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把父母關進瓦罐墳是怎麼回事?爲什麼會有這種習俗?
古代把父母關進瓦罐墳是怎麼回事?爲什麼會有這種習俗?
唐朝有個叫韓鄂的,寫了本書,介紹當時的社會風俗,叫《歲華紀麗》。裏面提到,說在雲南的某些地方,流行一種風俗,叫瓦罐墳。當父母年滿60歲後,子女就會把父母背到附近的山上,然後在山上挖一個類似於瓦罐的洞,然後將父母放在其中。孝順點的,就會每天給父母拿一碗飯來,然後走的時候,就在洞口加一塊磚。
日復一日,那磚越砌越高,到最後,那些磚會把洞口奉上。到那時,父母就只能活活餓死啦。這就是臭名昭著的瓦罐墳習俗。據胡適說,此習俗可能早在秦始皇時期就有了。胡適推測,說當時的生產力十分落後,很多人壓根就吃不飽,而那些年紀大的,因爲失去了工作生產的能力,所以變成了所謂的“吃白飯的”。

於是,爲了節約糧食,瓦罐墳習俗便應運而生了。傳說到了宋代,開封府附近出現了一個怪物,經常半夜出來害人。百姓們不堪其擾,宋仁宗便想找人收了這妖怪。可問了半天,壓根就沒人知道那妖怪的來歷。後來他將此事交給了包拯。包拯在外面跑了大半個月,終於在一瓦罐墳中,找到一個知道此妖的老人。
在老人的指導下,包拯收了那妖。他上奏宋仁宗,說老人家雖然不能勞動,但他們的經驗,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希望宋仁宗下旨,廢除瓦罐墳習俗。後來宋仁宗便答應了。此事見於清代學者葉夢珠的《閱世編》一書,所以,像胡適這樣的人就認爲,中國古代真有這種陋習。
當然,也有人認爲,這種風俗有,但卻不是我中國的特產。比如說,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唐朝的韓鄂,他就說了,此種風俗是從倭國(即日本)傳過來的。唐朝時期,曾有大量的日本遣唐使來華,這是不爭的事實,而且,日本當時遠比我們落後,所以他們有此風俗,似乎也說得通。
當然,史學界還有一派,以顧頡剛先生爲代表。他認爲,中國古代壓根就沒有這種陋習,理由有三:
首先,中國古人,雖然壽命的確沒現代人那麼長,但當時活過60歲,還繼續在家的老人,大有人在。
其次,自從漢代董仲舒,改造新儒學之後,儒學就開始成爲中國社會的主流。而儒家是最講究孝道的。把年邁的父母放入瓦罐中,讓其自生自滅,這很明顯不符合儒家精神,不是華夏民族,禮儀之邦,能做得出來的事。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那就是,此種風俗,目前爲止,只見於某些野史、雜書中,如剛纔提到的《歲華紀麗》,它不是官方的書。翻開正史,我們找不到關於這瓦罐墳習俗的任何記載。
因此,瓦罐墳在歷史上是否真的普遍存在,至今仍有爭議。但這種習俗,毋庸置疑是違背人性、孝道的,雖然吃不飽飯,可直接這樣對待老人,終究不可取。試問,誰人不會老去?若人人如此,那大家都會有這麼一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