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朱棣打败朱允炆 朱棣为何能在靖难之役中打败朱允炆?他的履历,决定成功乃是必然

火烧 2022-08-30 04:52:18 1067
朱棣为何能在靖难之役中打败朱允炆?他的履历,决定成功乃是必然 自古的帝王都有一个厚颜无耻的特点,就是敢于说谎,并且能够实现让自己都相信的目的,不断地重复下去,让谎言成为真理。明成祖朱棣就是奉行这种信条

朱棣为何能在靖难之役中打败朱允炆?他的履历,决定成功乃是必然  

自古的帝王都有一个厚颜无耻的特点,就是敢于说谎,并且能够实现让自己都相信的目的,不断地重复下去,让谎言成为真理。明成祖朱棣就是奉行这种信条的帝王,他对能够说服自己的谎言甘之若饴,早在少年时代起,朱棣就不断对外扬言,说自己是马皇后的嫡子。其实像这种宫闱禁事,一般都是秘而不宣的神秘信息,许多历史学家对马皇后的生育能力表示怀疑,认为她很有可能是一生无子。

1399年,还是燕王的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起兵宣言中,他理直气壮地称自己是明太祖和马皇后的嫡子,建文帝的亲叔叔,皇室至亲。等到朱棣攻入应天府的时候,甚至在进京诏书里都不忘反复强调,说自己是高皇后嫡子,这种强调生母的说法实在是少见,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重大嫌疑。虽然出生在显赫无比的帝王家庭,朱棣却不是养尊处优的纨绔子弟,早在出生之际,父亲朱元璋就忙着和宿敌陈友谅打仗,战争就是朱棣的胎教。

从生下来到九岁,朱棣总是跟着父亲的军队东西奔波,从小就沾染着狼烟四起的战火气息,难免眼里会生出一些杀戮的欲望。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不愿让儿子们忘记祖辈是务实肯干的农民,在册封儿子做藩王之前,打发他们到老家安徽凤阳,以守护皇陵的名义居住三年。民间艰难困苦的生活,让朱棣从一个不谙世事的王子转换为有勇有谋的亲王,他在三年的时间里悟出了一个道理:要用最好的善意去装饰自己,最大的恶意去揣摩别人。因此当朱元璋用一个并不周全的借口去制造胡惟庸案的时候,朱棣就明白这条真理的适用性,功高盖主者皆可杀,除非是谦恭到骨子里那种。

1380年,朱棣带着五千亲军护卫,浩浩荡荡地离开应天,二十一岁的他心里只有一个单纯的目标,就是在北京做一辈子的藩王。从烟雨蒙蒙的江南来到寒暑交替的北京,心潮澎湃的朱棣一眼就爱上了苍凉广袤的北地,正如刚毅坚勇的自己。更何况这里的敌人是像虎狼一样的蒙古军队,朱棣继承了朱元璋崇尚武力的基因,一提到能够刀剑相碰、战火纷飞,就会有种莫名的兴奋。

除了太子朱标,朱元璋最喜爱的就是朱棣,就拿这座具有重大防御战略意义的北京城来说,他对朱棣的能力表现出承认和肯定。就连给朱棣挑选的王妃,都是开国第一功臣徐达的长女,可以说如果不是朱标的话,太子人选必然是朱棣。当然历史没有假设,长子朱标做太子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也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朱元璋对朱标的培养耗费大量心血和精力。朱标的英年早逝曾给朱棣带来继承帝位的一丝光亮,可朱元璋却没有选择朱棣,而是挑选了朱标的长子朱允炆。向来谨慎老练的朱元璋,宁可册立年幼的皇长孙,也不愿册立成年的藩王为皇太子,主少国疑的局面他不可能不知道。

对于朱元璋的做法有两种推测,第一种就是朱元璋认为藩王就藩已久,负责数十年的边防事务,贸然召回做太子,不仅对边防安全有威胁,还要花费很大气力去培养新的继承人。况且不论立谁为太子,那些藩王肯定不会都能心服口服,万一再有什么兵乱政变,损耗大量国力不说,兄弟相残的悲剧是在所难免了。

第二种就是朱元璋在继承制度方面的偏执,他早在《皇明祖训》里就明确指出,继承帝位的首要人选就是嫡长子,然后是庶出的长子。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朱元璋倾向的是长子,如果没有嫡出的话,就一定要立年纪最大的长子,哪怕他是身份低微的宫女所生。这里我就有些揣摩不透,既然朱元璋奉行嫡长子继承制,那朱标死后就应该立嫡次子朱樉啊。当然也不排除朱元璋在思考的时候,朱樉就在大哥朱标死后的三年病逝,以至于朱元璋没有册立朱樉。可是朱樉下面还有三弟朱棡,他可是和父亲朱元璋同年去世的,而朱元璋册立皇太孙的时候,还有几年寿命呢。再假设朱元璋看不上朱樉,那他完全可以选朱棣啊,无论从战功还是阅历,朱棣都是最杰出的儿子。

但朱元璋没有在二十五个儿子里选一个,反而是选择了朱标的长子,可见他对朱标的爱要远远超过其他皇子,这里不排除朱元璋出于政治稳定的考虑。可是千算万算不如人算,朱元璋本以为能避免的事情,最终还是没能逃过命运对帝王家室的诅咒,那就是手足相残。朱棣的确是一个合格的藩王,纵观朱元璋的众多儿子,争气的实在是寥寥无几,大多数藩王都是沉溺酒色歌舞,肆意妄为地鱼肉百姓,破坏健全的法度。燕王朱棣则是为数不多、出类拔萃的一个,严格遵守藩王的规矩,不该他管的一概不管,该他管的一定要管好,最有外地入侵风险的北京城反倒是最安全的。

1398年,素以残酷血腥闻名的朱元璋驾鹤西去,柔和善良的朱允炆登基称帝,明帝国百姓多年等待的那个时刻终于到来。无论从哪方面看,朱允炆都是最理想的接班人,不是因为他的能力有多出众,而是他的言谈举止都符合圣贤帝王的典范。朱允炆的孝顺也是值得称赞的,早在父亲朱标卧病在床的时候,朱允炆就会在一旁含泪侍奉,小心翼翼地给父亲按摩。朱标病逝后,朱允炆严格恪守孝道,在父亲下葬之日滴水未进,要不是朱元璋心疼地劝慰孙子,恐怕朱允炆早晚也会病倒。朱元璋让朱允炆协助处理奏章的时候,朱允炆总会抱着替别人着想的心态,对一些小过错都表示理解,然后和声细语地批示整改。

朱棣打败朱允炆 朱棣为何能在靖难之役中打败朱允炆?他的履历,决定成功乃是必然

可建文帝毕竟是一个书生,如今的政局稳定,藩王作乱的可能性极低,不会有哪位叔父大伯非要觊觎沉甸甸的皇位。建文帝完全有时间用隐蔽高明的柔和做法,慢慢地化解和诸王之间的紧张气氛,进而让他们在温柔乡中被削减权力。建文帝自认为懂得帝王之道,想要雷厉风行地削除藩王,但他同时又是一个爱惜羽毛的文弱皇帝,努力想为削藩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事实证明,建文帝手下绝大多数藩王没有任何造反的迹象,他们乖乖地交出兵权,但又会一时想不开地寻死。燕王朱棣的野心是被逼出来的,是建文帝的削藩让他孤注一掷,灵活地运用自己积累多年的军事经验,再加上某些宫廷内应和草包敌人,最终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藩王作乱成功的只有朱棣一人,因为朝廷的兵力对藩王诸侯有压倒性的优势,可错就错在建文帝看中了绣花枕头李景隆,这个不知是不是早就成为燕王内应的草包将军。应天府的一把大火让建文帝生死未明,但想要稳住局势的朱棣一边指着烧焦尸体,对建文帝的身份确认无疑,一边又秘密派人查访民间,找寻建文帝的下落。朱棣的成功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然而对于朱棣来说,过程并不重要,享受结果才最重要。

参考资料:《明史》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