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两京制 明朝两京十三省高清图,明朝的版图是不是仅有两京十三省?长城是不
明朝两京十三省高清图,明朝的版图是不是仅有两京十三省?长城是不
明朝的版图是不是仅有两京十三省?长城是不是明朝北方边界线?
明朝的版图是仅有两京十三省。
两京一十三省指明朝政府除京师、南京以外,分设十三个布政使司(省)。即北直隶(京师、北京、顺天府)、南直隶(南京、应天府)、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浙江、江西、湖广、四川、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
明朝行政区划为“承宣布政使司”,等同于今日省、直辖市一级行政区划,“布政使司衙门”即为“省厅”。承宣布政使司下设府和直隶州,府以下有县和属州,各州以下有县,形成了一个省府州县四级制与省州县三级制并存的大体格局。

京师(北直隶),治所北京,今北京。下辖府: 顺天、保定、河间、真定、顺德、广平、大名、永平。
南京(南直隶),治所南京,今江苏南京。下辖府:应天、凤阳、淮安、扬州、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庐州、安庆、太平、池州、宁国、徽州。
长城是明朝北方边界线。
明代长城是从明太祖洪武年间至明神宗万历年间,经过先后20次修建起来的,动用约200万—300万人在累计200年时间内修筑的,最后形成了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千米的长城,这就是万里长城,是明朝与蒙古的分界线。
明代还在重点防御蒙古骑兵的河北和山西等地修建了内长城和外长城,相当于两重保护,位于山西、河北的外长城,基本上与历史上的所谓漠南蒙古的界限相吻合。
明朝的两京十三省是指哪些地方
山东,治所济南,今山东济南。
山西,治所太原,今山西太原。 河南,治所开封,今河南开封。 两京:南京(朱元璋)、北京(朱棣-崇祯) 十三省: 1、山东,治所济南,今山东济南。 2、山西,治所太原,今山西太原。 3、河南,治所开封,今河南开封。 4、陕西,治所西安,今陕西西安。 5、四川,治所成都,今四川成都。 6、江西,治所南昌,今江西南昌。 7、湖广:治所武昌,今湖北武昌。 8、浙江,治所杭州,今浙江杭州。 9、福建:治所福州,今福建福州。 10、广东,治所广州,今广东广州。 11、广西,治所桂林,今广西桂林。 12、云南,治所云南,今云南昆明。 13、贵州,治所贵阳,今贵州贵阳。明朝的“两京十三省”中的“两京”是个什么建制?
看过明朝题材的历史电视剧,大家都会发现里面经常提到一个名词叫做两京一十三省。所谓的两京一十三省,是指对当时明朝,全国的政治区域划分,而其中的两京,指的自然就是北京和南京。但是在明朝的时候,特别是朱元璋时期,明朝的北京其实并不是我们现在的北京,反而是河南的开封。
后来朱棣夺取了朱允文的同志,自己做的皇帝,他就把都城迁移到了北京,可能是为了加强对于北方地区的管理,因为中国的将军实在是太过于广大了,把都城向北边迁移对于有效加强,北方地区的管理是很有作用的,而且朱棣做王爷的时候,它的主要统治区域也是在北方。
而南京是孝陵所在地如果南京的政治地位有所下降的话,对于明朝的统治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南京也是作为两京中的一京,是在明朝的政治管辖中十分独特的一个。可以这么说,在明朝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而南京则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两个地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性。
南京是朱元璋陵墓孝陵的所在地,所以对于明朝来说,提升南京的政治地位,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等各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南京能够跟北京相提并论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北京自然不用说是朱棣定都的地方,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其地位自然遥遥领先,其他的省份,特别是对于朱棣刚刚统治的初期,稳固他的统治地位就显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近几年中国电视剧发展的越来越快,很多电视剧却是比较伤的,我们在看一些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的时候,甚至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否则很多的情节都完全看不懂。
如果今天还是明朝的两京一十三省的区划,哪个省最强
强要怎么定义呢?
如果是按GDP来算的话,那么应该是广东布政司吧。 按政,治力量来说,北直隶。到明朝时期中国是十三个省吗?这些省的名称分别是什么?怎么来的呢?
1376年(洪武九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省”。1370年于各省设置一都卫,1375年改为都指挥使司。1428年弃安南后,明朝在全国设置两京十三使司,包括京师(北直隶)、陕西、山西、山东、河南(以上为北五省)、南京(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四川(以上为中五省)、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以上为南五省)。共设置16都司、5行都司、2留守司。其中十三个是与布政使司同名的都司,其它三个是万全都司、大宁都司和辽东都司。五行都司是陕西(治甘州卫,今张掖)、四川(治建昌卫,今西昌)、湖广(治郧阳卫,今湖北郧县)、福建(治建宁府,今建瓯市)、山西(治大同府)。两留守司是洪武年间设置的中都留守司(今凤阳)和嘉靖年间置于承天府(今湖北钟祥)的兴都留守司。此外,在政教合一的青海、西藏地区设置有乌思藏都司、朵甘都司(实际控制为当地宗教首领八大法王分辖各政教中心的寺院,还有各诸侯家属封地),另有置于今甘肃、青海交界地区的哈密、曲先等卫,以上均属羁縻性质,与内地的都司、行都司性质不同。 明朝实行一省分置都、布、按三司的制度,原为防止地方权力集中。宣德后开始派部(六部)、院(都察院)大臣以总督和巡抚的名义督抚地方行政。景泰朝之后成为各省常制。总督主要署理军务,分短期与长期两种。巡抚主理民政,每省皆有,有的一巡抚辖两布政使地,如正统年间和山西河南巡抚。有的一省一巡抚。有的一省几巡抚。如北直隶有顺天巡抚(驻遵化)、保定巡抚(驻真定,今河北正定)、宣府巡抚(驻宣府镇,今河北宣化,一度兼领山西大同府)三巡抚;南直隶有两巡抚:应天巡抚(驻苏州府,今江苏苏州)、凤阳巡抚(驻淮安府,今江苏淮安楚州)。有的在几省交界处设置一巡抚,如南赣韶汀巡抚就越江西、广东、福建三省。 据《明史·地理志》记载,终明一朝有府140,州193,县1138。而根据《明史·兵志二》记载,明有卫493,所359。此外,明还设置了介于省和府、县之间的道。道分为分守道和分巡道两种。明代并改元的路为府,以税粮多寡为划分标准。粮廿万石以上为上府。廿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
明朝多少个行省通说两京一十三省,有的书上说18省
明朝建立后,洪武九年朱元璋把全国分为南京和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一十二省,洪武十五年置云南省。朱棣即位后,将北平省改为北京,永乐五年在打下安南后又置交趾省,永乐十一年置贵州省。宣德三年废除交趾省后,形成了两京十三省的格局,一直到明朝灭亡。一直都没有出现过18省的情况。
寻找明朝地形及行政图
一.明朝前期的疆域
首先,我们引用国内公开发行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明朝宣德八年(1443年)疆域图(见图一),看一下明朝前期的疆域。 由图可以看出,明朝前期疆域包括下列现已不属于我国的地区: 俄罗斯远东地区,缅甸的约一半,不丹,锡金,克什米尔地区的1/2。 但明朝前期疆域不包括大部分新疆(近四分之三)、近一半内蒙古地区,也不包括台湾。 按此疆域图计算,明朝前期疆域面积大约是1100多万平方公里。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明朝的这些疆域中,地域面积最大的我国东北及现俄罗斯远东地区,青藏地区(包括不丹,克什米尔等),新疆哈密地区,都是羁縻统治区。分属于奴尔干都司、乌斯藏都司、西番五王驻地和哈密卫等。所谓羁縻统治区,就是明朝中央政府不设正式的行政管理机构,委任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管理这些区域。 明朝的正式行政区只有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两京即京师、南京,十三个布政使司是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江西、湖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大概李傲等人说的明朝350万平方公里疆域就是指这一部分吧。 二. 明朝后期的疆域 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开始,明朝东北羁縻地区(包括现今我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就与明朝脱幅了。另外,内蒙、新疆哈密地区、青海和甘肃部分地区、缅甸的许多地方也早已不属于明朝。所以,此时明朝的疆域大约是不到570万平方公里(本人估算)。 三.如何看待明朝的羁縻地区 羁縻统治,是我国自唐朝以来中央政权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统治方式。羁縻区不同于藩属国,也不是正式行政区。中央政权通过委任当地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对这一地区实施统治。中央政权在羁縻地区没有行政机构,也不驻军。 当中央政权国力衰弱、鞭长莫及,或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反叛时,羁縻地区便不再属于中央政权。外部势力的争夺,也是羁縻地区变化的一个因素。对于那些地广人稀的羁縻地区,其疆界往往是模糊的,是随着当地少数民族的迁徙、变化以及外部势力的争夺而变化的,是不稳定的。明朝对现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统治就属于这种模糊状态。 明朝只在辽东地区直接驻军,以控制东北。在***地区,连清朝设立的驻藏大臣那样的代表性机构都没有。 四.明朝疆域继承自元朝 明朝对***、东北地区的统治实际是继承自元朝。 因北元残余势力拒不投降,明朝对付蒙古游牧政权又没有什么好办法,所以,明朝疆域 不包括元朝的内蒙古部分地区、外蒙古和西伯利亚大部分地区。 明万历十年(1582年)明朝疆域图。 当时,努尔哈赤尚未建立后金政权,东北地区仍是明朝疆域,但与明初疆域相比,内蒙、新疆哈密、青海和甘肃的部分地区、缅甸的许多地区已不属于明朝。 明朝(326)边界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