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大秦帝国顺序怎么看 大秦帝国往事:麻隧之战后退出强国之列,河西之战后沦为二流国家

火烧 2022-09-05 11:57:07 1072
大秦帝国往事:麻隧之战后退出强国之列,河西之战后沦为二流国家 荀子曾云: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国军队被史家称为虎狼之师,他们崇尚武力,英勇无畏,视死如归,令敌人闻风丧胆

大秦帝国往事:麻隧之战后退出强国之列,河西之战后沦为二流国家  

荀子曾云: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国军队被史家称为虎狼之师,他们崇尚武力,英勇无畏,视死如归,令敌人闻风丧胆,因此,秦军扫灭六国如风卷残云。其英武形象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从出土的秦兵马俑阵可见端倪。

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规模宏大,栩栩如生,有两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其一,秦国的士兵没有一个人戴头盔,一些士兵戴的是麻布做成的小圆帽,更多的士兵则把长发盘在头上,挽成一个个发髻;而中级军吏头戴双板长冠,高级军吏头戴双尾鶡冠,也没有戴头盔的。其二,秦国的士兵们肚腹微凸,现代人称作“啤酒肚”“将军肚”。

在战场上生死拼杀的士兵,怎么可以不戴头盔这种个体防护器具呢?这毫无疑问会增大士兵伤亡的机会和比例。是秦国穷吗?秦国自商鞅变法起,国力日益强盛,士兵不戴头盔显然与穷无关。事实上,秦国结合玉器加工工艺制作的石质头盔和铠甲,设计理念先进,不仅注重外观美,而且更注重实战需要。以盔甲装备的军队的数量也庞大,号称“带甲十万”,军官穿鱼鳞甲,士兵穿石质甲胄,就连战马也配石铠甲。韩非子披露:秦人听说要打仗,就顿足赤膊、急不可待,兴奋得嗷嗷叫,根本就无所谓生死。

大秦帝国顺序怎么看 大秦帝国往事:麻隧之战后退出强国之列,河西之战后沦为二流国家

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同样记载:战场上的秦军竟然袒胸赤膊,索性连仅有的铠甲也脱掉了。原来,秦国士兵打仗不戴头盔,是渴望多杀敌、不怕战死的表现。既然渴望多杀敌而不吝惜生命,那就不必头戴妨碍杀敌效果的头盔。秦国士兵打仗不戴头盔,甚至脱去铠甲,显示了其勇武和自信,无疑会从气势上压倒敌人。

作为能征善战的士兵,怎么会出现肚腹微凸的富态?一般来讲,作为士兵在高强度的军事训练和频繁的战场厮杀环境中,是不容易形成如此体形的。事实上,秦国士兵训练有素,战场上的厮杀也是家常便饭,问题还是出在他们大碗喝酒上。秦国士兵在两军开战之前,一般都要喝酒,因为酒壮英雄胆嘛。酒至微醺,豪气胆量陡然升起,打起仗来就不惧生死。难怪古书会这样写道:秦国士兵科头跣足,袒胸露背,英勇无比,左手提着兵器,右胳膊下夹着俘虏首级,疯狂地追杀自己的对手。六国的军队和秦军相比,就像婴儿碰到了大力士,怯夫碰到了猛士,双方之战犹如千钧之力击于鸟卵之上……只要遇见了这样的虎狼之卒,那么,任何一支军队都无法幸存。这是秦国军功爵制催生的虎狼之师,威名远播。

然而,猛虎曾是病猫。从秦穆公死后至秦献公即位期间,秦国在麻隧之战后,已退出强国之列,在河西之战后,已沦为二流国家。

秦穆公时期,秦国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声名远播,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穆公离世后,康公继位。在秦康公统治的年代里,秦晋多次交兵,其中较大的有四次:公元前619年,秦军攻晋,占领武城;公元前617年春,晋伐秦,夺取秦之少梁;同年秋,秦实施报复性进攻,占领晋地北征;公元前615年,秦康公决定伐晋,本来早有准备的晋军有取胜的机会,但由于赵穿采用了错误的战术,贻误战机,秦军安全撤兵。不久,秦又出兵攻占晋国瑕地(河南陕县西南),次年,晋国又夺回秦向东进攻的咽喉之地瑕,并派大夫詹嘉驻守,紧紧扼住“桃林之塞”,堵住了秦国的出路。表面看,秦晋势均力敌,但实际上,秦国已开始走下坡路。

麻隧之战后,秦国已退出强国之列。

公元前580年,秦晋两国在令狐订立盟约,双方表示要停战。但就在这次会上,双方各怀鬼胎,互不信任。果然不久,晋厉公就为攻秦大造舆论,同时进行外交活动,争取楚国的中立。公元前579年,晋楚召开弭兵之会,订立休战盟约,共同约定:彼此不动刀兵,信使往来,并联合讨伐不听命的第三国。晋国解除了后顾之忧,争取了多数国家支持,就联合了鲁、齐、宋、卫、郑、曹、邾、滕,连周王室也派刘康公、成肃公参加,组成十国联军,兵力12万,开始向秦国大兴问罪之师。

公元前578年,晋国派吕相至秦宣布绝交书,历数晋献公、秦穆公以来秦国的“罪恶”:从晋文公死时秦国不派人参加葬礼,一直到秦晋两国发生过大小战争,把一切罪责都加到秦国名下,尽其夸张之能事,将晋国形容为被欺负与被损害的角色,这就为伐秦找到了冠冕堂皇的借口。当年五月,陈容强大的晋军同秦军战于秦国的麻隧(陕西泾阳北)。晋师兵力是秦军的一倍,从数量上占优势,加之将士协同一致、斗志昂扬,“晋帅乘和”,导致秦军大败。秦将成差及不更女父被俘,晋师渡过泾水,至侯丽(泾阳县境内)而还。晋厉公还亲自到新占领的秦地新楚(陕西大荔、朝邑)迎接凯旋的晋军。这是自秦康公以后晋军第一次大败秦军,并深入秦国的腹地。麻隧之战后,秦军组织几次反攻,取得一些小胜利,无法扭转战局。至公元前575年,秦的军事实力已无法与晋、楚这两个大国相抗衡了。故晋国范文子说:“吾先君之亟战也,有故。秦、狄、齐、楚皆强,不尽力子孙将弱,今三强服矣,敌楚而已。”在晋人的心目中,包括秦国在内的三强已服,晋国只有一个强敌,就是楚国。可见,秦国已积弱到何等地步!

公元前559年,晋悼公会集齐、宋、卫、郑、曹、滕、邾、薛、杞、小邾等共同伐秦。这次战役是在秦国泾河岸边进行的,当晋军将士要渡河时,秦军在泾河上游施放毒药,毒死许多晋国将士,但这并没有能够阻止晋军的进攻,在鲁人、郑人及吕人勇敢精神的带动下,晋方的军队冲过泾河,一直攻到陕西华县附近。晋国这次又深入秦国腹地,是继麻隧之战后晋对秦战争中的第二次重要胜利。

秦国失利,主要是晋国自晋惠公“作爰田”“作州兵”之后,晋文公继续改革,使奴隶制生产关系得到了调整,国势不断增强,而秦国统治阶层保守势力强大且顽固,国君或昏或庸,封建制发展缓慢。

河西之战后,秦国沦为二流国家。

经过春秋时期的长期斗争,到战国时期的全国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秦穆公以后,在其他诸侯国进行封建改革的时候,秦国依然维持旧的奴隶制,使得秦国的社会发展落后于其他诸侯国。自秦厉公以后,即躁公(公元前442年至前429年)、怀公(公元前428年至前425年)、灵公(公元前424年至前415年)、简公(公元前414年至前400年)、惠公(公元前399年至前387年)、出子(公元前386年至前385年)几代国君统治时期,秦国日趋削弱,不断遭到外部打击,军事上屡屡失败。即秦孝公所说的“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

这期间,秦国四面受敌,屡有败绩,国势日颓。公元前441年(躁公二年)南郑叛乱;曾经与秦修好的西戎义渠也于公元前430年(躁公十三年)向秦进攻,一直打到渭水。公元前413年(秦简公二年)起,魏国开始进攻秦国。是年魏军大举攻伐秦国,一直打到郑(陕西华县)。次年,魏国军队又占领秦国繁庞(陕西韩城东南)。公元前409年(秦简公六年)到前408年(秦简公七年),魏军占领全部河西之地,秦国几次反攻均以失败而告终。魏据河西,遏制秦的扩张,成为秦心腹之患。

那么,秦国连续六代被动挨打的原因何在?

秦国高层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尖锐。公元前428年,秦躁公死,这时秦国的大权操在以庶长为代表的守旧势力手中。守旧派的贵族们立躁公之弟怀公(公元前428年至前425年)为君,但是不到三年,大庶长竈和其他贵族一起逼死怀公,于公元前424年,立怀公之孙灵公(公元前424年至前415年)为君。

在秦国奴隶制国家机构中,设立最早、最重要的,也是秦国所特有的官职,就是大庶长。庶长是秦国建立不久就出现的一个官职,原为武官,因秦国系在不断同外部进行武装斗争中扩展的领土,所以新拓展的土地即有统兵的武官管理,他们要管理庶民,故称“庶长”。由于庶长既统兵,又负责地方统治,逐渐成为除国君以外权力最大的官员,有的庶长竟能废立国君,如公元前704年,秦宪公死后,大庶长弗忌、威垒、三父三人竟将原立德太子废掉,另立出子为国君。大庶长竈和其他贵族一起逼死怀公,也可看出大庶长权力很大,在秦国政治生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时由于秦国内封建因素的增长,在统治阶级内部也出现了一部分主张改革旧制度的进步势力,这一部分势力是以灵公之子公子连为代表的。正因为这样,在灵公死后,控制政权的守旧势力坚决反对立公子连为君,却从遥远的晋国接回灵公的叔父悼子,立为国君,是为秦简公(公元前414年至前400年)。

公元前387年,秦惠公去世。为易于控制,秦国守旧势力把年仅两三岁的惠公之子出子推上君位。出子当上国君后,其母小主夫人当政。守旧势力属既得利益集团,而小主夫人是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表,不遗余力地维护旧的奴隶制,反对任何改革,她的做法引起国内新兴势力的反对。史书记载: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几乎举国上下都对朝廷严重不满,国家动荡不安。

正当国内骚动之际,一部分反对小主夫人的新兴势力,拥戴者流亡在魏国的公子连,准备奔回秦国夺权。他们开始从郑所之塞(陕西华县东)进入秦国,但被守塞官吏阻住,不能入境。这时,国内的一部分新兴势力作了一系列准备之后,从翟地进入焉氏塞(宁夏固原东南),将公子连接入秦国。小主夫人得到公子连入境消息后,慌忙发兵并宣布要在国境上讨“寇”。但是,由于秦国的新兴封建势力已经强大,并有很强的影响力,连讨“寇”的部队也不满当时的统治,在进军途中,秦军的部队竟然与”寇“联合,于是讨寇的队伍变成了拥护寇的力量,浩浩荡荡的部队将公子连迎回秦国的首都雍。小主夫人见众叛亲离,旧势力已不堪一击,遂绝望而自杀,公子连就这样取得了君位。他就是开始在秦国实行分封建改革的秦献公。真是得人心者兴,失人心者崩。

守旧势力长期把持权柄,抱残守缺,极大地阻碍了封建制的发展,使秦国与致力于改革的其他诸侯国相比明显落伍了,这是秦国连续六代被动挨打的根本原因。

在秦国衰落的同时,三晋分家后的魏国重用人才,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李克创建了许多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的制度,实行“尽地力之教”,使魏国迅速富强;李克还著有《法经》,内分《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六篇,是第一部封建法典,促进了魏国的法治建设。

吴起从鲁国到魏国后,受到魏文侯的重用,使这位军事天才得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吴起在魏国从扩大兵源和提高战士军事素养抓起,推行征兵制,并通过强化高强度高难度的军事训练,打造出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队——武卒。这些武卒能够“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戟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成为当时最强的武装力量。吴起还根据不同敌国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战略战术。对于秦国,他认为,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针对这一特点,吴起提出,击此之道,必先示之以利而引去之,士贪于得而离其将,乘乖猎散,设伏投机,其将可取。

那时魏国同秦国相比有较大的军事优势。从公元前413年(秦简公二年)起,秦国就受到魏国攻击。这一年,魏大举进攻秦国,一直打到郑(陕西华县)。次年,魏国军队又占领秦的繁庞(陕西韩城东南)。公元前409年,(秦简公六年)到前408年(秦简公七年),魏将吴起率兵攻取秦国的临晋(陕西澄城南)、洛阴(陕西大荔西)、郃阳(陕西郃阳东南)等城。魏国取得河西数城后,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原来,秦和魏本以黄河为界,在河西,魏国只有黄河边.的少梁(陕西韩城西少梁村)一城。但魏国取得上述一系列胜利后,河西之地全部归魏占有。魏设河西郡并筑城,派吴起守河西,成为插入秦国领土内的一把利剑。据记载,吴起“守河西,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均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在这种情况下,秦只能退守洛水,沿河修筑防御工事,建重泉城(今陕西蒲城)固守,与魏军对峙。

秦国对于魏国占据河西,始终视为心腹之患,但由于魏国军事力量强大,秦亦无可奈何。吴起曾使用各种办法激励魏国民众为国杀敌立功。他告诉魏武侯:要达到“发号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必须“举有功而尽飨之,无功而励之”。魏武侯按照吴起的办法,就在庙廷上举行隆重的宴会,有大功的士大夫坐在前席,享用头等的美味和餐具;次一等的居中间,食具和馔肴稍次;无功者坐后行,待遇又次。同时又使这些士大夫的父母、妻子立于门外,以其功劳大小给予赏赐。这样一来,使人人以杀敌立功为荣。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十一年),秦国出兵进攻魏国的阴晋,魏国战士主动进行抵抗:“不待吏令,介胄而奋击之者以万数”。于是,吴起专门挑选原来未曾立国战功的战士五万人前去迎击秦军。这些战士受到刺激和鼓舞,争先恐后,奋勇杀敌。结果仅以五万之众“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秦国的进攻以失败而告终。可惜,魏军攻取了河西之地,使原来强大的秦国一度岌岌可危,然而却没能乘胜追击,夺取秦国的粮食基地渭河平原,为秦国的再度崛起留下了转圜余地。魏国实力强大,如果能趁秦国还相对较弱之时,削秦灭韩,使其国土东西连成一体,霸业可期。

秦孝公即位时,秦国与东方诸侯大国相比,仍处于劣势。一河(黄河)一关(函谷关),是秦国险要的天然屏障,但河西之地仍在魏国控制之下,秦国东扩受到严重阻碍;秦国虽然经过献公的一系列改革,但封建制度很不完善,国力还不强,各诸侯大国仍把秦视为戎狄,甚至不与之会盟。这给21岁的孝公很大刺激,他认为秦国处在这样的地位,“丑莫大焉”,决心变法图强,“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

孝公重用商鞅变法,变法后的秦国,移风易俗,家给人足,兵革大强,国势日增,诸侯畏惧,从此秦国驶入了统一中国的快车道。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