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有名无实和名存实亡 有名无实
有名无实 【成语名字】有名无实 gt 【汉语拼音】yǒu mí g wú hí gt 【成语解释】 gt 指虚有其名而无实际内容。语本《国语.晋语八》。 gt 【成语典故】 gt 《国语.晋语八》 g
有名无实

【成语名字】有名无实>【汉语拼音】yǒu míng wú shí>【成语解释】> 指虚有其名而无实际内容。语本《国语.晋语八》。>【成语典故】> 《国语.晋语八》>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成语注解】> 1、典故或见于《管子.明法解》。> 2、叔向:羊舌肸(ˋ),字叔向,春秋时晋国人,生卒年不详。食邑在杨,或称杨肸。羊舌职之次子。学问渊博,善于辞令。晋平公二十二年,曾致书郑子产,反对铸刑书。> 3、韩宣子:春秋晋国人,生卒年不详。韩献子之子,晋国六卿之一。> 4、从二三子:跟随诸卿赠送财物。二三子,指晋诸卿。> 〔参考数据〕> 《管子.明法解》> 明主在上位,则竟内之众尽力以奉其主,百官分职致治,以安国家。乱主则不然,虽有勇力之士,大臣私之,而非以奉其主也;虽有圣智之士,大臣私之,非以治其国也。故属数虽众,不得进也;百官虽具,不得制也。如此者,有人主之名而无其实,故〈明法〉曰:“属数虽众,非以尊君也;百官虽具,非以任国也。”此之谓国无人。>【成语出处】> 1、《喻世明言.卷一○.滕大尹鬼断家私》:“讨这花枝般的女儿,自家也得精神对付他,终不然担误他在那里,有名无实?”> 2、《醒世恒言.卷九.陈多寿生死夫妻》:“感承娘子美意不允,拜堂成亲。虽有三年之外,却是有名无实。并不敢污损了娘子玉体。”> 3、《二刻拍案惊奇.卷九》:“我如今只得再央龙香姐拿件信物送他,写封实心实意的话,求他定下个佳期,省得此往彼来,有名无实,白白地想杀了我!”> 4、《儒林外史.第一四回》:“这分明是有名无实的,却塞得住这小厮的嘴。”> 5、《红楼梦.第八一回》:“目今只求叫他读书讲书作文章。倘或不听教训,还求太爷认真的管教管教他,纔不至有名无实的白耽误了他的一世。”> 6、《孽海花.第一三回》:“况且名士虚声,有名无实的多哩!”>【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指虚有其名而无实际内容。> 使用类别 用在“名实不符”的表述上。>【有名无实造句】 > 1、这对夫妻分居已久,婚姻早就有名无实了。> 2、他对公司事务毫无决定权,是个有名无实的总经理。> 3、只要是有上进心的人,都不愿意干这份有名无实的工作。> 4、如果你对公司的事务一直不闻不问,你这个职位就会变得有名无实。> 辨识>【近义词】:名不副实,名存实亡,徒有虚名>【反义词】:名不虚传,名副其实,名实相副,表里一致> 辨似:> 形音辨误 > 同 “有名无实”及“名不副实”都有名目与实际不相符的意思。> 异 “有名无实”侧重空有名目;“名不副实”侧重名过于实。> 有名无实 名不副实 辨似造句> 这对夫妻分居已久,婚姻早就有名无实了。> 这些夸大的广告名不副实,根本是在欺骗消费者。>【参考词语】:有名亡实>【汉语拼音】: yǒu míng wú shí>【成语解释】:亡,通“无”。“有名亡实”即“有名无实”。见“有名无实”条。> 1、《汉书.卷八九.循吏传.黄霸》:“并行伪貌,有名亡实。”>【有名无实的】> “名”指名声、名义,“实”指实际的情形,名和实如果一致,那就是“名副其实”,但是如果空有虚名,却没有实际的权力或能力,那就是“有名无实”了。在所引【成语典故】《国语.晋语八》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天,晋国的大夫叔向去拜访韩宣子。韩宣子是晋国的六卿之一,地位非常显赫,但是他却忧虑自己贫困。听了韩宣子的话之后,叔向却向他道贺。韩宣子觉得很讶异,便问道︰“我有公卿之名,却没有公卿之财,想跟各位公卿赠送财物都没有办法,你为何要恭贺我呢?”表示韩宣子虽然身为公卿,但是却无公卿的财富。在《管子.明法解》也有类似的用法,说明一个英明的君主,能善用人才,百官各司其职,让国家长治久安。但是一个昏庸的君主,虽然有很多的臣子,但都不能各司其职,因此国家无法得到治理。像这样的君主,可说是“有人主之名而无其实”,亦是“有名无实”的意思。后来“有名无实”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虚有其名而无实际内容。>
很赞哦! (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