场真正自主地办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与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相比,仍然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矛盾。如高职学校办学体制总体上还比较单一,不能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培养模式总体上也还比较单一,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学校运行机制上政府包办太多,校长不能充分发挥办学的自主权等等。在迎接WTO的到来,解决这些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要尽快建立初、中、高相互连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并使这个体系能够与普通教育相互衔接,融合贯通,同时尽快进入“终身教育”的大系统,这将成为当前深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 第二,要充分调动高职院校的办学积极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根据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求应运而生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同时也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创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发展之路。给校长办学自主权,成为当前广大高职院校领导的共同呼声。首先,政府部门要主动搭好舞台,让高职院校与相关行业或企业有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其次,要充分释放高职校校长的办学能量,让高职校校长更多采用市场机制,从社会和市场出发,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并接受社会检验和评价;再次,要给学校自主办学提供各种政策支持,无论是专业设置、财政投入,还是师资队伍建设,都必须而且应该为高职院校创造宽松的环境。 第三,学校要尽快从行政中心中解脱出来,真正确立教学的核心地位 目前,许多高职校还沿用了行政管理的方法,学校有一定的行政级别,干部是行政官员,教师是行政人员,其管理方法基本套用行政模式,学校行政化取代了学校教学的中心的地位。高职院校要真正把教学放在学校核心位置。坚定不移地围绕专业改革和建设,围绕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的改革、围绕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围绕“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才能使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各具特色。 三、高职教学改革:从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 经济全球化的新世界和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将十分现实地提出了信息技术和外语这两门“工具学科”教育的迫切性。在未来世界,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因此,不仅信息咨询员、电脑网络技术员等信息产业人才会大受青睐,而且一个人的信息处理能力也成为未来社会择业的一个重要条件。中国加入WTO以后,国际交流能力必然会成为人才的极为重要的能力,外语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会更加显示出来。为此,笔者认为,高职教学改革必须紧紧围绕这一特点进行。 第一,要逐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社会对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状况,加强对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对现有专业的改革,同时加大对新专业开发力度。政府要改变目前专业过细过偏的弊端,鼓励学科渗透,培养更多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教学改革要服务于强智能、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把培养强智能、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作为最基本的办学宗旨。强智能,即要求学生具有很丰富的想象力、判断力与思维力,特别是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与独立研究能力;高素质,要求学生具有健全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必备的文化科技思想等全面素质。 第三,教学改革要重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新世纪的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网络化,需要高职校改革现有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人已经设想未来的教材将由网址组成,随时更新,多年用同一本教材的事情不再可能发生。网络教育使上网的每家每户都像看电视那样方便地终身接受教育。
上海1995年和2007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数据
城市园林绿地面积1995年6561公顷,2007年31795公顷;
上海户籍人口1995年1301万人,2007年1379万人;
上海GDP,1995年为2499.43亿元,2007年为12188.85亿元;
其中第三产业占总GDP的百分比1995年为40.8%,2007年52.6%;
人均GDP在1995年为17022元,2007年为66367元;
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995年为7172元,2007年为23623元;
全市耕地面积1995年为29万公顷,2007年为20.6万公顷;
等等,参见上海统计局网站
广东省2008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广东省2008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广东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dp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强大动力,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成功战胜低温雨雪冰冻、超强台风和洪灾等严重自然灾害,全力支援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35696.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70.23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8402.64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加值15323.59亿元,增长9.1%。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7.0%,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1.2%,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1.8%,金融保险业增长11.0%,房地产业下降4.8%,其他服务业增长13.3%。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4.1%。民营经济增加值15133.33亿元,增长9.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7588元,增长8.7%。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6%,其中食品类上涨13.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1%,其中生产资料上涨3.7%,生活资料上涨2.0%。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9%,其中燃料、动力类上涨15.1%,黑色金属材料类上涨19.2%,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下降4.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8.6%。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6.5%,其中谷物上涨11.0%,蔬菜上涨12.0%,水果上涨10.8%,油料上涨15.0%,畜产品上涨24.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4.5%,其中化肥上涨25.9%,农药上涨2.2%。商品零售价格上涨6.0%,其中城市上涨6.0%,农村上涨6.2%。
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5460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1%。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98.5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0.8万人。年末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38.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56%,比上年末上升0.05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协调、体制机制不完善等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严重自然灾害、国际金融危机等国内外因素带来新的困难和挑战,表现在出口增速大幅回落,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就业形势严峻,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及维护社会稳定压力增大等。
二、农业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499.94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8%。糖蔗种植面积136.04千公顷,下降1.2%;油料种植面积323.87千公顷,增长4.3%;蔬菜种植面积1112.63千公顷,增长4.5%。
全年粮食产量1243.44万吨,下降3.2%;糖蔗产量1079.30万吨,下降1.6%;油料产量81.54万吨,增长4.9%;蔬菜产量2431.43万吨,增长3.4%;水果产量983.49万吨,增长3.5%;茶叶产量4.84万吨,下降1.1%。
全年肉类总产量411.96万吨,增长6.8%;其中猪肉产量253.96万吨,增长7.9%;禽肉产量146.24万吨,增长6.5%。全年水产品产量680.39万吨,增长2.4%;其中海洋捕捞153.83万吨,增长2.4%;海水养殖222.98万吨,与上年持平;淡水捕捞12.49万吨,增长5.6%;淡水养殖291.09万吨,增长4.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7254.04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下同)完成工业增加值15272.8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7.8%,民营企业增长19.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0.9%,股份制企业增长17.0%,集体企业增长9.9%,股份合作制企业增长5.7%。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4.2%,重工业增长12.2%,轻重工比例由上年的39.2:60.8变为40.7:59.3。
九大支柱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4%,其中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增长13.9%,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增长12.7%,三大潜力产业增长12.0%。三大新兴产业中的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石油及化学增加值分别增长17.6%、13.3%和8.9%;三大传统支柱产业中的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分别增长12.3%、11.1%和15.1%;三大潜力产业中的森工造纸、医药、汽车及摩托车分别增长9.8%、13.7%和12.6%。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3%。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6.5%。六大高耗能行业比上年增长9.4%,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3.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5.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4.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0.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6%,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下降1.5%。
2008年1-11月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4.3。资产贡献率10.6%,资本保值增值率108.2%,资产负债率59.4%,流动资产周转次数2.52次,成本费用利润率4.1%,全员劳动生产率123416元/人年,产品销售率97.0%。实现利润总额2130.34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3.1%。亏损企业10799家,比上年同期增长30.2%;亏损企业亏损总额493.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2.4%。
全年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4470个,比上年增长6.2%;实现增加值1148.60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实现利润总额115.77亿元,增长21.8%;利税总额270.13亿元,增长31.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181.38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231.63亿元,增长17.1%;更新改造投资1396.54亿元,增长16.6%;房地产开发投资2932.34亿元,增长16.8%。分城乡看,城镇投资8801.40亿元,增长17.0%;农村投资2379.98亿元,增长14.8%。分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2766.26亿元,增长17.2%;非国有经济投资8415.12亿元,增长16.3%;其中民营经济投资4258.86亿元,增长20.1%。分地区看,珠三角地区投资7827.27亿元,增长13.5%;东翼地区投资861.73亿元,比上年增长22.4%;西翼地区投资613.06亿元,增长20.6%;北部山区投资1445.36亿元,增长21.8%。
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10.08亿元,增长49.4%。第二产业投资3934.56亿元,增长12.1%;其中工业投资3912.32亿元,增长12.3%。第三产业投资7136.74亿元,增长18.7%。
在房地产开发投资中,商品房住宅投资2132.52亿元,增长18.9%;经济适用房投资8.61亿元,下降16.2%。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22992.63万平方米,增长14.4%,其中商品住宅18022.38万平方米,增长14.4%。商品房竣工面积4359.24万平方米,增长8.2%;其中住宅3476.22万平方米,增长5.0%。商品房销售面积4824.41万平方米,下降22.4%;其中住宅4378.37万平方米,下降22.7%。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1824.61万平方米,增长15.5%;其中住宅1030.66万平方米,增长37.1%。经济适用房施工面积78.91万平方米,下降7.1%;竣工面积6.50万平方米,下降75.0%;销售面积6.83万平方米,下降95.3%。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72.21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分地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9593.27亿元,增长20.3%;农村消费品零售额3178.94亿元,增长20.6%。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0816.47亿元,增长20.8%;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882.45亿元,增长21.8%;其他行业零售额73.29亿元,下降35.2%。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粮油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6.4%,肉禽蛋类增长19.7%,服装类增长20.4%,汽车类增长19.0%,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4.3%,日用品类增长12.8%,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3.4%,通讯器材类增长3.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0.4%,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30.4%,家具类下降10.0%,化妆品类下降5.5%,金银珠宝类增长6.8%。
六、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6832.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出口4040.97亿美元,增长9.4%;进口2791.64亿美元,增长5.4%。出口大于进口1249.33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04.9亿美元。
全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91.67亿美元,增长11.9%;其中,制造业占59.4%,房地产业占17.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4.4%,批发和零售业占5.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3.7%。
全年经核准境外投资协议金额21.8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6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6%;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5.84亿美元,下降7.2%;年末在外人员34594人。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387.51亿元,比上年增长7.0%。
全年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98795万吨,比上年增长5.6%;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37808万吨,增长3.5%。港口集装箱吞吐量4038.93万标准箱,增长6.3%。
年末全省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575.01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3.5%;其中私人汽车436.22万辆,增长17.1%。民用轿车保有量达到285.74万辆,增长26.4%;其中私人轿车251.57万辆,增长22.8%。
全年完成邮电通信业务总量3595.72亿元,增长17.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87.38亿元,增长13.0%;电信业务总量3508.34亿元,增长17.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573.31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764.46万户,乡村电话用户808.86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8179.65万户,新增337.59万户。
全年口岸入境旅游人数10323.4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0.04%。其中,外国人615.95万人次,下降8.4%;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9707.52万人次,增长0.6%。在入境旅游人数中,过夜旅游者2516.17万人次,增长8.0%。国际旅游外汇收入91.75亿美元,增长5.4%。国内游客达30945万人次,增长2.6%,其中过夜旅游者13361.65万人次,增长9.4%;国内旅游收入2003.61亿元,增长11.9%。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年末全省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6119.2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6%。年末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3835.86亿元,增长12.6%。农村信用社人民币贷款余额3791.14亿元,增长13.1%。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6274.37亿元,增长7.6%;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5506.43亿元,增长5.1%。
年末全省境内证券市场共有上市公司202家,比上年增长7.5%;股票227只,市价总值达11823.41亿元,下降64.2%。上市公司全年通过证券市场直接筹集资金487.42亿元,下降58.2%;其中首次上市发行企业(IPO)14家,筹资65.03亿元。截至年末,全省有证券公司23家,证券营业部477家。证券公司代理股票基金交易额133543.06亿元,下降45.3%;各项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81.09亿元,下降54.6%。基金公司20家,共管理177只基金;基金规模11085.26亿份,增长7.1%;基金净值8101.20亿元,下降48.6%。期货公司24家,全年代理交易额144350.06亿元,增长89.6%。
全年全省实现保费收入1124.98亿元,增长39.0%。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734.66 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保费收入97.71亿元,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292.62亿元,分别增长54.0%、36.9%和12.2%。全年共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283.17亿元,增长28.0%。其中,寿险业务赔付支出84.88亿元,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172.04亿元,分别增长15.9%和34.0%;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支出26.25亿元,增长34.1%。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2.11万人,比上年增长6.9%;在校研究生5.88万人,增长8.1%;毕业生1.62万人,增长17.4%。普通本专科招生39.07万人,增长10.1%;在校生121.64万人,增长8.6%;毕业生28.25万人,增长21.2 %。各类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含技工学校)招生39.8万人,增长8.9%;在校生100.08万人,增长10.3%;毕业生24.53万人,增长10.7%。普通高中招生66.81万人,增长10.1%;在校生181.76万人,增长5.4%;毕业生53.49万人,增长11.4%。初中招生180.36万人,增长3.5%;在校生497.88万人,增长3.1%;毕业生143.00万人,下降0.3%。小学招生131.59万人,下降8.5%;在校生956.47万人,下降6.0%,毕业生186.76万人。全省特殊教育招生0.35万人,在校生2.51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32.35万人。
年末县及县级以上国有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情报和文献机构435个。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技术开发机构1900个,比上年增加360个。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49.9万人,比上年增长10.5%;科技活动经费使用总额820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全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约490亿元,增长20.8%;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7.2亿元,增长18.0%。民营科技企业7740家,从业人员140万人,技工贸收入8500亿元,增长11.1%。
全年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433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29项,应用技术成果392项,软科学成果12项。全年申请专利量103883件,增长1.4%;其中发明专利28099件,增长5.3%。专利授权量62031件,增长9.9%;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7604件,增长104.7%。经PCT(专利合作条约)提交专利申请3120件,增长17.9%。全年经各级科技行政部门登记技术合同16168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84.77亿元,增长38.0%。
全省重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440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2000亿元,增长15.4%。拥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7家,已建立省级工程研究(技术)中心342家;国家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36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41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85项。认定技术创新专业镇277个,建立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170个。
全省共有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31个,法定质量计量综合检测机构22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69个。获得资质认证的实验室1585家,获得管理体系认证企业37865家,产品获得3C认证企业17777家。
全省共有天气雷达观测站点7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10个。共有地震台站54个,地震遥测台网7个。全省共有海洋观测、监测站点272个。测绘部门共出版地图103种,总印数319.8万幅。出版测绘图书5种,总印数3.8万册。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省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28个,文化馆123个,县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133个,博物馆、纪念馆153个。全省有广播电台22座,电视台24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7.1%和97.4%。有线电视用户1482.46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517.16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0.2%和45.3%。全年出版报纸43.6亿份,各类期刊2.5亿册,图书2.7亿册。全省共有综合档案馆143个。
年末全省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5878个,比去年减少61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427个,妇幼保健机构126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5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7个,卫生监督所137个。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23.2万张,增长6.8%。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8.44万人,增长6.2%;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4.45万人,注册护士13.61万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7353人,卫生监督所卫生技术人员3530人。全省共有乡镇卫生院1306个,乡镇卫生院床位4.2万张,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6万人。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226852人次,报告死亡927人;报告传染病发病率240.08/10万,死亡率0.98/10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78.4%,提高0.9个百分点。
全省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25人34人次获得24项世界冠军,破3项世界纪录。
十一、人民生活、社会保障与安全生产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399.77元,比上年增长13.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6%。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所占比重为5.6%。全年农村居民住房面积人均27.89平方米。农村最高20%收入组人均纯收入13805.98元,农村最低20%收入组人均纯收入2659.34元。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32.86元,比上年增长11.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7%。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8%。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所占比重为12.5%。全年城镇居民住房建筑面积人均32.95平方米。城镇最高1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3756.36元,城镇最低1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345.57元。
年末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444.25万人,比上年末增长9.8%;其中参保职工2171.23万人,增长10.2%;参保离退休人员273.02万人,增长6.2%。参加基本医疗保险3759万人,增长47.5%;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数2401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1358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农民工1332.8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441.74万人,增长10.2%。参加工伤保险2302.34万人,增长8.9%;其中参保农民工1523.89万人,增加173万人。参加生育保险1011.21万人,增长53.4%。全省有123个县(市)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4834.30万人,比上年增长16.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累计支出总额41.40亿元,累积受益1539.80万人次。全年城市医疗救助45.34万人次,比上年减少20.6%。农村医疗救助94.23万人次,增长7.0%。民政部门资助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150.98万人次。全年征收社会保险基金1124亿元,增长24.6%;年末五种保险基金累计结余2437亿元,增长27.2%。到2008年底,全省享受低保救济的困难群众达200.33万人,其中城镇39.65万人,农村160.68万人。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5.60万人,下降5.1%。
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0.69万张,收养人员7.68万人。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14万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750个。全省共发行销售福利彩票63.39亿元,筹集福利资金20.38亿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43.24亿元。
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45103起,比上年下降16.2%;死亡7998人,受伤47437人,直接财产损失34027.30万元,分别下降10.7%、15.7%和12.6%。其中,道路交通事故39389起,下降15.4%;造成死亡7182人,受伤46998人,直接财产损失10013.60万元,分别下降10.1%、15.4%和17.1%。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22,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4.33。
十二、人口、资源与环境
年末常住人口954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12万人,出生率11.8‰;死亡人口43万人,死亡率4.55‰;自然增长人口69万人,自然增长率7.25‰。年末常住人口的主要构成:男性占51.2%,女性占48.8%;0-14岁人口占19.7%,15-64岁人口占72.4%,65岁及以上人口占7.9%;城镇人口占63.4%,乡村人口占36.6%。
全年全省耕地面积2843904.85公顷,减少9145.35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3547.45公顷,灾毁耕地534.13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实际占用耕地5057.61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5132.93公顷。当年净减少耕地3754.25公顷。
全省全年水资源总量2263.5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2369立方米。全年平均降水量2136毫米,比上年增加38.0%。年末全省大型水库蓄水总量134.0亿立方米,增长15.4%。全省人均用水量为482立方米,下降2.2%。全年总用水量460.1亿立方米,下降0.5%;其中生活(含生态)用水94.5亿立方米,增长3.6%;工业用水136.2亿立方米,下降3.5%;农业用水229.4亿立方米,下降0.4%。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129立方米,下降14.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79立方米,下降16.8%。
全省省级水质监控断面中,满足Ⅲ类标准的断面比例68.1%,满足Ⅳ类标准的断面比例13.8%,满足Ⅴ类标准的断面比例7.8%,超过Ⅴ类标准的断面比例10.3%。近岸海域达到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比例57.3%,减少1.3个百分点;达到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比例21.5%,减少1.3个百分点;达到三类海水水质标准比例10.3%,增加3.2个百分点;达到劣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比例6.8%,减少0.5个百分点。严重污染海域面积3400平方公里,减少0.5%。
截至2008年底,全省已找到的矿产种类共148种(含亚矿种),已查明资源储量的共计101种,其中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32种,非金属矿产58种,水气矿产4种。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5处,其中金属矿产地8处,非金属矿产地4处,水气矿产地3处。
全年平均灰霾天气日数64天,比上年减少3天;全年平均日照时数1726小时,比正常年份平均减少55小时。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空气质量均达到二级标准。全省建成污水处理厂175座,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092万吨,增长2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5%;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96.36万吨,比上年下降5.28%;二氧化硫(SO2)排放量113.59万吨,比上年下降5.58%。
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1393.06千公顷。洪涝和干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77.20亿元。洪水和沿海风暴潮死亡人口104人。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49.84亿元;发生赤潮10次,累计面积230平方公里。发生各类地质灾害205起,造成死亡人数33人,直接经济损失1.09亿元。
全年完成荒山荒(沙)地造林、更新造林、有林地造林面积80283公顷,低产低效林改造面积39083公顷。其中林业重点工程完成荒山荒(沙)地造林面积1291公顷,低产低效林改造面积10918公顷。全省义务植树完成9749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56.3%。全省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面积23.7万公顷;国家地质公园7个,地质遗迹保护区8个,面积4.1万公顷。
注: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标,现行制度调查时期为1-11月。
3.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4.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速度的计算基数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做了相应调整。
如何抓好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
一、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产业集聚区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坚持科学规划、提升功能,完善集聚机制、积累机制、服务机制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创新平台等保障能力,促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和功能集合构建。坚持因地制宜,坚持一切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以项目调优经济结构,以项目增强发展后劲,以项目壮大资源优势。
二、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抓住全面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城乡统筹,实现互动发展,既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的重要保障。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切入点,着力推进“产业向集聚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集约经营集中”,努力走出一条全面开放、城乡统筹、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以重点项目、龙头企业、特色园区建设为抓手,以改善政策和体制环境为保障,做大做强战略支撑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大力发展旅游业,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积极发展物联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信息产业,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整合文化资源,完善产业链条,培育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加快扩张规模和提升层次,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做大做强广播影视、出版传媒等优势产业,推动广播影视集团化经营。重视文化经济,扶持文化企业,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区和文化园区建设。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原文化深厚底蕴,发挥文化遗产丰富的优势,积极打造伏羲文化、姓氏文化、老子文化等知名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根亲文化影响力。
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村级组织建设,提高管理辖区的能力。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推动经济类、公益慈善类和社区社会组织优先发展,加强对新经济组织、互联网虚拟社会的管理引导。适时出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规范性文件,细化分解工作任务,实施项目化管理,推进全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六、创新工作落实机制。要着力抓好“三力”,即增强凝聚力,保证执行力,提高创造力。要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必须注重机制建设,把握谋划设计、责任分工、推进实施、动态评估、信息反馈等各个环节,建立无缝对接、系统完整、运转协调的落实机制,不断提升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工作责任、信息传递反馈、行政效能监察、督查等机制,促使各级、各部门动起来、紧起来、严起来,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力倡导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产生的一线工作法。积极推行县委权力公开、党务公开、政务公开“三公开”工作,切实把风气搞正、把工作做实。要进一步完善奖惩机制,健全领导干部问责制,重点解决落实不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