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轰然坠地 歐洲:皇冠墜地一百年

火烧 2021-11-02 00:24:39 1037
歐洲:皇冠墜地一百年 全文共5046字 閱讀需11分鐘目前,全球共有大約有200個被國際社會承認的主權國家,其中絕大多數國家都採用共和政體,只有不到30個國家採用君主政體,在這些君主制國家裡,對君主的

歐洲:皇冠墜地一百年  

轰然坠地 歐洲:皇冠墜地一百年
全文共5046字 | 閱讀需11分鐘
目前,全球共有大約有200個被國際社會承認的主權國家,其中絕大多數國家都採用共和政體,只有不到30個國家採用君主政體,在這些君主制國家裡,對君主的稱呼不一,有稱國(女)王的,如英國、荷蘭、丹麥等;有稱蘇丹的,如阿曼、汶萊;有稱埃米爾的,如科威特;有稱親王的,如摩納哥;有稱大公的,如列支敦斯登。君主制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和歐洲,亞洲有日本天皇,這也是目前全球僅有的以「皇」為名的國家元首(羅馬教皇又稱教宗,非漢語「皇帝」之義),歐洲現在已經沒有「皇帝(emperor)」了。可能有人會問這是為什麼呢?以前有不少啊,像俄國沙皇、拿破崙、德皇威廉二世、奧匈帝國皇帝等。一戰之後,隨著戰爭與革命,歐洲皇冠紛紛落地,俄國、德國、奧匈帝國等君主制國家都變為共和政體,自然就沒有皇帝了。
有人說,英國不存在這個問題啊,英國自從1688年光榮革命、1689年通過限制王權的《權利法案》之後,君主政體一直很穩定。19世紀,「大英帝國」如日中天,勢力範圍遍及五大洲,號稱「日不落帝國」,英國勢力這麼強盛,君主還是稱王,即使是在英國勢力最強盛的維多利亞女王時期,仍然維持「王」的稱號,沒有稱帝。有人可能據此反駁,「你說的不對,維多利亞女王也稱帝了,時間在1877年」。維多利亞女王稱帝確有此事,不過此帝非彼帝。維多利亞女王稱的帝是「印度女皇」,不是英國女皇。回歸之前的香港,有稱呼英國女王為女皇的習慣,這是因為粵語發音「皇」「王」不分,年長日久成了一種習慣,在正式場合和公文中,還是稱「女王」,不稱「女皇」。為什麼歐洲國王多、皇帝少?為何英國女王不在本國而在印度稱帝呢?今天來探討一下這些問題。
說起歐洲的歷史離不開古代羅馬。從公元前753年至公元前509年,是古羅馬的「王政」時期,最高統治者稱「王」(拉丁語Rēx)。從公元前509年開始,羅馬歷經了將近500年的共和制時期,這一時期,既沒有皇帝,也沒有國王,權力掌握在經選舉產生的執政官手裡。共和制後期,出現了權力日益向個人集中的趨勢。公元前48年,尤利烏斯·愷撒在擊敗對手龐培後,被元老院任命為終身執政官,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共和制已經名存實亡。愷撒被政敵刺殺後,屋大維逐漸崛起。公元前27年,羅馬元老院授予屋大維「奧古斯都」的尊號,「奧古斯都」在拉丁文中是「神聖的」「至尊的」意思,此後成為西方帝王的一種頭銜。此外,屋大維還被授予「元老院首席公民」即「元首」的稱號,獨攬了羅馬的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大權。
屋大維雖然沒有稱帝,但實際上是羅馬帝國的第一個皇帝。屋大維之後的三百多年,羅馬帝國最高統治者都沒有使用「皇帝」名號,而是自稱「愷撒·奧古斯都」,這一稱謂被此後的歷任羅馬帝國皇帝一直沿用。到公元284年,戴克里先上台後,將羅馬元老院殘存的一點權力也剝奪殆盡,成為羅馬帝國第一位名實相副的皇帝(拉丁語Imperator)。Imperator源於Impeto(指揮),原來是授予將軍的軍事頭銜,後來詞意發生演變,成為羅馬帝國君主的專稱,漢譯為皇帝。
395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臨死前,把國土分給兩個兒子繼承,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羅馬帝國都城在君士坦丁堡(今天的伊斯坦布爾),是在希臘古城拜占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又稱拜占庭帝國。拜占庭帝國延續了一千多年,於1453年亡於奧斯曼土耳其。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的法統在其滅亡後還有傳承,這裡暫且不表,以後再說,先說西羅馬帝國。
西羅馬帝國持續的時間不長,從395年羅馬帝國正式分裂,到476年羅馬僱傭兵領袖日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最後一個皇帝羅慕路斯,前後只有80餘年。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皇帝」這一稱謂在西歐也隨之消亡了。此後,昔日被羅馬人視為「蠻族」的日耳曼人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建立了一些王國,其中勢力最強大的是法蘭克人建立的法蘭克王國,在國王查理曼統治時期大規模擴張,達到鼎盛。公元800年聖誕日,羅馬教皇利奧三世在羅馬聖彼得教堂為查理曼加冕稱帝,宣布他為「偉大的羅馬人皇帝」。查理曼成為西羅馬帝國滅亡後西歐第一個擁有「皇帝」頭銜的君主,被譽為「歐洲之父」(現在撲克牌中紅桃K的原型就是查理曼)。查理曼加冕,也開創了皇帝由羅馬教皇加冕的先例和「合法性」,沒有經過教皇加冕的皇帝,合法性和權威不足。
843年,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即西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分別是現代法蘭西、義大利、德意志的雛形。911年,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孩童路易」死後無嗣,法蘭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選為國王,他與之前的法蘭克王族沒有血緣關係,康拉德的繼位標誌著東法蘭克王國向德意志王國的轉變。康拉德去世後,王位輾轉落入薩克森公爵亨利身上。亨利死後,其子奧托一世繼位,他在位期間東征西討,積極對外擴張勢力,成為歐洲大陸實力最強的君主。在奧托看來,德意志國王的稱號已經無法與他開創的功業相匹配了,他需要更加「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稱號。962年,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稱為「羅馬皇帝」,德意志王國相應改稱「德意志民族羅馬帝國」,這便是早期德意志帝國,又稱德意志第一帝國。後來希特勒建立的納粹政權自稱「第三帝國」,就是從這裡算起。
到公元12世紀,這個「羅馬帝國」勢力達到巔峰,疆域遍及現代的德國、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瑞士等國大部和義大利、法國等國一部分。1157年,皇帝腓特烈一世在國號前加上「神聖」二字,成為「神聖羅馬帝國」。13世紀下半葉之後,領土逐漸開始縮小,主要限於今天的德語地區。15世紀初起,帝國境內各地開始割據紛爭,皇位長期把持在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手中。1618至1648年的歐洲「三十年戰爭」後,帝國被分割成300多個小國,各自為政。此後這個「神聖羅馬帝國」雖然疆域不斷縮小,國勢不斷削弱,但畢竟是根正苗紅的正牌子,在風雨飄搖中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1806年才宣告滅亡。誰是它的掘墓人呢?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波拿巴。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在經歷了風雲變幻的政治和軍事爭鬥後,「科西嘉人」拿破崙·波拿巴崛起,憑藉非凡的軍事才能,逐漸擊敗其他對手,走上權力巔峰。1799年,拿破崙任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1802年8月改為終身執政。1804年,法蘭西共和國改為法蘭西帝國。這年12月2日,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舉行加冕儀式。教皇庇護七世為此專程從羅馬跑來,準備為拿破崙加冕。但是在加冕典禮上,拿破崙做出了出人意料的舉動,自己而不是由教皇將皇冠戴在頭上,自己加冕完成後,拿破崙又為皇后約瑟芬加冕。
1814年,拿破崙被反法同盟擊敗後退位,這位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稱號自然也就沒有了。1852年,拿破崙的侄子路易·波拿巴(拿破崙三世)稱帝,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1870年普法戰爭失敗後退位。自拿破崙叔侄之後,法蘭西再無稱皇帝者。
在拿破崙稱帝之前,西歐基督教世界只有「神聖羅馬帝國」一位皇帝。拿破崙稱帝後,歐洲(不包括俄羅斯)同時有兩位皇帝並立。法國人很早就對這個早已落魄的、以說德語為主的「神聖羅馬帝國」看不慣,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伏爾泰曾有如下評價:「神聖羅馬帝國既非神聖,也非羅馬,更非帝國。」勢頭如日中天的拿破崙更瞧不上這個徒有虛名、以正統自居的「帝國」。面對拿破崙的巨大壓力,1806年8月6日,神聖羅馬帝國末代皇帝弗郎茨二世宣布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改稱「奧地利皇帝」。1867年,奧地利與匈牙利合併,組成了一個二元邦聯國家——奧匈帝國,奧地利皇帝改稱奧匈帝國皇帝。
「神聖羅馬帝國」在1806年解散後,原來帝國各邦國中,普魯士日漸崛起,時任普魯士首相的俾斯麥成為德意志統一的靈魂人物。在俾斯麥的強力推動下,經過普丹、普奧和普法戰爭三場戰爭的勝利,普魯士將奧地利排除在外、擊敗法國,統一了德意志。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國。

從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在拜占庭建都,到1453年亡於奧斯曼土耳其,東羅馬帝國共歷經14個王朝,延續一千多年。東羅馬帝國君主除了繼承羅馬帝國傳統的「愷撒·奧古斯都」稱號外,由於國內普遍講希臘語,也採用了希臘語中對君主的稱呼「巴塞勒斯」(Basileus),與拉丁語的Imperator(皇帝)等義。一千年來,東羅馬帝國先後與西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東西並立,分庭抗禮。
1469年,在東羅馬帝國滅亡16年之後,在君士坦丁堡陷落前夕逃到羅馬的拜占庭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亞公主,遠赴俄羅斯下嫁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伊凡三世迎娶索菲亞後,莫斯科公國便以拜占庭帝國的繼承人自居,將索菲亞帶來的拜占庭帝國的象徵——雙頭鷹奉為莫斯科公國國徽,聲稱要將莫斯科建成繼羅馬、君士坦丁堡之後的「第三羅馬」。
1547年,莫斯科大公國大公伊凡雷帝宣布將自己的頭銜由大公升格為「沙皇」,沙皇一詞來自於古拉丁語caesar,即「愷撒」之意,原先是斯拉夫人對東羅馬帝國皇帝的稱呼。1721年,彼得一世廢除「沙皇」名號,採用「全俄羅斯皇帝」這個頭銜,但民間仍習慣稱「沙皇」。除俄羅斯外,保加利亞的君主也自稱沙皇。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戰爭與革命,沙皇俄國、德意志第二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四大帝國或革命或解體,皇冠落地,歐洲共和勃興。俄國羅曼諾夫王朝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被殺,奧匈帝國末代皇帝卡爾一世在退位後於1921年死於流放地馬德拉群島,德皇威廉二世在退位後流亡荷蘭,於1941年去世。歐洲大陸上,「皇帝」頭銜成為塵封的記憶,鑲嵌著鑽石和珠寶的皇冠都被送進了博物館裡。
最後來說說英國的「印度女皇」是怎麼回事。1857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長女維多利亞長公主許配給當時的普魯士腓特烈親王弗里德里希(即後來的德皇弗里德里希三世)。1871年,這位腓特烈親王被他的父親、德皇威廉一世立為德國皇儲。如果日後弗里德里希繼任德皇,維多利亞長公主也將成為德國皇后。當時的英國首相迪斯雷利認為,英國只是王國,君主是女王,而德國自稱帝國,君主是皇帝。如果維多利亞長公主日後成為德國皇后,那身為母親的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地位還要在其女兒之下,這樣太吃虧了,於是他建議維多利亞女王也要稱女皇,這樣既能與「大英帝國」的實力相稱,也能與德意志帝國分庭抗禮。
英國女王要改稱皇帝,面臨的最大困難是沒有淵源。奧地利帝國(後來的奧匈帝國)和德意志帝國都源自神聖羅馬帝國,法統沒有問題。但英國不行,與神聖羅馬帝國和更早的法蘭克王國、羅馬帝國都沒有直接淵源。像拿破崙那樣請羅馬教皇來更不可能,早在300多年前的1570年,因為英國國教無意歸順羅馬教廷,當時教皇庇護五世就將時任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逐出教會。法統和宗教都不行,皇帝稱號只能另闢蹊徑,從歐洲之外去尋找了。正好,當時還真有「閑置」的皇帝桂冠,遠在萬里之遙「女王王冠上的明珠」——印度。此時印度名義上的統治王朝莫卧爾帝國已經壽終正寢,留下來一頂皇帝的冠冕,正好獻給遠在倫敦的女王。1876年5月英國頒布了《女皇稱號法案》,加冕維多利亞女王為印度女皇,為避免國內外的爭議,女皇頭銜僅限於「印度女皇」,而並非「大不列顛、愛爾蘭和印度女皇」。1877年元旦,在印度首都德里舉行了隆重的加冕禮,正式宣告了這一新頭銜。

後來歷任英國國王均繼承了印度皇帝的頭銜。1948年,印度獨立後,英王喬治六世(現在英國女王之父)正式放棄了「印度皇帝」的稱號。此後,在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再無稱「皇帝」者,估計以後也不會有了。
參考資料:
蒂莫西·布萊寧等著,《企鵝歐洲史》,中信出版社,2018年11月;
樊寧編著,《中外歷史大事年表》,黃山出版社,2012年8月。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