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图历史演变图片 中国历史演变图
中国历史演变图
一、中国古今版图变化史(详细)
中国历史由华夏族-汉族经历变迁,中国的版图随之扩大。
中国的版图由最早的两核心:1、西部核心:关中地区;2、东部核心:河洛地区,逐渐扩展到东中原地区和西中原地区,进而扩展到南方地区、东北地区、新疆、青藏、外长城等地区, 一、西中原地区和东中原地区 西中原地区和东中原地区是中国的核心地区,包括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二者以黄河山西段为分界线。 1、西中原地区 包括关中、陕北、河南(内蒙古段)、秦陇、河西走廊等地区。
其中关中是这一地区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核心地区。长安,常常作为这一地区中心。
历史上,秦(战国)、前秦(中期)、北周(前期)等王朝以西中原地区为领土。 河西走廊是西中原地区一个比较特殊的区域,位于乌峭岭以西的地区,是联系中原和西域的通道。
河西地区是一个比较独立的区域,常常“游离”中原地区之外,被割据势力盘踞,例如:三国时期的西凉兵团、十六国的前后凉。 2、东中原地区 黄河以东、长城以南、淮河以北的地区,主要包括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大部、江苏安徽淮河以北的部分。
这个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最初核心地区是河洛地区,河洛地区又以洛阳为中心,近1000年中,以北京为核心的幽燕地区得到发展,成为东中原地区的又一个中心。 历史上,山东五国、前燕、东魏、北齐等以东中原地区为领土。
西、东中原地区统称中原地区,是南北对峙时期北方政权的土地,例如:前秦(后期)、北魏、五代、金等。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关中地区与河洛地区长时间是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但其余地区发生了变化。
东中原的发展状况明显后于西中原地区,东中原的山东、河北进而发展成为中心地区,而西中原除关中以外的地区(陇西、河西、陕北)开始没落。 二、扩展的边疆地区 1、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南方地区在东周之前几乎处于未开化状态,随着秦国灭楚统一天下,南方地区得到初步开发。此外,秦、西汉、东汉、西晋,历代有中原地区的移民来到南方地区,逐步开化。
南方地区常常作为南方割据政权或者中原汉人南下的政权的领土,例如:楚、蜀吴、东晋、南朝、南宋、五代时期南方割据政权,大致以南方地区为领土,南京常常作为南方政权首府。 云南地区是南方地区比较特殊的地区,云南开发相对比较晚,北宋时期尚且属于大理政权,以后逐步纳入中国版图。
2、关东地区 关东地区是大兴安岭以东、山海关以北的地区,开发同样比较晚。 辽宁是东北地区开发比较早的地区,而且长时期属于中原的扩展,例如,战国时期燕到南北朝的北齐,辽宁都和中原联系密切。
辽、金时期,东北得到开发,大量汉人与汉族先进文化流入东北地区,随着金朝南迁、蒙古入侵,东北地区有没落趋势,清朝末年大量汉族进入东北。 3、新疆地区 新疆地区和中原通过河西走廊联系,新疆自古是中国领土,汉朝、唐朝、清朝均对新疆享有主权,此外,三国之魏、西晋、前秦、后凉、西凉等中原王朝也对新疆实行有效统治。
4、外长城地区 外长城地区在历史上长期处于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争夺之中。 5、青藏地区 青藏地区古代属于吐蕃地,自元朝实行统治,明清加强统治。
如果从黄帝算起,开始是黄河一隅,随后逐渐扩大,夏朝在河南,诸侯都有各自领土,是个松散的联邦。商代略有扩大,在纣王征服东夷时,对商王朝残暴统治不满的各部,乘虚攻击商,取得政权。
随后中国版图迅速扩大,有燕国(北京、河北)、东夷(山东)、秦国、楚国、吴越(江、浙)、晋国,先后承认周天子,其中还夹杂着若干小国,四川当时还很少与中原有甚瓜葛。 随后大一统的局面来临,秦朝统一天下,先后有四川、贵州、云南(一部分)、两广(尚未全部征服),黄河的河套地区、现在的朝鲜、辽宁。
中国内地版图基本全部囊括。 经过汉楚争霸,汉朝取得天下,在汉武时,进一步不巩固秦时领土,征服两广、西南地区、内蒙甘肃等地,首次开发西域,直至中亚。
近三国内乱,大量少数民族内迁,晋朝政府的无能腐朽内斗,中国陷入亘古未有的大黑暗时代,很多民族灭亡或融入汉族。此期间中国的政权处于绝对弱势,多次被颠覆,领土很小,只有长江以南地区尚为华夏族政权,但只是偏安一方,而且内乱不断,长江以北为少数民族占据,混战不断。
最后具有鲜卑血统但已完全汉化的隋朝彻底统一中国,中国版图基本恢复汉时面积,随后隋炀帝远征朝鲜,就攻不下,有残暴不仁,激起民变,隋王朝被推翻。同样拥有先辈血统的唐朝得到政权。
中国随后进入又一版图扩张期。东北渤海国臣服(东三省、俄罗斯远东、库页岛)、突厥臣服(内外蒙古、俄罗斯远东一部分)、吐蕃和亲(西藏、尼泊尔)、西域得到有力控制,中亚应有强大的阿拉伯帝国所以没能继续向西扩展,南方得到了进一步开发,汉化程度已很高。
唐朝衰亡,中国有一次进入黑暗时期,吐蕃、西域、北方大部都已脱离独立。宋朝赵匡乙夺得政权,领土之包括本部,河北、甘肃易手,中国偏安一方。
随着辽国、金国,不断入侵,中国有一次被阻隔于长江。 蒙古崛起,迅速扩张之整个。
二、帮帮忙···中国历史中央机构演变示意图是怎样的
夏商周(中央设有参与商王决策的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秦(三公九卿)(中央设立丞相管政治、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和太尉管理军事)汉(中、外朝)(汉武帝设立中朝决策机构,启用布衣为相,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隋唐(三省六部)(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宋(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为二府,)元(一省两院)(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明,废除丞相,中书省,皇帝直接统领六部,设置内阁清,原有议政王大臣会议,皇太极设置内阁,六部,康熙设置南房, 雍正设置军机处。
三、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变化状况
中国人口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尽管古往今来栖息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但作为整体的中国人口本身,却往往因为资料的残缺或失真,而难以被准确地描述.值得欣慰的是,近几年来,相关研究已累累硕果.依据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大致描绘出中国人口历史发展的基本概貌. 人口总量的增长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中最明显的特征 纵观数千年来中国人口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人口总量的增长是中国人口发展中最明显的特征.如果形象地来说明的话,新中国建立之时,中国人口已经爬过了四个坡. 第一个坡,从夏至西汉末年(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初),大约2000多年时间,人口沿着一条缓升的总量线波动,直至接近6000万. 第二个坡,从东汉至明末(公元初到17世纪初)大约1600多年时间,人口围绕着一条水平的总量线(6000万至7000万)上下波动.对于宋时期和明时期的人口总量,有学者认为已经达到或突破了1亿. 第三个坡,从明末至清后期(17世纪初到1850年),大约200年时间,人口沿着一条向上倾斜的总量线波动,历经1亿、2亿、3亿,最终达到4亿3千万左右. 第四个坡,从清后期至新中国建立(1850年到1949年),大约100年时间,人口总量在动荡中继续增长.到新中国建立之初,人口已超过5亿4千万. 我国人口的波浪型变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中国人口历史发展的轨迹 虽然我们用爬坡来描述中国历史人口总量的变化轨迹,但实际上人口总量的变化并不是直线型持续增长,而是表现为一种波浪型增长.也就是说,中国人口在某个时期增长很快,在另个时期却增长很慢,甚至减少.一般来说,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大幅度增长.人口平均年增长率可以达到0.5%至0.7%,有时达到1%甚至更高.如西汉前期、盛唐时期、清时期等.而在社会动荡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减少,乃至出现人口负增长.如两汉之交、三国时期、明末清初等.这种波浪型的变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中国人口历史发展的波浪型轨迹,谷连着峰,峰接着谷;在局部上,则形成了大部分朝代期间人口发展的“单驼峰”或“双驼峰”型轨迹. 从长时段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人口自然增长缓慢.从公元2年的近6000万到1850年的4.3亿,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仅为0.10%.如果算到1949年,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也不过0.11%.但是从短时段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人口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这可以通过两个指标来证明.一是突破人口亿关的时间.中国人口达到1亿用了几千年,达到2亿用了几百年或近百年,达到3亿用了大约40年,达到4亿用了30年左右.二是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有加快的趋势.清时期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大约为1.2%,比唐时期高出0.6个百分点,比宋时期高出0.3个百分点等. 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中国历史人口总量变化的特征,我们可以说,中国人口呈现出波浪式加速增长的态势.。
四、中国朝代进化史的演变
1、夏朝:约公元前2029年-约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
2、商朝:约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共计:438年
3、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867年
4、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首称皇帝,共计:16年
5、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共计:5年
6、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共计:210年
7、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兴帝王莽,共计:16年
玄汉:公元23-25年,汉更始帝刘玄,共计:3年
8、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共计:196年
9、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年

10、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 ,共计:156年
11、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
12、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8年
13、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渊,共计:290年
14、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年
15、十国:公元891-979年,共计:89年
16、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计:320年
17、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共计:98年
18、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277年
19、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26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