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主要讲了什么 《水浒传》的意义是什么
《水浒传》的意义是什么
施耐庵本人对《水浒传》的定位,就是一部“民族励志书”,呼唤的是“全民的强悍”,呼唤的是“集结全民的力量”,来反抗这个异族统治的强权政府。
因此,他的“立场”就是站在“造反派”这一边的。
因此,晁盖等人图谋抢劫,他称为“聚义”;朱仝徇私枉法,放走抢劫犯晁盖,他称为“义释”;歹徒们上了梁山,进行抢劫,他却说是“替天行道”!
,《水浒传》以“结义”、“聚义”为全书的结构线索,又特别标举一个“义”字为全书的精神核心。
宋元以来的小说、戏曲最喜杜撰所谓“结义”的故事,津津乐道而不疲。
不仅《三国》、《水浒》,其他故事亦多如此。
所谓结为“异姓兄弟”,形式上是对中国长期以来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关系的“模拟”,但这种“亚关系”的被强调,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对传统思想“解构”的一面,这正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体系变化在人们观念心理上的一种表现。
因为中国古代从宗法社会关系体系派生出来的传统道德思想——特别是董仲舒、朱熹等人对儒学进行一次次改造以后的道德思想一直是以“忠孝”为首的。
“孝”是基础,“忠”是“孝”的放大,而皇权至上又将“忠”推到绝对的高度。
现在这种非血缘的“亚关系”被强调,“义”的地位被提高,尽管没有否定“忠孝”的意思,却无形中贬抑了“忠孝”。
从标举“义”这一点上看,《水浒传》与《三国志演义》等许多同时代的“通俗文学”作品基本是一致的。
这些通俗文学作品中的“义”与中国儒家经典中作为意识形态范畴的“义”既有一定的联系,也有很大的差别,说明了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了异于往古的变异。
不过,《水浒传》中所强调的“义”与《三国志演义》的“义”也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义”在《三国志演义》中是最高的道德概念,尽管其内涵相当复杂,若概而言之,则强调的主要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准则。

《水浒传》讲的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草莽间英雄好汉的传奇故事。
梁山好汉打的旗号是“替天行道”,这个“道”只能理解为“公道”,所以“替天行道”大概只能理解为为人间打抱不平。
朝廷、官府所不能解决的人间不平之事,由梁山好汉来伸理,诛残除暴,这就是“替天行道”的含义。
因此“替天行道”不过是“行侠仗义”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也就是说,《水浒传》首先强调的是“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