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还政于朝 成王年幼,周公执掌朝政7年,为何不篡位?孔子为他点赞
成王年幼,周公执掌朝政7年,为何不篡位?孔子为他点赞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总会出现新王年幼,而老臣主政的现象。往往这些老臣都是些雄心勃勃的野心家,总免不了出现篡位的风险。清朝康熙年间,不就因为康熙年幼,鳌
成王年幼,周公执掌朝政7年,为何不篡位?孔子为他点赞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总会出现新王年幼,而老臣主政的现象。往往这些老臣都是些雄心勃勃的野心家,总免不了出现篡位的风险。清朝康熙年间,不就因为康熙年幼,鳌拜势大,差点被篡位吗? 今天笔者要说的这位两朝老臣周公旦,他曾主政长达7年之久,成了当时全国实际上的君王,但在幼主周成王长大成人之后,便还政于成王,留下了一段历史佳话。 那么问题来了,周公旦为何不直接篡位,除了个人人品之外,还有什么别的原因,这就是笔者今天要分析的问题。 话说,周公旦曾追随周武王,常伴左右,陪他东征西讨,孟津观兵,牧野之战,灭商之功他居首位。而他还是周武王的四弟,大事小情都被周武王叫去一同商议。在灭商之后,周武王居中而坐,周公旦手持大钺,立于一旁,可见其地位仅次于周武王。 而后在镐京搞过一次盛大的会议之后,以向天下昭告周朝的建立。但周武王由于久病成疾,不久便病逝了。周公旦面对尚未完全臣服的东夷诸国、还有蠢蠢欲动的商之遗民,况且武王之子姬诵尚且年幼,才13岁,还不足以掌控政权,威压群雄。 值此危急关头,周公旦不顾众人的口诛笔伐,毅然决然选择了代成王主政。果不其然,首先表达出异议的便是他的三哥管叔鲜,而且他还伙同另外两位兄弟蔡叔度和霍叔处,一起发动叛乱,甚至放出消息,诬蔑周公旦已经篡位。这个谣言的威力可不容小觑,一下召集了一大批反叛的人。 其中最为活跃的便是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他抱着复辟商朝的目的,参与的此次叛乱,史称「 ”三监之乱”或「 ”武庚叛乱”。同时叛乱的还有东夷以奄、徐为首的诸方国,他们本就不服小邦周的统治,恰好周室宗亲内讧,他们趁机搞搞破坏也是好的。 周公旦眼看着越来越扩张的叛乱势力,终于决定领兵平叛,他召集起精锐的西六师,杀气腾腾直奔朝歌,没多久,叛乱就被镇压下来了。最终管叔鲜被杀、蔡叔度被流放、霍叔处被贬黜、武庚也被斩杀。轰轰烈烈的叛乱就此落下帷幕。 接连胜利的周公旦乘势东征,仅花了两年时间,便将东夷50多个方国一一降服。战争之惨烈,不言而喻,这也足以说明周公旦的军事指挥能力。 然而此时的周公旦无论是对外的实力,还是对内的威望。都是当之无愧的君主,而他此刻也是周朝实际上的君王。但他致政七年之后,便将王位还给了成王。这其中除了他的个人品格,还有他对历史发展的清醒认识。 他在管理内政的时候,总结前人经验,制定了血缘宗亲为根基的礼乐制度,其中最核心的便是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自从大禹开创家天下体制以来,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一直困扰着王位的传承,甚至在商朝中期还出现了「 ”九世之乱”。 其实说到底,是周公旦太了解历史了,他深知自己即使篡位为王,也坐不了多久就会被其他兄弟们崛起篡位。不如索性顺应历史潮流,确立嫡长子继承,一次性断绝了其他子嗣篡位的念想,而这也算是为周朝的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圣人就是周公,曾言:「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也非常向往周公的事业,曾有「 ”吾从周”的誓言。可以说,周公是孔子最崇拜的偶像。 孟子称周公为「 ”古圣人”,将周公与孔子并论。汉代一度将周公的地位驾于孔子之上。唐代韩愈大力宣扬儒家道统,提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统序。自此以后,人们常以「 ”周孔”并称,在教育上提出了「 ”周孔之教”的概念。
很赞哦! (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