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张道陵简介 道教戏曲简介

火烧 2022-03-27 17:58:37 1067
道教戏曲简介 道教文学 道教诗词 道诗 道词 道教散文 道教小说 道教戏曲 其他 楹联 掌故 童谣 道教戏曲的产生与神仙人物故事在社会上的流传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故脚本都以神仙为主角。目录1起源2特点3
张道陵简介 道教戏曲简介

道教戏曲简介  

道教文学 道教诗词 道诗 道词 道教散文 道教小说 道教戏曲 其他 楹联 掌故 童谣

道教戏曲的产生与神仙人物故事在社会上的流传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故脚本都以神仙为主角。

目录

1起源2特点3元代以后的发展4相关条目

起源

道教戏曲发端于宋代,据洪迈《夷坚志.优伶箴戏》所载,宋代儒、道、释三教都借戏曲形式来张扬自己的教义,其中有唱有白,基本具备戏曲的特点。到了元代,许多文人热衷于杂剧创作。杂剧有一定的角色和演出程序,其内容风格也有严格定制。由于它具有「说、唱、演」的综合功能,一般民众颇欣赏,一时引为时髦。据钟嗣成《录鬼簿》的记载,元代的杂剧至少有四百余种。从其所着录的剧目名称来看,以道教活动为题材、以神仙人物为主角的作品约有四十种,占总数的百分之十。明人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元杂剧分为十二科。其中第一科「神仙道化」与第二科「隐居乐道」基本属于道教戏曲。从明人臧晋叔《元曲选》、今人隋树森《元曲选外编》以及《古本戏剧丛刊》等书中,可知现存之元代道教戏剧作品尚有十七种之多。另外,还有一些作品,诸如《桃花女破法嫁周公》虽然不是以神仙人物为主角,但也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

特点

道教修炼的目标是要超凡入圣。表现在元代道教戏曲中,超凡入圣的思想追求便进一步具体化了。诸如剧中的吕洞宾、铁拐李等都有一套非凡的本领,或能起死回生,或能免灾除难,度脱凡人、点化动植物脱离人间苦海。在剧作者的笔下道教神仙人物不但法术高超,而且居住的场所也是人间所不可比拟的。作品往往通过描写表现道教洞天福地的美妙宜人。

为了与对神仙圣界的歌颂相对照,元代道教戏曲中对人世的宦海悲剧也颇多揭露。例如《邯郸道省悟黄粱梦》以黄阁臣的终身忙碌不得安闲为例,劝人早悟人间之烦恼。这虽然是藉神仙之口说出,但实际上正反映了当时许多知识分子对社会黑暗的不满。

元代以后的发展

元代以后,道教戏曲创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丹邱先生撰有《独步大罗天》等数作品代表了明代道教戏曲创作的繁荣。与元代中期以前相比,明代以来的道教戏曲对社会矛盾的揭露趋于淡化,剧中情节大体保持原有神仙传说的面貌,在思想上有较明显的说教成份。剧中神仙人物劝人入道,更多地是从宣传人生短促方面着眼。如果说元初作家们创作道教戏曲带有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批判倾向,那么元末明初以来的道教戏曲,则更多地是从修行的境界上来表现道教的宗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