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沣生母 载湉和载沣关系,载恬和载沣是什么关系
载湉和载沣关系,载恬和载沣是什么关系
载恬和载沣是什么关系
载恬和载沣是亲兄弟的关系。他们都是醇贤亲王,宣统帝的儿子,载湉是其中的第二子,嫡福晋叶赫那拉·婉贞所生,即光绪帝。载沣是其中的第五子,侧福晋刘佳氏所生。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父亲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皇太后亲妹。在位三十四年。
爱新觉罗·载沣(1883年2月12日—1951年2月3日),字伯涵,号静云,晚年自号书癖,改名载静云,清宣宗道光帝之孙,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第五子,光绪帝载湉异母弟,宣统帝溥仪生父,清朝宗室,于宣统年间任监国摄政王。
扩展资料:
一、爱新觉罗·奕譞的儿子们:
1、第一子:载瀚,嫡福晋叶赫那拉·婉贞所生,同治五年(1866年)十一月初三日卒,年两岁。
2、第二子:载湉,嫡福晋叶赫那拉·婉贞所生,即光绪帝。
3、第三子:未命名,嫡福晋叶赫那拉·婉贞所生,光绪元年(1875年)正月初九日卒。
4、第四子:载洸,嫡福晋叶赫那拉·婉贞所生,光绪十年(1884年)四月二十四日卒,年五岁。
5、第五子:载沣,侧福晋刘佳氏所生。宣统帝生父,摄政王,袭醇亲王。
6、第六子:载洵,侧福晋刘佳氏所生,清末海军大臣。
7、第七子:载涛,侧福晋刘佳氏所生,一开始过继给贝子奕谟为嗣,清末军咨府大臣。
二、爱新觉罗·载湉家族成员:
1、父母:
父亲:爱新觉罗·奕譞(1840—1891年),光绪初年军机处的实际控制者,被誉为“太上军机”,爵封“醇亲王”。
生母:叶赫那拉·婉贞(1841—1896年),奕譞的嫡福晋,慈禧太后的胞妹。为醇亲王诞有四子一女,后来因载湉的入宫、其余三子一女的夭折而大受打击,一度不振。
2、养母:
孝贞显皇后(1837—1881年),钮祜禄氏,即慈安太后,世称东太后。光绪初期清王朝的最高掌权者,也是载湉入宫初期最为敬爱和关系最亲密的人。在光绪七年(1881年)暴崩,死因至今是谜。
孝钦显皇后(1835—1908年),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世称西太后。载湉的姨母兼伯母,在光绪全朝掌握着实权,是载湉一生悲惨命运的制造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载湉驾崩后,次日崩逝。
三、爱新觉罗·载沣家族成员:
1、父亲:醇贤亲王爱新觉罗·奕譞。
2、嫡母:醇贤亲王嫡福晋叶赫那拉·婉贞。
3、生母:醇贤亲王二侧福晋刘佳氏。
4、庶母:醇贤亲王大侧福晋颜扎氏。
5、庶母:醇贤亲王三侧福晋李佳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载湉
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奕譞
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载沣
光绪帝和载沣关系怎么样?哥俩玩的好吗?
玩?没啥好玩的。光绪执政时载沣还小,载沣成年后光绪已经被幽禁,君臣共事的时间很少。俩人是同父异母关系,光绪的母亲才是慈禧胞妹嫡福晋叶赫那拉氏,载沣母亲为侧福晋刘佳氏。从这个角度说,光绪是正出,地位高一点。戊戌变法袁世凯告密害得光绪差点被废,作为同一个府出来的异母兄弟,载沣还是颇为厌恶袁世凯。光绪末年,成年的亲人只有载沣,慈禧怕俩兄弟勾结,不给多少机会让他们见面。也怕自己死后,载沣为光绪平反,所以把荣禄的女儿嫁给载沣,生下的溥仪接位。这样载沣虽是光绪弟弟,也是荣禄女婿,顶多两不相帮,保住荣禄就是保住慈禧自己,荣禄是慈禧的忠狗,光绪的对头之一。所以说慈禧对光绪的掌控,从生前到死后都给封死了。

大清皇帝光绪与载沣的关系?
是兄弟,光绪是同治皇帝的堂弟,名载湉,也是慈禧的外甥,他们的父亲是咸丰皇帝的七弟,光绪死后没有子嗣,传位与溥仪,溥仪就是载沣的儿子。
载沣是清摄政王,末代皇帝溥仪生父。爱新觉罗·载沣(1883年2月12日—1951年2月3日),字伯涵,号静云,晚年自号书癖,改名载静云,清宣宗道光帝之孙。载沣生于北京太平湖醇亲王府内。光绪十六年(1890年)袭王爵,成为第二代醇亲王。
因义和团运动中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杀,他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被委派充任头等专使大臣赴德国道歉谢罪,拒绝德皇跪拜要求,坚持大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军机大臣。同年11月其子溥仪入承大统,载沣任监国摄政王。次年代理陆海军大元帅。
因此,在清朝的最后三年中(1909年—1911年),他是中国实际的统治者。宣统三年八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被迫辞去摄政王职,闭门家居,次年他被迫同意儿子溥仪退位。
扩展资料
1、载沣就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有四个哥哥,三个已经夭折,唯一还活着的就是当时的光绪皇帝——载湉。载湉此时12岁,还是一个孩子,没有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整个朝政由慈禧太后掌控。皇帝虽然还小,但是有朝一日会亲政。他是光绪皇帝的亲弟弟,未来必然成为众所瞩目的一代王爷。
2、1901年,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名义下诏,委任载沣为“头等专使大臣”,由老成持重的张翼和熟悉洋务的荫昌随同,前往欧洲向德国皇帝呈递谢罪国书。接到诏书的载沣无论愿意还是不愿意,只能收拾行囊准备远赴欧罗巴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3、大清朝第一次派遣亲王的使臣出使外邦,却是向对方低头认错,祈求欧罗巴君王原谅,以期修复两国邦交,无疑是件相当讽刺的事。在弟弟载洵、载涛的送别下,载沣硬着头皮离开北京,自天津登上轮船招商局的安平轮,
开始了远赴外邦的漫长征程。从天津到上海,从香港到南洋,从苏伊士到欧罗巴,载沣尽力地向外界展现良好的大清亲王形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爱新觉罗·载沣
溥仪和载丰是什么关系?载淳又是谁?
溥仪和载沣是父子关系,载淳和载沣是亲兄弟。
爱新觉罗·载沣[zǎi fēng](1883—1951年),字“伯涵”,号“静云”,晚年自号“书癖”,改名“载静云”,清宣宗道光帝之孙,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第五子,光绪帝载湉的异母弟,宣统帝溥仪生父,清朝宗室,于宣统年间任监国摄政王。 生于清光绪九年正月初五日(1883年2月12日)北京太平湖醇亲王府内。光绪十六年(1890年)袭王爵,成为第二代醇亲王。因义和团运动中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杀,他于1901年被委派充任头等专使大臣赴德国道歉谢罪,拒绝德皇跪拜要求,坚持大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军机大臣。同年11月其子溥仪入承大统,载沣任监国摄政王。次年代理陆海军大元帅。因此,在清朝的最后三年中(1909年—1911年),他是中国实际的统治者。宣统三年八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被迫辞去摄政王职,闭门家居,次年他被迫同意儿子溥仪退位。 1928年,迁往天津幽居,后又去东北,拒绝日本人劝降之要求,并怒斥其子溥仪投靠日本,之后返回关内居住。解放后,载沣将醇王府贡献给人民政府以作公用。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受风寒,于2月3日病故。醇亲王载沣是慈禧妹妹的儿子吗
不是,醇亲王的正福晋也就是慈禧的妹妹生了两个儿子,就是醇亲王的次子和四子,本来慈禧打算过继次子,留下四子继承王位,可是四子十几岁就去世,老醇亲王只有两个儿子活到了成年,一个就是次子光绪皇帝,另一个就是侧福晋所生的载沣,也就是溥仪的父亲。
说说奕诓,载诠,载沣,是什么关系
道光皇帝有九个儿子,长子奕纬、次子奕纲、三子奕继皆早死;第四子奕即咸丰皇帝;第五子奕过继给敦亲王绵恺(嘉庆帝第三子)为嗣,袭敦郡王,晋亲王;第六子恭亲王奕任议政王、军机大臣;第七子醇郡王奕,同治十一年晋亲王;第八子钟郡王奕,同治七年死;第九子孚郡王奕。当时入继大统的可能人选应当是“溥”字辈(永、绵、奕、载、溥、毓、恒、启),道光帝长孙是载治之子溥伦,慈禧以其宗支疏远而不同意立溥伦。溥伦时年17岁,如立溥伦慈禧便不能垂帘听政。那就只有在“载”字辈找。恭亲王奕长子载澄无子,第二子载滢出继。且慈禧根本不愿意立载澄、载滢,因其父为恭亲王奕,若立他们中的一人,则恭亲王的权力过大,对自己不利;那就在醇亲王奕家里找。醇亲王奕有4位福晋,共生育7个儿子:第一子、第三子早殇,第二子为载湉,就是光绪皇帝。第四子为载洸(guāng)、第五子为载沣(宣统皇帝的父亲)、第六子为载洵、第七子为载涛。醇亲王奕于咸丰十年(1860年),年19岁,奉旨同慈禧的妹妹叶赫那拉氏成婚。当时,慈禧还是懿贵妃,受咸丰帝宠爱。她曾说:“入宫后,宫人以我美,咸妒我,但皆为我所制。”后又生皇子载淳,其地位更为巩固。懿贵妃在深宫之内,接触外人的机会少,能见到的男性除太监外,就是几个小叔子,即皇六弟奕、皇七弟奕和皇九弟奕(皇八弟奕已死)。懿贵妃有个胞妹尚待字闺中,她时常想在宗室中找个妹夫。在三位小叔子中,就年龄而言,奕已结婚分府,奕又偏小;就性格而言,奕过于机变,奕又羞怯腼腆。懿贵妃看中皇七弟奕。咸丰十年(1860年),醇郡王奕奉旨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的胞妹成婚。依例,奕应分府出宫,受赐在宣武门内太平湖东岸建府邸(今中央音乐学院和三十四中学址)。这就是第一座醇王府,后称醇亲王府南府(光绪做皇帝后,依雍亲王府后升为雍和宫例,改为醇亲王祠;慈禧皇太后懿旨又将什刹海北岸的一座贝子府赐给醇亲王奕,这里又称醇亲王府北府,也就是今宋庆龄故居)。载湉就出生在这里,是醇郡王与慈禧妹妹的骨肉。
醇亲王奕在咸丰朝的11年间,除10岁那年因咸丰登极按例封为醇郡王之外,几乎没有受到大的晋封。咸丰病逝时,奕20岁。这一年,妻子的亲姐姐做了皇太后。他以姻娅至亲,而受到重用。在“辛酉政变”中,奕受懿旨,带侍卫、亲兵到密云半壁店,将随梓宫回京的协办大学士、赞襄政务大臣肃顺在熟睡中擒拿,押回北京后处斩。奕在这次政变中,为妻姐慈禧立下奇功。辛酉政变之后,醇郡王奕官阶迭升:封为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管神机营、管善捕营等。同治三年(1864年),加亲王衔。四年(1865年),命在弘德殿行走。十一年(1872年),晋亲王。 同治帝死后,慈禧皇太后懿旨,由其外甥醇亲王奕之子载湉入继大统。据《清史稿·奕传》记载:“忽蒙懿旨下降,择定嗣皇帝,仓猝昏迷,罔知所措。”尔后,“舁(yú)回家内,身战心摇,如痴如梦”。因为儿子载湉入继大统当皇帝,这是福,还是祸?事情叵测,吉凶难料。 慈禧一言定载湉(光绪)继承皇位,这是对清朝皇室祖制的重大改变。太后懿旨召见列名者有29人之多,可谓空前。这说明非皇子入承大统,为大清首次,既示郑重,又免物议。载湉继承咸丰为嗣皇帝,这实在是清朝皇储嗣立的又一次大改制: 第一,慈禧改变皇位父死子继的祖制。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后由皇八子皇太极继承皇位,皇太极死后由皇九子福临(顺治)继承皇位,福临死后由皇三子玄烨(康熙)继承皇位,康熙死后由皇四子胤禛(雍正)继承皇位,雍正死后由皇四子弘历(乾隆)继承皇位,乾隆死后由皇十五子颙琰(嘉庆)继承皇位,嘉庆死后由皇次子旻宁(道光)继承皇位,道光死后由皇四子奕(咸丰)继承皇位,咸丰死后由皇长子载淳继承皇位,同治死后却由堂弟载湉继承皇位。 第二,慈禧改变皇位继承程序的祖制。清太祖、太宗的遗位继承人由满洲贵族会议决定,顺治、康熙用遗诏决定皇位继承人,雍正创建秘密立储制度,乾隆、嘉庆、道光、咸丰都是这样继位的,同治没有兄弟,顺利继承皇位。但是,载湉继承皇位,既不是满洲贵族会议推举,也不是用遗诏的形式决定,更不是秘密立储,而是由皇太后“一言而定”,这是没有先例的。 第三,慈禧改变幼帝由大臣辅政的祖制。幼帝继承皇位,必有大臣辅政。顺治6岁继位,由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先为辅政王,后为摄政王;康熙8岁继位,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大臣辅政;同治6岁继位,先由赞襄政务八大臣,后由议政王奕辅政。但是,载湉4岁继位,没有辅政王、摄政王、辅政大臣、赞襄政务大臣、议政王辅政,而只有皇太后垂帘听政。载湉继承咸丰,即为咸丰的嗣皇帝,这就为皇太后垂帘听政提供了合乎仪规的辈份。如新皇帝继承同治为嗣皇帝,则应由同治皇后垂帘听政。因而,慈禧将皇权紧紧地抓在个人手中,达到了清朝极权体制的顶峰。至于奕,他与慈禧有联合,也有冲突。到光绪十年(1884年),发生了“午门案”。事情的经过是:慈禧派宦官往娘家送东西,事先敬事房没有向守门护军传旨,护军阻拦,太监不服,互相殴打。太监报告慈禧,慈禧要对值班护军廷杖。有的书记载了奕同慈禧的精彩对话——奕说:“廷杖乃前朝虐政,不可效法。”慈禧说:“汝事事抗我,汝为谁乎?”奕说:“臣是宣宗第六子!”慈禧说:“我革了你!”奕说:“革了臣的王爵,革不了臣的皇子。”慈禧太后没有办法,只好让步。但慈禧从此加深了对奕的怨恨,后奕被解除军机大臣职务。 慈禧立载湉继承皇位,是咸丰故去13年以来,慈禧在皇位继承与亲理朝政上,继第一次垂帘听政后的第二次改变祖制。这两次改变祖制,其目的只有一个:垂帘听政,独掌朝纲。 慈禧为什么选择溥仪继承皇位?这要从溥仪的家世说起。 第一,溥仪的祖父奕的嫡福晋叶赫那拉氏,为慈禧皇太后胞妹。在溥仪的曾祖父道光皇帝的儿子中,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有三个人:第四子奕(咸丰皇帝),第六子奕,第七子奕(光绪父亲、溥仪祖父、咸丰同父异母弟)。溥仪的祖父奕有四位福晋,共生7个儿子。那拉氏,为慈禧皇太后胞妹,生下四子:第二子载湉(光绪帝),其余三子早殇。第一侧福晋颜扎氏,去世早,无子。第二侧福晋刘佳氏,生有三子:第五子载沣、第六子载洵、第七子载涛。第三侧福晋李佳氏,无子。简单地说,奕嫡福晋叶赫那拉氏虽生育四个儿子,实际上只有一个存活,就是光绪皇帝。第一、第三侧福晋没有儿子。第二侧福晋刘佳氏虽生育三个儿子,但过继出去两个,家中只剩下第五子,就是溥仪的父亲载沣。就是说,奕七个儿子中,早殇三位,继承皇位一位(光绪帝),过继出去二位,只留下一位,就是溥仪的父亲载沣。 第二,溥仪的母亲是慈禧的养女。奕过世时,载沣8岁,因醇亲王“世袭罔替”而承袭为醇亲王。载沣承袭醇亲王后,18岁开始在朝廷上效力,后任阅兵大臣。慈禧懿旨将心腹权臣荣禄之女,又是慈禧认作养女的苏完瓜尔佳氏,指配给载沣为嫡福晋。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溥仪的外祖父荣禄。 荣禄,苏完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是清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的后裔。荣禄曾因贪 污罪,险些被肃顺处斩。后花银子买了个直隶候补道。同治初,荣禄为慈禧的亲信,任总管内务府大臣。同治帝死,光绪即位。慈禧遇到难题:将来新皇帝的儿子与新皇帝、与同治帝的关系怎样处置?对此,荣禄建言:等嗣皇帝(光绪)有子,承继同治为嗣,兼承光绪之祧。这为慈禧提供了解决上述关系的方案,很讨慈禧喜欢。光绪元年(1875年),荣禄兼步军统领,后擢工部尚书。二十年(1894年),任步军统领。疏荐袁世凯练新军。任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二十四年(1898年),兼直隶总督、军机大臣。在戊戌政变中,袁世凯出卖机密、通过荣禄奏报慈禧太后。当时任步军统领的荣禄,奉懿旨捉拿康有为与梁启超、斩谭嗣同等六君子。慈禧西逃回銮后,加太子太保,转文华殿大学士,即首席大学士。荣禄身兼将相,权倾朝野。《清史稿·荣禄传》记载:“荣禄久直内廷,得太后信仗。眷顾之隆,一时无比。事无巨细,常待一言决焉。”荣禄之女,常入宫中,慈禧喜爱,认作养女。慈禧将她指配给载沣。时载沣的生母刘佳氏已为他定亲,奏告慈禧太后。慈禧坚持给载沣指婚,刘佳氏只有将儿子已订婚之福晋退亲。 载沣有两位福晋,共有四子。嫡福晋姓苏完瓜尔佳氏,名幼兰,大学士、军机大臣荣禄之女、慈禧太后之养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与载沣完婚,生有两子——长子溥仪,次子溥杰(光绪三十三年即1907年生)。侧福晋邓佳氏,民国二年(1913年)完婚,生有二子:三子溥,早殇;四子溥任,后改名金友之,民国七年(1918年)生。 从上可以看出:慈禧亲手指定的三位皇位继承人——光绪帝载湉是亲胞妹的儿子,大阿哥溥儁是亲侄女的儿子,宣统帝溥仪是养女的儿子。这表明慈禧在爱新觉罗宗室中,挑选同叶赫那拉氏有关系之人,一代大清兴亡,系于懿亲宫闱! 虽然两代醇亲王家出了两个皇帝,但两代醇亲王还是谨谨慎慎,乾乾翼翼。溥杰先生在《回忆醇亲王府的生活》中写道:“在慈禧和光绪的多年反目当中,在两派你死我活常年明争暗斗的既复杂又尖锐的政局中,一方面能和慈禧方面的荣禄等人诗酒往还,终于成为亲戚关系;一方面也和光绪方面的翁同龢等人以文会友地保持着相当的关系。这是我的祖父所以能够一生荣显未遭蹉跌的主要原因。”醇亲王载沣继承乃父奕的家风,小心谨慎,明哲保身。他的厅堂挂着楹联:“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表明自己超然政治,读书为乐,只求平安无事。这既有真情的流露,也为做给别人看。他还在团扇上写着: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随喜,不开口笑是痴人。 借布袋和尚的偈诗,表示自己与世无争,超然物外。但这对溥仪似乎没有多少影响。载沣为何不自己篡位当皇帝?
首先,溥仪不是篡位,所以不存在什么“载沣自己篡位”。溥仪继位是合法的。
其次,是因为晚清王爷们都不好好生儿子的问题。我们需要弄清楚这里的谱系。道光生咸丰和奕譞,咸丰只生同治一个,同治无后。因此同治帝死的时候,咸丰这一支就绝后了。向上追溯,最后一个有子孙的皇帝是道光,所以只能在道光的后代里面选皇帝。出于各种原因,当时决定由奕譞这一支来继承皇位。只要奕譞这一支不死光,之后的皇帝就只能是奕譞的后人了。 奕譞一共有四个长大了的儿子:载湉、载沣、载洵和载涛。载湉过继给了咸丰帝,成为光绪皇帝,无子。载洵于1860年过继给瑞郡王奕志。载涛于1868年过继给钟郡王奕詥为嗣。按照古代的规矩,过继给别人就是别人的儿子了,不再算自己的子孙。 换句话说,光绪帝死的时候,奕譞的后人只剩下三个了,就是载沣和两个儿子,溥仪溥杰。你问的就是为啥这三个人里面不选载沣当皇帝。 其实如果载沣还有个兄弟,或者载洵载涛有一个没有过继出去,那么载沣就可以过继给咸丰,然后皇位就是载沣的了。可惜现在奕譞只剩最后一个儿子了,如果载沣再过继给咸丰,那么奕譞就绝后了。这在古代是大逆不道的,载沣不可能做这种事情。可是如果载沣不过继给咸丰,那么可以过继给光绪的溥仪就享有优先权。这样载沣就告别皇位了。因此载沣不能得到皇位。 关系(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