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论语君子不重则不威的讲解 《论语》:「 ”君子不重则不威”,一个人的气质要远比外貌重要
《论语》:「 ”君子不重则不威”,一个人的气质要远比外貌重要 《世说新语》曾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

《论语》:「 ”君子不重则不威”,一个人的气质要远比外貌重要
《世说新语》曾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 ”自以形陋”一句,很多注释者解释为「 ”自认为形貌丑陋”。其实,这样的解释并不十分贴切。曹操的目的,是要威慑远国,所以他担心的不是自己的颜值,而是气质。 对于政治家而言,气质便是要有威武之气,要有王者之风。只有这样,才能「 ”雄远国。”所以「 ”形陋”之「 ”形”,更多的是神形,而不是身形。 《论语》里面说:「 ”君子不重则不威。”重,是厚重,成于中;威,是威严,形于外。无论是重还是威,其实讲的都是一个人的神形。 曹操不仅是个军事家,同时也是个读书人。对于重和威,是非常了解的。他要崔季圭代替他,其实是对自己的重和威没有信心,而不是对自己的颜值没有信心。要不然,作为乱世枭雄的曹操,也就太肤浅了。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重而有威的人呢?在《法言》中,曾有人问扬雄:「 ”何如斯谓之人?” 扬雄回答说:「 ”取四重,去四轻,则可谓之人。”所谓「 ”四重”,即是重言、重行、重貌、重好。扬雄说:「 ”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言轻则招忧,行轻则招辜,貌轻则招辱,好轻则招淫。” 重言,其实就是所谓「 ”非礼勿言”,也就是不要胡说八道;重行,也就是「 ”非礼勿动”,也就是不要胡作非为。 重好,就是要重视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要误入歧途。至于重貌,其实就如曹操那样,重视自己的气质,所以扬雄也说「 ”貌重则有威”,否则将会招致羞辱。 我们常常说不要以貌取人,其实这个「 ”貌”,不仅有皮囊之貌,更有神志之貌。前者是先天的,同时也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的;后者是自塑的,但它的保质期却远比前者长久。 并且,对于真正有见识的人,比如那个匈奴使者,往往能够看到真正的「 ”貌”,不为肤浅的表现所蒙蔽。 很赞哦! (1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