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大清朝的官员是怎么区分的 万历朝为何没出现冗员现象,反而官员不够用?只因皇权与官僚激战
万历朝为何没出现冗员现象,反而官员不够用?只因皇权与官僚激战 什么是真理?不同的人会给你不同的答案。 科学家会说:通过实践发现客观规律。哲学家会说:基于人类的正确思维方式。而官僚会说:谎言千遍就是真理
万历朝为何没出现冗员现象,反而官员不够用?只因皇权与官僚激战

什么是真理?不同的人会给你不同的答案。 科学家会说:通过实践发现客观规律。哲学家会说:基于人类的正确思维方式。而官僚会说:谎言千遍就是真理。 你不信?其实我最初也不太信,但是看过明史之后,我慢慢地相信了。 据说,万历皇帝朱翊钧最喜欢躲在后宫玩游戏,二十八年不上朝,以至于官员紧缺,政府的工作处于半瘫痪状态。 樊树志先生说:到了万历三十年(1602年),南京和北京还空出将近两百个官员的名额;到了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情况继续恶化。 林金树先生说:在赵焕拜疏自去之前,他一人身兼吏、兵、刑三部尚书。各部侍郎、户、礼、工三部止各一人。 阎崇年先生说:万历长期「 ”三不”,不朝、不见、不批,造成朝廷中枢机构近于瘫痪,最典型的是政府官员的缺得不到补充。 说万历皇帝昏庸不上朝,造成官员缺失的人远不止这三位大神,而且他们说起这件事的时候,基本都是同样的腔调:总而言之,皇帝不上朝,没人能当官。 这个说法有问题吗?问题太大了。 据说,在一个官员自称奴仆的年代,都有许多人奋不顾身地想当这个「 ”奴仆”;而在明末那个官员是「 ”官老爷”和「 ”父母官”的年代,居然出现了没人能当官的现象,这种话叫我怎么敢相信呢? 如果你拿着话筒上街采访老百姓:「 ”现在政府官员越来越少,所以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你对此有什么看法?”我相信老百姓一定会用关爱有缺陷人士的眼光看着你。那意思就是说:凭你这种智商,也敢跑出来当记者? 可问题是:这么多史学界大神都认定的事,我凭空怀疑也没有道理。对此,我只能重新梳理一遍,提出以下四点意见供参考。 首先,国人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有当官的梦想。如果不相信,大家可以想一想,除了所谓的隐士之外,又有谁是排斥做官的呢?都说朱元璋残暴,杀官员都是以「 ”万”为计数单位,可咱从没听说过洪武年间官位出现大面积空缺。 其次,就算官位没人占据,该官位需要做的事依然有人会做,无论是皇帝还是某个集团,都无法改变这一事实。 再次,如果皇帝捏着玉玺,就是不在委任状上面盖章,那么官僚集团有的是办法绕过皇帝自行其是。这样一来,皇帝的威信会受到严重的打击。因为大家会发现一个事实:就算你皇帝不让我当官,我依然可以耍官威。你皇帝不认没关系,有人认就行。 最后,如果皇帝想下重手打击这种现象,一定会被整个官僚集团所抵制。因为是你皇帝首先不干人事,又怎么有脸责怪下面的人不按规矩办事呢? 有一点不能否认,那就是万历年间的官员的确变少了。但如果上述四点成立,那么我可以肯定地说:所谓万历皇帝不让人当官,所以出现了官员严重不足的现象,必然有极深的内幕以待发掘。 大家都喜欢当官,大家都希望当官,大家都会积极努力去当官(如果确实有门路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明帝国的既得利益集团一定会越来越庞大,有这三个梦想并能将之实现的人肯定也会越来越多。 那么问题来了,想当官、愿意当官、能当官的人越来越多,为什么官员反而越来越少呢?我们慢慢来分析。 第一种可能:从万历开始,大明帝国逐渐走向末路,于是有识之士纷纷跳离了这条破船。 这种可能几乎可以否定,我们以清朝为例,就算大清江河日下,依然有无数人削减脑袋要往里钻。别说当官,就是当太监都不缺人,大家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 ”中国最后一个太监”是怎么回事。 再者,「 ”明亡于万历”是后世总结出来的,不管对不对,至少在当时肯定没这个说法。甚至于到了崇祯初年,也没人笃定地说大明帝国一定会亡。 第二种可能:从万历开始,官僚集团逐渐强大,以至于皇权难以抑制,只得另辟蹊径减少官僚集团的成员。 这种可能几乎也可以否定,正如我之前所说:「 ”办法总比困难多”。且不说明清之际,官僚集团是否能强大到皇权难以抑制的程度。如果真到了这个程度,那皇帝封不封官都不重要了,因为这个社会已经换了一个主人。 换言之,你汉献帝(曹操)可以不给孙权刘备封官,人家可以自己封,你有本事去打他呀!没那个实力,就别吹那个牛。 第三种可能:史书说的是真的,就是因为万历皇帝昏庸无道,所以才搞得整个社会民不聊生。 据说,吏部尚书孙丕扬为人正直,很看不惯现在这种官员不满编的情况,于是以辞职威胁:总而言之,你再不补充官员,我就撂挑子! 按照官僚集团所预想的剧本,应该是所有朝臣出面,用各种哭天喊地的招数来挽留孙尚书。然后直接告诉万历皇帝:你这么瞎搞,害得孙尚书这样的好官都要辞职了,你没有一丝一毫的愧疚感吗? 但很可惜,剧本并没有这样演下去。内阁次辅张位直接在孙丕扬的辞呈上批注了两个字:同意。 空气突然安静。 在这种背景下,你怎么能说责任是万历皇帝的呢?张位同意了孙丕扬的辞呈,那意思就是说:既然你姓孙的喜欢搞风搞雨,还以辞职做威胁,那你就回家慢慢搞去吧!万历皇帝只是从善如流,支持张位的意见,如果大家要骂,请先骂张位。 换言之,如果你说万历皇帝昏庸无道,至少内阁次辅张位不认同。你们官僚集团内部都有纷争,还怎么给万历皇帝扣黑锅呢? 第四种可能:皇权和官僚集团已经斗到了不可开交的地步,双方谁都不愿意妥协,却也都不愿意完全撕破脸。 在这种背景下,万历年间的奇葩现象出现了:皇帝宁死也不补空额,官僚集团宁愿不占位置也不愿意低头,看谁耗得过谁。 从皇帝的角度来看:你们不是牛吗?继续牛吧,我就是不封官,看你们谁敢无视我的命令。 从官僚集团的角度来看:没你的命令,我们照样能做事;没你的命令,这帝国我们照样玩得转。 只有看懂了这一点,才能真正明白吏部尚书孙丕扬和内阁次辅张位的权谋手段。皇帝想精简机构,官僚集团想扩张机构,双方角力的时候,前排就坐的官僚就倒霉了。 对于这些官僚而言,他们通常有三种选择。 第一种情况:支持皇帝。可你真的敢支持皇帝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你死有余辜! 如果你敢精简部门,被精简部门的官员一定会和你玩命;如果你成功精简掉一些部门,却直接取消,而不是另行补充,那些在外面排队的准官员也会跟你玩命。 在这种背景下,请掂量掂量自己,有几个脑袋够砍的?别说官员不敢,就是皇帝都不敢,所以万历皇帝只能躲在皇宫里玩阴招。 第二种情况:反对皇帝。可你真的敢反对皇帝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你死不足惜! 皇权是神圣的,这在大明帝国是真理。至少从明面上看,除了建文帝朱允炆之外,没有哪个皇帝是被乱臣贼子面对面干掉的。 你只要敢带头喊出「 ”昏君无道”的话,那就别怪你身后的队友把你卖掉,然后用你的脑袋和皇帝谈判。 陛下,这个乱臣贼子,我们帮您收拾掉了。我们用实际行动向您证明:我们都是忠臣。如果您再这样冷我们的心,那以后再出现乱臣贼子,就没有忠臣辅保社稷啦! 愣头青这种生物,有第一个就会有第二个。如果没人敢做第二个,就会有人撺掇出第二个来。换做你是皇帝,你怕不怕? 第三种情况:谁也不得罪。你们两头都是大神,我惹不起,难道还躲不起吗?吏部尚书孙丕扬和内阁次辅张位玩的其实就是这一套。 吏部尚书孙丕扬的辞呈,就是在向双方示弱:你们神仙打架,我掺和不起。如果你们还不打算妥协,那我直接滚蛋行吗? 内阁次辅张位的批示,就是在对双方进行善意提醒:再这样玩下去,可能真要擦枪走火了。大神们,适可而止吧! 但对于已经开始斗气的皇权和官僚集团而言,他们是听不进劝的,在这种背景下,辞职的吏部尚书孙丕扬滚蛋了,批示的内阁次辅张位后来也滚蛋了。 几十年后,大明帝国跟着一起滚蛋了。 万历皇帝该负责吗?当然该。但盯着他一个人说事,把所有黑锅都甩给他,真的应该吗?
很赞哦! (1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