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良渚遗址在 1936年紀念媽祖誕辰 天津出皇會的照片都在這了
1936年紀念媽祖誕辰 天津出皇會的照片都在這了
今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是天后宮娘娘(媽祖)林默1060歲誕辰。紀念“天后宮娘娘誕辰“的活動已經成為天津民俗文化和旅遊的名片。特別是各種花會表演尤其引人關注。
2019年天津天后宮紀念媽祖誕辰

天津市民吃娘娘的壽面
皇會只有天津有
紀念天后宮娘娘誕辰要出“會”,所謂出“會”,就是市民自娛自樂的集體文體活動,一般稱作“花會”。而皇會就不只是表演一道道花會了,還包括娘娘歸寧、出巡、送駕、迎駕等形式。因此,凡不帶娘娘歸寧、出巡、送駕、迎駕等形式的“會”,只可稱作“花會”或“出會”,不能叫皇會。尤其在天津以外的城鄉,民間“出會”較天津歷史更久遠,但多不沾“皇”字的邊。
關於皇會的來歷,有多種說法。清康熙以前,天津就有娘娘會。康熙二十三年,皇帝特封天妃為天后,從此,紳商們籌資舉辦社火迎神賽會,俗稱娘娘會。康熙五十九年編入祀典,因為是皇上的旨意,從此稱之皇會。另一種說法是,康乾兩帝南巡經過天津,都曾看過出會表演,主辦人以此為榮,自稱皇會。
《北洋畫報》報導1936年的“天津皇會”
天津皇會很講究
天后宮舉辦皇會並不是年年都有。在20世紀,有據可查的分別在1904年、1915年、1924年、1936年,隻舉辦過四次。1904年(光緒三十年)出皇會,是為慶賀慈禧六十大壽,而非慶賀天后娘娘誕辰,時間定在十月。人們認為十月出會無關天后,失去了娘娘會的意義,又因接到通知較晚,於是倉促置備,隻出了一座輦 ,辦得過於簡單。
天后宮出皇會是有講究的,包括了五位娘娘出行的先後順序、路線,送駕、迎駕的儀仗等等。出行送駕,是天后娘娘先走 , 另四位娘娘隨在華輦後;接駕是四位娘娘在前,天后娘娘在後。每駕輦前都要有一台法鼓 , 總共五台。
皇會出行的路線也是固定的:送駕從天后宮開始 ,自宮南、水閣大街進東門 ,出西門, 一直到西頭如意庵。接駕由如意庵走雙廟街、太平街、針市街、估衣街、官銀號、宮北大街後,回到天后宮。
晚上則是把天后宮對面的戲樓上,所有的牌匾、柱子、額枋全掛上燈。兩個大桅杆掛的是大串紅燈。山門的橫匾、對子以及牌坊和石碑上都要裝上燈。各殿神位上的物件和神像手裡拿的也都是燈。還特地做十幾個大燈亭和各式的大花燈。大殿的月台上,擺上五對紙做的大獅子,旁邊是門幡,中間是大燈亭,有天軸,上首書 “福照”,下首署 “廣照”,當中是靈宮。前院左邊擺著燈火會,右邊擺著鮮花燈會,大花壇上起燈彩。
1936年的那場皇會
1935 年,蕭振瀛任天津市長,他看到各業凋敝,市面不景氣,便找商界人物議訂對策。經天津工商業巨頭商議並呈報政府,決定在1936年舉辦一次皇會。為了提振經濟,蕭振瀛下令,各地來津的貨物,三十元以下的一律免稅。並同鐵路局商定,各地來津參加皇會者,火車票一律半價。皇會的開支由商會等團體攤派籌集。
當時,中日關係相當緊張,蕭振瀛擔心出皇會的治安問題,請示宋哲元從北京特派一支軍隊到天津,駐扎在北寧公園後邊,防備日本人滋事。同時,下令縮短會期 ,把送駕、接駕等沿途表演形式統一放在農歷三月十六日當天一起完成 。這次皇會,各輦前的“掃殿會”已不再穿清式服裝,改穿灰袍、青馬褂,戴紅花結的青緞帽,腳穿青緞靴。表演各種花會二十多道 ,例如有鄉祠挎鼓、西沽花鼓(唱鳳陽調)、西頭八仙、西碼頭高蹺表演的“水泊梁山”、薑家井的獅子舞、院署東的雙傘秧歌、辛莊的聖字燈亭、陳家溝子的重閣、津道鶴齡、五虎扛箱、獨流的老中幡、萃韻音樂、東南城角的慶壽八仙等。有永音法鼓、同音法鼓、金音法鼓、井音法鼓、大覺庵法鼓和南頭窯的同和大樂。邵公莊的吹會、芥園鮮花會、湘繡華蓋、天壽花瓶等熱鬧非凡。
文章均為憶津閣原創,轉載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