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精华50句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
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赵普为太祖出谋划策,发动兵变,拥立太祖赵匡胤,被任命为宰相。
宋太祖死后,赵匡义当皇帝,别人认为赵普一生只读《论语》,不学无术,当宰相不恰当。
赵匡义问是不是,赵普说我是以半部《论语》帮助治天下的。
赵匡胤有一柄“柱斧”从不离手。
那是一个象牙柄水晶头的斧头,很名贵,打起人来也很疼。
公元967年,当时是宋太祖的乾德五年。
当时,君臣几个人谈起年号来,赵匡胤对“乾德”这个年号相当得意。
赵普跟着拍马屁,列举了几年来不少好事,然后归功于赵匡胤改的这个年号。
谁知,旁边站着一位名叫卢多逊的翰林学士,极有学问,而且死看不上赵普。
他等赵普特别起劲地拍完马屁后,不动声色地说了一句:“可惜,乾德是伪蜀用过的年号。”皇帝大吃一惊,马上命人去查。
结果真是前蜀的年号,而且是亡国的年号。
这一下赵匡胤的羞惭恼怒可想而知。
想起赵普这厮身为宰相,却不读书不看报,让自己在天下臣民面前出了这么大的一个洋相,真是可恶万分。
皇帝阴沉着脸在那儿运气,坐了半天,实在还是压不住心头的怒火,便招手叫道:“赵普过来。” 赵普以为要挨那柱斧的揍了,就战战兢兢地走向御案前,只见皇帝拿起御笔,蘸饱了黑墨,在赵普脸上就是一阵乱写乱画,弄得他满脸满身翰墨淋漓。
一边涂,皇帝还一边骂:“你不学无术,怎么比得上卢多逊?”
从此,大宋宰相赵普受此奇耻大辱,开始发愤读书。
他有一个大书匣,不许别人动。
人们只是看到他每天从里面拿出一本书来读,但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书。
等到这位宰相死后,人们打开书匣,发现里面只有《论语》。
从此以后,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就传遍天下了。
在赵匡胤攻城略地之后,他制定了这些政策制度、祖宗家法。
大宋帝国的“郁郁乎文哉!”就是在此基地上,成长起来的。
赵匡胤和他子孙那个时代是中国经济、文化达到巅峰的时代,是中国在全世界最文明、最发达的时代。
这一切,可能都与它的开国皇帝、好汉赵匡胤的那个“卧榻”情结有关。
论语: 孔子言论的汇编,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由孔子门生及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
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扩展资料:
据相关专家宋定国教授考证,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在赵普生前及整个北宋,一直到南宋朱熹生前(1200年),都未曾出笼。
在朱熹将《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称作《四书》并 列入儒家经典,大肆宣传儒学之际,也未见有相关记载。
此说出笼是在朱熹逝世二三十年之后。

但此说真正流传开来,则是在元代。
然而恰恰是在元代,对儒学和儒生极其轻蔑。
所谓“九儒十丐”,即儒生的地位与乞丐不相上下。
儒生被称为“老九”的说法就是由此发端的。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当时的戏剧家高文秀在《遇上皇》杂剧中的一句台词,不过是被冷落的儒生们借以自慰的一种自我吹嘘心态的流露而已。
由于儒生们毕竟充当着私塾的教书匠,占据着社会教育的广大舞台,加上戏剧又很容易流传,所以这句刻意夸张《论语》功能和儒生作用的台词,便得到儒生尤其是那些能将《论语》倒背如流者的欢迎,并借以自我标榜,自我麻醉,自欺欺人,广泛散播。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