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朱棣是什么关系? 朱元璋简介,朱元璋简介
朱元璋简介,朱元璋简介
朱元璋简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今安徽凤阳人,汉族,字国瑞,原名重八, 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为现名朱元璋。中国古代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
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当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又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
扩展资料
朱元璋为政措施
1、社会福利
朱元璋时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最好的时期之一。免费养老院(养济院)、免费医院(漏泽园)和免费公墓(养济院)统统出现。朱元璋还曾经试验过“保障房”政策,命令在南京试点,于郊外修筑公房,并安排无家可归者居住,是世界最早的国家免费福利公房。
2、抑制商人
为了贬抑商人,朱元璋规定,农民可以穿绸、纱、绢、布四种衣料。而商人却只能穿绢、布两种料子的衣服。商人考学、当官,都会受到限制。
3、兴修水利
朱元璋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和赈济灾荒。在即位之初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关水利的建议,地方官吏须及时奏报,否则加以处罚。到1395年,全国共开塘堰大约40987处,疏通河流大约4162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元璋

朱元璋简介
朱元璋简介及他的出生日期
朱元璋生于元朝天顺帝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日丁未时,即:戊辰年壬戌月丁丑日丁未时,排行第四。父亲朱五四(后改为世珍),祖居泗州盱眙。元天历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今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朱元璋原名重八,后改为兴宗。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后改名为德裕,最后再改名为元璋,字国瑞。
朱元璋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孤苦无依,入皇觉寺为僧。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元璋只得离乡为游方僧。因其友汤和的一封信,被迫参加了起义军,在郭子兴手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吴王位。洪武元年(1368年1月23日),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1368年-1398年),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明朝。朱元璋在位期间,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
与此相适应,在法律思想上鉴于元末法纪纵弛导致的各种弊端,认为“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朱元璋出身贫寒,也没有很高的文化,就是这样一个人,后来竟成为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所以他也是一位传奇皇帝。
扩展资料: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还影响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绩是驱逐胡虏,除暴乱,拯救汉民族,平定天下,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恢复了中华,带领华夏复兴。他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的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为私人和某个阶级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元璋
对明太祖朱元璋的评价
朱元璋出身贫苦,奋斗而成了统一中原的开国皇帝,驱逐胡虏拯救汉民族,虽然传说残暴私欲,但不妨碍评价他为三百年明朝及以后的中央集权国家打下基础的历史丰功伟绩。
朱元璋的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在哪?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在应天府,也就是现今的南京。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的10月21日出生在现今的安徽省凤阳县,朱元璋幼年的时候家境非常贫穷,曾经靠着给地主家放牛来维持生计。
在一次放牛的过程当中不小心把牛给弄丢了,为了逃避地主家的索赔,1344年的时候朱元璋在皇觉寺出家为僧。
到了元朝末年的时候二十五岁的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起义军反抗元朝,1356年朱元璋率领起义军攻占了集庆路,并且将集庆路改为了应天府。
到了1367年,朱元璋命令徐达和常遇春举兵北伐,彻底推翻了元朝腐败的统治,1368年年初的时候,朱元璋在应天府也就是现今的南京称帝,该国号为大明,年号洪武。
扩展资料: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后,于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一批共封赏六公二十八侯,明初叱咤风云的猛将谋臣,比如耳熟能详的李善长、汤和、徐达、常遇春、邓愈、蓝玉、冯胜、傅友德等人,尽在其中。
不过,自古以来开国功臣都为封建换地所忌惮,正所谓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对于明朝初期的开国功臣,最终善终的却是寥寥无几。
朱元璋称帝后第一个杀的功臣不是蓝玉,也不是李善长等人,而是名气相对较低的廖永忠。朱元璋之所以杀廖永忠,是因为僭用龙凤这个罪名。
作为开国功臣,仅仅是因为僭用龙凤这个罪名,朱元璋就要杀了廖永忠,显然有点下手太狠了。并且,在廖永忠被赐死之前,有一件事情导致朱元璋不满廖永忠了,这可能才是明太祖朱元璋最终痛下杀手的主要原因。
这件事情发生在公元1366年,韩林儿在滁州,朱元璋派廖永忠前去将他迎回应天府最后,没有想到的是,廖永忠、韩林儿一行至瓜步时船翻,韩林儿就这样淹死了。
而这件事情让其他人认为韩林儿是朱元璋要谋害的,也即损害了朱元璋的名声,促使朱元璋归罪廖永忠。
除此之外,当杨宪为丞相时,廖永忠与他关系密切,这同样引起了朱元璋的猜忌和怀疑。等到杨宪被杀后,廖永忠虽然因功大而幸免,不过其已经引起了朱元璋的强烈不满。
因为没有保护好韩林儿,加上和自己作为武将却和丞相来往密切,最终才因为僭用龙凤等罪名,廖永忠被朱元璋赐死,成为朱元璋称帝后,第一个被杀的开国功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元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应天府
朱元璋女儿简介
朱元璋的女儿
临安公主,1376年下嫁韩国公李善长子李祺(? -1403年),1421年卒。 宁国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78年下嫁汝南侯梅思祖从子梅殷(淮安总兵官),1434年卒。 崇宁公主,1384年下嫁牛城,未几薨。 安庆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81年下嫁欧阳伦。 汝宁公主,1382年下嫁吉安侯陆仲亨子陆贤。 怀庆公主,母成穆贵妃孙氏,1382年下嫁永春侯王宁,子王贞亮。 大名公主,1382年下嫁滦城侯李坚,1426年卒,子李庄。 福清公主,母安妃郑氏,1385年下嫁凤翔侯张龙子张麟。麟未嗣侯卒。永乐十五年(1417年)卒。 寿春公主,洪武十九年(1386年)下嫁颖国公傅友德子傅忠,1388年卒。 十公主,早薨。 南康公主,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下嫁东川侯胡海子胡观(自缢死),1438年卒。 永嘉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下嫁武定侯郭英子郭镇,1455年卒。 十三公主,早薨。 含山公主,母高丽妃韩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下嫁尹清(掌后府都督事),1462年卒,寿82岁。 汝阳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七年(1392年)下嫁谢达(前府都督佥事)。 宝庆公主,太祖最幼女(父崩时,年3岁),1413年下嫁赵辉(南京都督),1433年卒。 福成公主,父南昌王(朱兴隆),母王氏,嫁王克恭。王克恭曾任福建行省参政,后改福州卫指挥使。 庆阳公主,蒙城王(仁祖朱世珍弟寿春王之子)女,嫁黄琛(淮安卫指挥使)。明太祖朱元璋把皇位传给了谁?
明太祖朱元璋把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
朱允炆出生于1377年(明洪武十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懿文太子朱标第二个儿子,但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故,朱标原配常氏死了以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也得以扶正,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视朱允炆嫡长孙。
朱允炆从小聪明好学,极其孝顺。十四岁时,朱标生病,朱允炆小心侍候,昼夜不离开一步。这样持续了两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朱允炆守孝时因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元璋安慰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
朱允炆由于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所近之人多怀理想主义,性情因此与父同样温文尔雅,即长皆与宽大著称。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
1368年2月,朱元璋开始为王朝定下传统,即立朱允炆的父亲朱标为太子,因为朱标是他的长子。朱元璋的目标是为皇位的合法继承树立一个正式的原则,希望以此杜绝将来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纷争。朱标在许多方面都不像他的父亲:他性情温和而有教养,但不很勇武。
明太祖虽然对他的第四子朱棣的军事才能有很深的印象,但为了王朝的利益,他仍把朱标看作最恰当的继任人选。使皇帝震悼不已的是,朱标在他的盛年37岁时(即1392年5月17日)死去,谥号懿文太子。按照原则,嫡长子不在则应立嫡长子嫡长孙,但是朱标大儿子早夭,而朱元璋看到嫡长子次孙朱允炆表现的十分孝顺而很是喜欢,后来立其为太孙。
朱元璋死前密命驸马梅殷(宁国公主之夫)辅佐新君,遗诏命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驾崩几天后,朱允炆于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即位,时年21岁。他确定下一年为建文元年,并尊封他的母亲二皇妃吕氏(1402年死)为皇太后。
扩展资料: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继位为帝,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称“建文新政”。
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改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后世称为明惠宗,清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简称惠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允炆(历史人物)
简介(74)朱元璋(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