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宿敌评价 《孫子兵法》的歷史宿敵是?搞懂這個問題,也就看懂了春秋軍事史

火烧 2023-02-28 22:51:59 1054
《孫子兵法》的歷史宿敵是?搞懂這個問題,也就看懂了春秋軍事史 過去一段時間中,我以經典戰例為題,基本寫完了整個春秋軍事史,大致梳理出共23個經典戰例(附於文末),對春秋歷史和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
宿敌评价 《孫子兵法》的歷史宿敵是?搞懂這個問題,也就看懂了春秋軍事史

《孫子兵法》的歷史宿敵是?搞懂這個問題,也就看懂了春秋軍事史  

過去一段時間中,我以經典戰例為題,基本寫完了整個春秋軍事史,大致梳理出共23個經典戰例(附於文末),對春秋歷史和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
在我看來,「戰爭是歷史的拐點」,尤其是重大戰爭的結果,勢必深刻影響歷史尤其是短期歷史的發展方向。僅以軍事戰爭考察歷史,可能會失之片面,但也可以把握歷史進程的大致脈絡。
至於整個春秋軍事史的總結,當然是個龐大的課題,但我不打算長篇大論,僅選擇可能是最重要的切入點去闡釋。這便是《孫子兵法》的歷史宿敵是什麼?
答案顯而易見:軍禮制度。
這個從西周建國就已經制定、作為「禮樂文化」在軍事領域指導思想的具體體現,已經流傳了數百年的軍事「鐵規」,不僅和《孫子兵法》格格不入,甚至可以說是完全對立的。
換言之,《孫子兵法》就是為了反對乃至推翻軍禮制度而出現的。當然這個過程絕非一蹴而就,整體來看,一部春秋軍事史,正是軍禮制度漸行漸遠、逐步走向瓦解的過程。
軍禮制度最典型的體現應該是在宋楚泓水之戰。宋襄公拒絕「半渡而擊」、「不鼓不成列」等做法,寧願打敗仗也不願違反軍禮制度。後世對他的兩種極端爭議,傳統榮光也好、「蠢豬式仁義」也罷,其實正是軍禮制度和《孫子兵法》兩種根本對立的戰爭指導思想的衝突體現,一個是「禮義之兵」,一個是「兵者詭道」,立場不同,衍生的評價當然就有天壤之別。
相對來說,和宋襄公立場相似、遵循軍禮傳統的春秋人物(尤其是華夏諸侯)應該屬於多數。比如「假途滅虢」中的虞公,他或許愚蠢短視,但他做出「借道」決策的根本原因,應該還是堅信晉獻公不會打破「不滅國」、「不絕祀」的傳統軍禮制度。只是沒想到,晉獻公居然就是一個完全不講究的傢伙。
又比如,城濮之戰是晉楚之間的第一次戰略決戰,這麼重要的戰役,晉文公卻不敢違背誓言、害怕承擔對楚成王不義的國際輿論,硬是堅持「退避三舍」,而且是忍辱負重(他是國君,對面楚軍統帥子玉將軍是大臣,「以君避臣」是當時公認的恥辱之舉)。
春秋最終走向弭兵的總體和平局面,同樣離不開「禮」的重要作用(比如趙武的「敬行其禮」)。這都是時人遵循軍禮制度的典型表現。就連楚國最終也都被同化,代表性表現便是不滅鄭國、陳國等。
而春秋戰爭最終勝敗的原因,與其說是勝利者「足智多謀」,還不如說是他們鑽了規則的空子,也就是不遵守軍禮制度。不守規則的人相比守規則的,當然更容易佔據優勢。
第一個「不守規則」的人,應該是魯國的曹劌。按照軍禮制度,齊軍擂鼓進攻的時候,魯軍也必須得擂鼓進攻,雙方由此展開正面決戰。這個時候魯軍居然不進攻而選擇防守,這就是破壞了規則。魯庄公當然理解不了了,畢竟前所未有的事,誰能輕易理解呢?
崤之戰同樣如此,歷來戰爭都是「約日定地」、列陣決戰,晉國不打招呼不說,連列陣都取消了,反而玩起了山地伏擊戰。這與其說是前所未有的軍事創新,還不如說是完全的不守規矩。比曹劌還不講究呢!
又比如鄢陵之戰和雞父之戰,楚軍和吳軍都曾故意打破「晦日不軍」的軍禮傳統,雖然結果一敗一勝,但至少都因此佔到過實際便宜。尤其是後者,吳軍趁著楚軍聯軍相當於「休假」的時候展開奇襲,取勝當然是大概率事件。
看到現在,也許大家都發現問題所在了,那就是,到底該不該遵守軍禮制度呢?是遵守對呢還是不遵守對呢?
這個問題,其實沒有必然答案,只能立足於具體的歷史環境去判斷。可以想像,在西周時代、周天子執天下牛耳的時候,誰敢故意挑戰乃至破壞軍禮制度,誰就會受到周天子領銜發起的「天下共誅」,這個時候,不遵守當然是自取滅亡。
但是,春秋時代的大環境顯然發生了改變。
春秋和西周最大的不同,一言以蔽之:政治上周天子的權威衰落以及禮樂文化與之同步的「禮崩樂壞」。
既然周天子駕馭不了「天下」,沒有了大家長或者說裁判,社會價值觀也發生了改變,那傳統自然就會受到各種新事物的挑戰,名譽和利益之間,或者說文明和生存之間也就勢必面臨抉擇。
不能想當然地認為在文明和生存之間,人會理所當然地選擇生存。否則理解不了宋襄公、虞公等人,更解釋不了軍禮制度依然貫穿於春秋時代乃至戰國初期的歷史事實。
只能說,選擇生存的人會更具備繼續開展歷史的機會。與之同步的,是宋襄公、虞公這些「頭鐵」的人逐漸稀少,以致慢慢退出歷史舞台。
而有關生存的競爭,自然會反過來影響對軍事戰爭的認知和定位。
客觀說,軍禮制度的存在,本身就是對軍事力量的限制,使得軍事手段成為不了解決爭端的最終依憑。這也是為什麼後世經常看到,軍禮制度指導下的戰爭總顯得溫情甚至幽默,更像是類似「騎士精神」的堂堂正正的勝負決鬥,而絕非生死對決。
但到了沒有周天子的裁決、更沒有了必然生存保障的春秋時代,殘酷的生存競爭自然會讓人重新定位軍事手段的作用,《孫子兵法》之所以開頭便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正是基於這一考量,徹底打破軍禮制度「虛偽」的一面,全面樹立軍事戰爭在整個國家生存層面上的根本作用。
這一點其實來之不易。即使到春秋中後期向戌弭兵之時,軍禮制度都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中原寧靜之後南方的戰火蔓延,尤其是吳楚、吳越等「南蠻」之間堪稱不可並立的生死對決,反而讓世人都看清了真相。
《孫子兵法》最終誕生於吳國,當然不是歷史的偶然。
總體來說,《孫子兵法》就是為了反對軍禮制度而生的,相關的具體內容對比實在是不勝枚舉,這就不展開分析了。而整個春秋軍事史,其實正是從軍禮制度走向《孫子兵法》的實際過程。(當然,《孫子兵法》也有繼承軍禮制度的地方,但絕非重心。)
最後,大致羅列一下春秋軍事史上堪稱時代代表的頂級軍事家,其實並不多,只有鄭莊公、先軫、荀偃、吳國鐵三角(孫武子、闔閭、伍子胥)、范蠡等寥寥幾個吧。其中孫武子以綜合影響力可排在首位。
?
?
附:
春秋軍事史經典戰例——「春秋二十三戰」:
1、繻葛之戰(周鄭);
2、長勺之戰(齊魯);
3、攻戎伐楚之戰(齊國);
4、假途滅虢之戰(晉國);
5、韓原之戰(秦晉);
6、泓水之戰(楚宋);
7、鄀之戰(秦楚);
8、城濮之戰(晉楚);
9、崤之戰(秦晉);
10、滅庸之戰(楚庸);
11、邲之戰(晉楚);
12、鞍之戰(齊晉);
13、州來之戰(吳楚);
14、麻隧之戰(秦晉);
15、鄢陵之戰(晉楚);
16、平陰之戰(齊晉);
17、縈庭之戰(晉齊);
18、大原之戰(晉狄);
19、雞父之戰(吳楚);
20、柏舉之戰(吳楚);
21、夫椒之戰(吳越);
22、艾陵之戰(吳齊);
23、笠澤之戰(吳越)。
?
※幻宇小說《太古滅世記》正在起點中文網連載,敬請收藏閱讀。
※敬請關注公眾號【微存在】,獲取更多文章資訊。????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