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的历史故事 清代皇帝历史故事
清代皇帝历史故事
1.清朝历史故事
清朝历史故事: 1、康熙时期,智除鳌拜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辅索尼病故。
七月初七,十四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在太和殿受贺,赦天下。但亲政仅十天后,鳌拜即擅杀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数天后与遏必隆一起进位一等公,实际政局并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大臣商议鳌拜大罪三十条,请求诛其族,康熙帝念鳌拜功劳,赦死罪而拘禁,但诛杀了鳌拜的很多弟侄亲随及党羽。仅存的另一辅政大臣遏必隆因为长期勾结鳌拜,被削去太师、一等公。
康熙帝由此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2、康熙时期,平定三藩与统一台湾 康熙帝于继位之初,三藩势力如吴三桂、耿精忠与尚之信等涵盖全国之半,他们先后请求撤藩以试探清廷。
当时部分大臣担忧三藩叛变而反对,最后孝庄太皇太后与康熙帝无惧三藩而同意撤除。这使得三藩与陕西王辅臣、广西孙延龄与台湾明郑的郑经联合发动三藩之乱。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攻入云南,继承吴三桂之位的吴世璠在昆明自杀,三藩之乱平定。同年,郑经之子郑克塽继位,明郑因内乱不断导致不少将领降清。
清朝派明郑降将施琅率领水师攻打台湾。施琅占领澎湖,逼近东宁(今台湾台南),郑克塽率领大臣降清,至此明郑亡。
3、雍正时期,内部革新 雍正帝获得隆科多的协助继位,赖年羹尧平定青海乱事以稳固政局,然而后来因故赐死年羹尧、幽禁隆科多。雍正帝在位时期,针对康熙时期的弊端采取补救措施,以延续康雍乾盛世。
他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废杀与他对立的王公并削弱亲王势力。 4、雍正时期,对外政策 对外方面,雍正初年青海亲王罗卜藏丹津意图复兴和硕特汗国而乱,年羹尧与岳钟琪等人平定。
为此雍正帝占领部分西康地区,又在西宁与拉萨分置办事大臣与驻藏大臣以管理青藏地区。听从鄂尔泰建议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具自治性质的土司,以地方官管理少数民族。
5、嘉道时期,民变不断 终嘉庆一朝,贪污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倒更加严重。这时期还爆发了白莲教、天理教等农民抗争,社会冲突激化,鸦片流入中国、八旗的生计问题、钱粮的亏空、河道漕运的难题,清朝国势日非。
清朝倾全部的军事、财政力量,全力平定叛乱。 扩展资料:1、乾隆时期,“平定西北”: 对外方面,乾隆十年(1745年)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去世,国内诸子争位。
乾隆帝乘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派降将阿睦尔撒纳为引导,以定北将军班第率军平定准噶尔,攻下伊犁。而后阿睦尔撒纳想要成为新一代准噶尔之主,由于没有获得乾隆帝支持而叛变。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帝再命兆惠西征,兆惠率轻军渡沙漠围攻叶尔羌(今新疆莎车),反被包围于黑水营。隔年清将富德率军解围,兆惠与富德最终攻灭大小和卓,并让帕米尔高原以西的中亚各国成为藩属国。
2、参考文献: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明明已归顺,吴三桂为何又在突然间背叛李自成、康熙简介,大清朝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生平、《清朝皇帝传略》之努尔哈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朝历史。
2.中国清代历史故事
《康熙平定三番》南明最后一个政权灭亡的那年,顺治帝已经病死,他的儿子玄烨(音yè)即位,这就是清圣祖,也叫康熙帝。
康熙帝即位的时候,年纪才八岁。按照顺治帝的遗诏,由四个满族大臣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叫做辅政大臣。
四个辅政大臣中,有个叫鳌拜(鳌音áo),仗着自己掌握兵权,又欺负康熙帝年幼,独断专横。别的大臣和他意见不合,就遭到排挤打击。
清王朝进关后,用强迫手段圈了农民大片土地,分给八旗贵族。鳌拜掌权以后,仗势扩大占地,还用差地强换别旗的好地,遭到地方官的反对。
鳌拜诬陷这些官员大逆不道,把反对他的三名地方官处死了。康熙帝满十四岁的时候,亲自执政。
这时候,另一个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和鳌拜发生争执。鳌拜怀恨在心,勾结同党诬告苏克萨哈犯了大罪,奏请康熙帝把苏克萨哈处死。
康熙帝不肯批准。鳌拜在朝堂上跟康熙帝争了起来,后来竟揎(音xuān)起袖子,拔出拳头,大吵大嚷。
康熙帝非常生气,但是一想鳌拜势力不小,只好暂时忍耐,由他把苏克萨哈杀了。打那以后,康熙帝决心除掉鳌拜。
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力。康熙帝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摔跤。
鳌拜进宫去,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一点不在意。有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单独进宫商量国事。
鳌拜像平常一样大模大样进宫去。刚跨进内宫的门槛,忽然一群少年拥了上来,围住了鳌拜,有的拧胳膊,有的拖大腿。
鳌拜虽然是武将出身,力气也大。可是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练过摔跤的,鳌拜敌不过他们,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
任凭他大声叫喊,也没有人搭救他。鳌拜被抓进大牢,康熙帝马上要大臣调查鳌拜的罪行。
大臣们认为,鳌拜专横跋扈,擅杀无辜,罪行累累,应该处死。康熙帝从宽发落,把鳌拜的官爵革了。
康熙帝用计除掉了鳌拜,朝廷上下都很高兴。一些原来比较骄横的大臣知道这个年轻皇帝的厉害,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
康熙帝亲自执政后,大力整顿朝政,奖励生产,惩办贪污,使新建立的清王朝渐渐强盛起来。当时,南明政权虽然已经灭亡。
但是南方有三个藩王却叫康熙帝十分担心。这三个藩王本来是投降清朝的明军将领,一个是引清兵进关的吴三桂,一个叫尚可喜,一个叫耿仲明。
因为他们帮助清朝消灭南明,镇压农民军,清王朝认为他们有功,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驻防云南、贵州:尚可喜为平南王,驻防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驻防福建,合起来叫做“三藩”。三藩之中,又数吴三桂最强。
吴三桂当上藩王之后,十分骄横,不但掌握地方兵权,还控制财政,自派官吏,不把清朝廷放在眼里。康熙帝知道要统一政令,三藩是很大的障碍,一定得找机会削弱他们的势力。
正好尚可喜年老,想回辽东老家,上了一道奏章,要求让他儿子尚之信继承王位,留在广东。康熙帝批准尚可喜告老,但是不让他儿子接替平南王爵位。
这一来,触动了吴三桂、耿精忠(耿仲明的孙子),他们想试探一下康熙帝的态度,假惺惺地主动提出撤除藩王爵位、回到北方的请求。这些奏章送到朝廷,康熙帝召集朝巨商议。
许多大巨认为吴三桂他们要求撤藩是假的,如果批准他们的请求,吴三桂一定会造反。康熙帝果断地说:“吴三桂早有野心。
撤藩,他要反;不撤,他迟早也要反。不如来个先发制人。”
接着,就下诏答复吴三桂,同意他撤藩。诏令一下,吴三桂果然暴跳如雷。
他自以为是清朝开国老臣,现在年纪轻轻的皇帝居然撤他的权,就非反不可了。公元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
为了笼络民心,他脱下清朝王爵的穿戴,换上明朝将军的盔甲,在永历帝的墓前假惺惺地痛哭一番,说是要替明王朝报仇雪恨。但是,人们都记得很清楚,把清兵请进中原来的是吴三桂;最后杀死永历帝的,还是吴三桂。
现在他居然打起恢复明朝的旗号来,还能欺骗谁呢?吴三桂在西南一带势力大,一开始,叛军打得很顺利,一直打到湖南。他又派人跟广东的尚之信和福建的耿精忠联系,约他们一起叛变。
这两个藩王有吴三桂撑腰,也反了。历史上把这件事称做“三藩之乱”。
三藩一乱,整个南方都被叛军占领。康熙帝并没有被他们吓倒,一面调兵遣将,集中兵力讨伐吴二桂;一面停止撤销尚之信、耿精忠的藩王称号,把他们稳住。
尚之信、耿精忠一看形势对吴三桂不利,又投降了。吴三桂开始打了一些胜仗,后来清兵越来越多,越打越强,吴三桂的力量渐渐削弱,处境十分孤立。
经过八年战争,他自己知道支撑不下去,连悔带恨,生了一场大病断了气。公元1681年,清军分三路攻进云南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
清军最后平定了叛乱势力,统一了南方。但是,正在朝廷庆祝平定叛乱胜利的时候,在我国东北边境又传来沙皇俄国侵犯边境的消息,这就使康熙帝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到北方边境上面去收起。
3.清朝历史中宫廷的传说故事
老辈传 道光在民间有个“夏雨荷” 夏园遗址 新宾县永陵镇以西近四公里处曾经是个夏园行宫,就是皇帝祭祖时居住的地方。
规模之大不用说,“八十一间”房气势恢宏。但夏园之所以传奇,和道光皇帝有关,而且流传广泛的也是和“风流”之事扯上关系。
听说,道光在夏园里留下了像极了琼瑶小说《还珠格格》里描述的乾隆和民间女子夏雨荷的囧故事。这到底是咋回事?听专家慢慢道来。
皇帝祭祖,修座行宫 我们每每说,清朝皇帝东巡祭祖,可是,他们祭祖都住在哪里呢?据记载,大清皇帝为了东巡,先后在盛京、广宁以及兴京夏园修建三座行宫。 夏园行宫遗址位于今新宾县永陵镇以西近四公里处。
这里地势开阔,四面环山、两面临水,夏园这个文雅之名缘于它的自然风貌。 清史学家李凤民经过多方考证,认为夏园行宫是在乾隆四十七年始建,嘉庆四年拆除、嘉庆二十一年重建。
夏园行宫的建筑布局尚未能够找到历史详图,李凤民仅据《永陵地盘图》以及其他零星史料拼接出如下概况:行宫方位坐北面南,“长里许、宽半里”,分中、东、西三路。中路为主体,前后四进院落,其中包括“御花园”;东路有“前阿哥所”、“后阿哥所”等三座主要建筑,是专为随驾皇子而设。
如,嘉庆二十三年仁宗皇帝东巡,皇二子(后来的道光皇帝)、皇四子随行即驻临于此;西路也有三处主要建筑。三路建筑之间有隔墙,行宫四周有绕墙,围墙四角有堆房,正红门外有东、西“朝房”。
房间总数“八十一间”,以附会“九九归一”象数易理。另在行宫以东半里有“关帝庙”一座,是行宫的“镇庙”。
夏园行宫共有文玩摆设、木器家具和铺垫113件,名臣董浩、王杰、刘墉等人书法、绘画73件。这些陈设(木器家具除外)平时恭贮于盛京内务府大库,皇帝驾临行宫之前运送至此暂供使用。
少女一夜成“皇妃” 这夏园之所以那么传奇,还要归功于道光皇帝,他在夏园里留下了不亚于琼瑶小说《还珠格格》的囧故事,这故事至今还在本溪一带、新宾一带流传,虽然版本有出入,但大致是一个意思。小说中夏雨荷曾给乾隆留了个话:“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我们传说的女主人公也是一个光景:“还记得夏园里的小凤吗? ” 在不是很久的以前,道光皇帝按照传统来到辽宁东巡祭祖,车队浩浩荡荡就往夏园行宫驶去。
一天午后道光皇帝在车上迷迷糊糊睡了过去,恍惚间,自己来到一处非常美丽的地方,定睛一看,原来身在永陵周围。自己也化身为一条金龙,与那彩凤遨游天际。
依依不舍间,那彩凤流连一瞥,转而飞入一户农家,满天彩云倏忽不见。 道光呼喊了一声,由梦中惊醒。
太监深知皇帝的脾气,连忙编排了一番说辞讨好道光:“老奴闻得此地人杰地灵,彩凤投入百姓家,此家必生出一个钟灵毓秀的人物来。 ”道光听了好奇心顿起,下定决心要往永陵前那村子走一遭。
次日,道光御驾车队行至永陵前一小村庄。在一户农家矮墙里,突然闪现出一位少女的身影。
道光忙喝住准备前去阻止的官兵,笑嘻嘻看了起来。那少女天然有点儿呆,一下子没有扑住飞起来的芦花鸡,跌了一跤。
随后,道光前往夏园行宫。是夜,夏园行宫的龙床上,出现了一个卷起来的锦被,道光把锦被拆开,看到了浑身哆嗦泪流满面的少女。
可怜的农家少女被迫成了“一夜皇妃”。 黎明时分,随行太监来请皇帝准备御驾前往永陵祭祀。
临行前,道光问少女叫什么名字,少女可怜兮兮回答道:“小凤。 ”道光一听应了梦境,着实想把小凤带在身边,但想到宫中众妃嫔的模样,叹了口气。
他令手下太监拿给小凤三根带子,一根黄色的,一根红色的,一根皮的,叫小凤任选其一。黄红二色的带子都是尊贵的象征,而皮带子则啥也不是。
天真的小凤只知道皮带子结实好用,便选择了皮带子。道光皇帝哈哈一笑,放下了心,下旨道:“此女子天生没有做皇妃的福分,就在这行宫常住吧。
” 小凤从此被安排住在了夏园。虽说吃穿用都不愁,但却时刻被监视着,相当于被软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凤等来了父母的死讯,却始终没等来那个负心的人。
终于有一天,孤独的小凤逃离了夏园行宫,趁夜摸到了附近的一处山上,看着满天星光灿烂,小凤终于解下束带,吊死在了一棵枯树上。芳魂一缕随风转,生生死死待君来。
小凤没有汉武帝钩弋夫人那么幸运,但是和明代正德皇帝看中的李凤姐一样,都是苦命女子。这个世界留给小凤唯一的纪念便是如今那座被命名为“凤凰岭”的山——她的殒命之所。
也生了个“紫薇格格” 在查阅有关这位可怜的“一夜皇妃”(有的版本叫做“一夜皇后”)的资料时,我们发现了一个颇似《还珠格格》的民间口头文学故事——平民三皇姑。这本书讲述了一夜皇妃和道光所生皇女坎坷的生平。
此书作者为张立忠,据称,三皇姑的故事一直在老一辈人口中流传,地域范围为新宾县大四平镇大四平村。 话说道光离开夏园行宫后,小凤在被软禁期间生下了一个女儿。
此事被秘密报给了当时已经回到北京的道光皇帝。道光帝碍于自己的丑事,加上不愿意被皇后妃嫔大臣们知道,就把这事儿瞒了下来,并密旨夏园仆从们照顾好这母女俩。
后来,小凤去世,这位在道光众女中。
4.500字清朝历史故事
一、逃跑的咸丰皇帝 外国侵略军还没到北京,咸丰皇帝就吓得逃到了热河,美其名曰"巡狩"。
咸丰到承德做什么了?咸丰在逃跑之前,早已经安排了后宫美女让她们先逃,先把她们运到承德,所以一到承德就继续歌酒相狎,花天酒地。 逃往热河,咸丰帝竟然命令带着生平署唱戏的戏班,把戏台挪到承德,上午"花唱",下午"清唱",天冷在屋子里演,夏天在"如意洲"演出,兴之所至,咸丰皇帝还要装扮亲自登台表演。
第三贪美酒。咸丰皇帝好喝酒,逢酒便喝,一喝就醉,一醉就耍酒疯。
他身边的太监、宫女都曾经因他醉酒而受过打骂惩罚。 最不可容忍的是,咸丰贪食毒。
清代历来禁烟,多少忠臣义士为禁烟事业丢了性命,可这逃跑的皇帝竟然不顾家国,躲在承德悠哉悠哉地抽着毒烟! 咸丰三十岁大寿的时候,王公大臣在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典礼,百官朝贺,演大戏四天。咸丰不是利用这个时间好好召集大臣商量国事,相反,条约签订了,奕诉等上奏折请他回来,他竟还赖在避暑山庄不肯回京。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五,咸丰皇帝病重,死之前他召集八大臣到他病榻前,宣布立载淳为皇太子,即同治帝。七月十七咸丰一命归天。
二、康熙废太子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帝出巡塞外。此次出巡,他带上了自己最喜爱的小儿子胤祄。
没想到,由于一路风餐露宿,胤祄八月中旬竟得了重病。康熙帝焦虑万分,将小儿抱在怀中,不分昼夜,亲自照料,并急令御医赶来为胤祄疗治。
胤祄的病一度曾有所好转,康熙帝欣喜若狂,说自己因此而获得新生。不料,九月初二早晨,胤祄病情急剧恶化,初四就夭亡了。
胤祄病死后,康熙帝痛不欲生。然而身为兄长的皇太子允礽,在弟弟病了的时候不闻不问,等胤祄病死后仍是漠不关心,其极端自私的本性完全暴露,康熙帝因此受到很大刺激。
由于皇储关系十分紧张,在忐忑不安心情的驱使下,皇太子本人偷偷在夜间到皇父帐前窥视动静,平日也派亲信侦察康熙帝起居,探听有关消息。 康熙得到别的王子的密报,说父王您知道晚上有人从帐篷外面偷偷往里窥探吗?康熙听了雷霆震怒,通知所有近臣将官集合在一起,把太子用铁链捆起来,又把其他那些王子、阿哥们全捆起来,气愤至极的康熙也顾不得许多。
当着朝臣的面痛数太子的罪恶,说:"你太不像话了!太过分了!你的一些吃穿用度都远远在我之上,竟然还不知足去私拿国库的钱!让你去南巡,你就强迫当地的官员督抚给你进奉金银珠宝; 你还不辨忠奸任用小人,盘剥百姓,私吞外邦进贡的物品!不仅如此,在幼弟十八阿哥病危、父王焦虑万分的情况下,你竟然无动于衷,毫无忠孝义悌,更有甚者,竟然夜夜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窥视,看我死了没有; 派人监视我的一举一动,使我整天提心吊胆,觉得自己说不定哪一天就会被人给毒死、刺死了!" 说到这里,英武一世的康熙大帝突然失态,痛苦地扑倒地上大哭。他愤恨地说,"像你这样的人又有何德何能继承祖宗的家业!"于是宣布把太子胤礽废掉。
三、慈禧看戏众人遭殃 慈禧太后酷爱看戏。在看戏时,慈禧往往要"请"一些官员陪看,叫做"赏戏"。
这些官员为了讨好慈禧,常常是跪着听戏,其苦可知。每逢慈禧"赏戏",就成了太监勒索官员的良机——太监们给大臣送垫送茶,官员们则回报以白花花的银子。
光绪六年慈禧45岁寿辰时,在故宫畅音阁看戏,下令让进京贺寿的官员陪看。宁夏固原提督雷正绾毒瘾特别大,怕在看戏时烟瘾发作,抽不到烟。
在得知太监有提供烟泡儿的"特别服务"后,他才转忧为喜。结果他看了三天戏,花掉白银万余两。
其实,最怕慈禧看戏的是那些艺人。光绪年间,有一次,艺人王荣山给慈禧演《取帅印》。
这出戏说的是瓦岗寨徐茂功偷印的故事。按照剧情要求,徐茂功先手持帅印唱上一段,下场时连帅印带印匣一块儿取走。
王荣山唱着唱着,忽听"老佛爷"大吼一声:"王荣山,你把印匣放在哪儿了?"王荣山一怔,心想:"我还没唱完下场哪,怎么拿印匣呢?" 可是已经晚了,老佛爷下令:"杖责王荣山二十。"原来,这是慈禧故意找碴儿。
前不久,王荣山得罪了一个向他敲诈勒索的太监。 这名太监就向慈禧打小报告:王荣山开了一个羊肉铺,每天宰羊卖羊肉。
这触犯了慈禧的大忌。慈禧生肖属羊,一生最忌讳"羊"这个字,连御膳房做菜用的羊肉也得改称"福肉"。
王荣山挨打,还不知自己错在什么地方呢。 四、同治皇帝的爱情悲剧 载淳的18岁生日即将来到,两个老妈——圣母皇太后慈禧(生母)和母后皇太后慈安开始为他的婚姻大事忙碌起来。
精挑细选后,慈禧看中了凤秀家的闺女,慈安则喜欢崇绮的女儿。 慈禧看中的凤女"艳绝侪辈",但是"举止殊轻佻";崇女长得差点儿,但"雍容端雅",一看就是有德多福之人。
到底选谁做皇后?二位太后征询载淳的意见,少年天子扭捏半天,说出三个字:阿鲁特。阿鲁特即崇绮家的姓氏。
皇帝开口说话,这门亲事就定下来了。大婚之后,小两口甜甜蜜蜜,如胶似漆一般,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再说慈禧,本就因儿子择妻不合自己的意图而生闷气,如今发现儿子整日只新妇缠绵厮守,再不像以。
5.清朝皇帝的生平事历(两个)
康熙(1654年-1722年),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二代皇帝。在位时间是(1661-1722)。顺治十一年(1654年)生于景仁宫,为表世祖顺治帝第三子。顺治十八年(1661年)即位,时年八岁,由索尼、苏克萨哈、遇必隆、鳌拜四大臣共辅政,年号康熙。
康熙六年(1667年)亲政。八年,年仅十六岁的康熙暗结内大臣索额图等人智捕鳌拜,夺回大权。亲政后,宣历水停圈地,准许壮丁“出旗为民”,又奖励垦荒,益蜀免粮,任用靳辅,陈潢治理黄河,规定“额外添丁,永不加赋”;设立南书房掌标票拟圣旨,加强皇权;又平定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之了尚之信,靖南王耿继茂之子耿精忠长达八的三藩之乱,派兵攻入台湾;平事实上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巩固了国家统一;又巡行东北,两面三刀次发起东准克萨反击战,沉重打击沙俄势力,派索额图、佟国纲赴尼布楚与沙俄谈判侵略边境问题,得前确定黑龙江流域的广大领土“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弃之于俄罗斯”的原则,签定《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使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得到巩固发展。他一生苦研儒学,表倡程永理学、开博学鸿儒科,设馆纂修《明史》,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同时,屡兴文字狱,残酷镇压反清思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死于畅春园,葬于清东陵之景陵。享年六十九岁,在位六十一年,庙号清圣祖。
乾隆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
乾隆的一生,为后世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其中人们最爱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的身世了。首先乾隆究竟生在哪里?
乾隆自己认为,他生在雍和宫。雍和宫坐落在北京城的东北,是著名的喇嘛庙。在康熙时代这里不叫雍和宫,而是雍亲王府,也就是雍正做皇子时的王爷府。
乾隆曾经多次以诗的形式表明自己是生在雍和宫。在一首雍和宫纪事诗中,乾隆更明确地写到:“斋阁东厢胥熟路,忆亲唯念我初生。”这里,乾隆不仅认定自己诞生在雍和宫,而且还点出了具体的出生地点,就在雍和宫的东厢房。
可是,就在乾隆皇帝还在位的时候,就有人对乾隆皇帝的出生地有不同的议论。朝中有一个官员叫管世铭的,到避暑山庄的时候,写了三十首诗,其中有一首诗,就涉及乾隆皇帝的出生地:“年年讳日行香去,狮子园边感圣衷。”管世铭在这首诗的后面有个小注,这个小注说:“狮子园是乾隆皇帝的诞生地,因此乾隆常常到先帝雍正驾崩的忌日到那里小住几天。”
这狮子园,是承德避暑山庄外的一座园林,因为它的背后有一座形状像狮子一样的山峰而得名。管世铭等一些朝野人士认为,这个园子才是乾隆的降生地。
6.关于清朝的著名事例
清朝一共是十二位皇帝。在这些皇帝中,顺治皇帝是唯一被火化的皇帝。他的陵墓中葬的是他的骨灰坛。为什么是这样呢?有两种说法,一是他根本没死而是出家当和尚了。骨灰不过是掩人耳目。二是,满族有火化的习俗。
十二位皇帝中,道光皇帝绵宁是唯一一位嫡出的皇帝。其余十一位都是庶出。
十二个皇帝中,太宗皇帝皇太极和同治皇帝载淳是拥有两个年号的皇帝。太宗皇帝皇太极年号先是天聪,后是崇德。这是因为,他改金为清,为了象征改革意义也改了年号。而同治皇帝最初的年号是祺祥。是顾命八大臣拟定的。但慈禧太后战胜了八大臣,就废除了祺祥年号,改为同治。祺祥年号还没公布就废止了。所以,现在很少有人知道清朝的这个年号。
乾隆皇帝的第二个皇后乌拉那拉氏是清朝历史上唯一没有谥号的皇后。在去世后以皇贵妃的礼仪葬了。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和乾隆皇帝有矛盾愤而剪发。二是因为她的某些做法和孝贤纯皇后相比相距很远,不能适应皇帝的口味。
顺治皇帝的孝敬皇后和恭亲王弈欣的母亲道光皇帝的孝静皇后,是清朝历史上两位没有附庙的皇后。在清朝,皇后的谥号后要加其皇帝的谥号,叫做附庙。比如说乾隆的皇后是孝贤纯皇后,纯为乾隆的谥号(高宗纯皇帝)。再比如孝庄文皇后,文是她丈夫皇太极的谥号(太宗文皇帝)。孝静皇后不附庙原因是,恭亲王弈欣矫旨上的谥号,咸丰皇帝很生气,所以不同意附庙。直到同治时期,才纠正过来。孝敬皇后就是著名的董鄂妃,在她去世后以皇后礼仪葬。但在顺治皇帝遗诏中提到按皇后礼仪葬董鄂妃是不对的,做为自己的主要罪过之一。因此孝敬皇后没有附庙。
乾隆皇帝的第一个皇后富察氏是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位生前就知道自己谥号的人。她和皇帝情投意合,她的儿子永琏和永琮都被皇帝秘密立过太子。但两个儿子都过早夭折了。她身体一直不太好,在身前就要求乾隆皇帝能给自己孝贤的谥号,皇帝答应了。在她去世后,乾隆皇帝写下了《述悲赋》,对她表示怀念。
乾隆皇帝和孝贤纯皇后的第一个儿子永琏是清朝历史上唯一死后被谥以太子的皇子(端慧太子)。清朝时,除康熙时,立过太子外,其余都没有明确立太子。从而永琏成了清朝历史上唯一死后被谥以太子的皇子。这主要是乾隆皇帝和孝贤的夫妻关系很恩爱,爱屋及乌。
顺治皇帝的第一个皇后博尔济齐特氏,是清朝历史上唯一被废的皇后。
睿亲王多尔衮是清朝历史唯一生前为臣死后被追认为皇帝的人。在顺治七年,多尔衮被追谥为成宗义皇帝。顺治八年,由于被查有谋反的罪行被废。到乾隆时平凡,给予亲王资格。
睿亲王多尔衮的母亲是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的大妃,在天聪初年按努尔哈赤的遗旨殉葬。在顺治时,以皇后礼仪配享太庙。顺治八年因为多尔衮的缘故废庙。是清朝历史唯一被废庙的皇后。
7.乾隆的历史故事
乾隆皇帝的故事 统一整个新疆。
北京内城南面西为“宣武门”,标榜皇帝“宣武”。明清28位皇帝,真正称得上“宣武”的,明朝有洪武、永乐,清朝则有太祖(与袁崇焕交战时被红衣大炮击中,重伤不愈,回营半路去世)、太宗、康熙、乾隆。
乾隆不仅“崇文”,而且“宣武”。他的武功之一是用兵西陲,巩固新疆。
在北疆,两次平准噶尔,基本上解决了北疆的问题。南疆,主要指天山以南的维吾尔族地域,清代称“回部”。
准噶尔部强大时,回部受准噶尔贵族的欺凌与侵逼。但是,清军平定北疆后,回部贵族试图摆脱清朝,自长一方。
为此,清军同回部军在库车、叶尔羌(莎车)等几座南疆重镇进行了激战,最终获胜,重新统一南疆。乾隆在南疆实行因俗而治,设立阿奇木伯克制,由清廷任命。
并设参赞大臣(驻叶尔羌)等官,分驻各城,加强统辖。制订《回部善后事宜》,对南疆管理体制做出改革。
乾隆在新疆设伊犁将军,实行军府制,修筑城堡,驻扎军队,设置卡伦,巡查边界,移民实边,进行屯垦,加强了 对新疆地区的管辖。乾隆平准定回诸役,统一了准、回各部,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统辖,铲除了准噶尔东犯喀尔喀、威胁京师及大西北的祸根,保持了西北、漠北及青海、西藏的社会安定 郑成功的故事 明清之际民族英雄。
汉族。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
公元1624年8月27日诞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千里滨。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
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汪棚乡邓大庙村。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
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
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郑成功在1662年末得病逝世,在世38年。
郑成功受南明隆武帝拢络,赐姓为明朝的国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22岁任南明隆武帝御营中军都督。
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军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学士洪承畴的招抚下,郑成功的父亲认为明朝气数已尽,不顾郑成功的反对,只身北上向清朝朝廷投降。清军在这时掠劫郑家,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为免受辱于清兵,切腹自尽。
“国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小金门)起兵,旗帜上的称号是“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朱成功”。永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历年号,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亦有称其为郑延平者。
1651年到1652年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后挥师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广东揭阳。
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远大将军济度率兵约3万入闽,会同驻闽清军,进攻郑军。郑成功利用清军不善水战的弱点,诱其出海作战,次年四月将其水师歼灭于厦门围头海域。
在起义后的16年间,郑成功据地在现今小金门和厦门(当时为一小岛,并没有和大陆连在一起)一带的小岛,完全控制了海权,以和外国人做生意收集资金,筹备军力,并且深入内陆广设商业据点,收集许多有关清军与朝廷的情报,曾经几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议和以争取时间恢复兵力。期间,降清的郑芝龙在清庭的要求下多次写信给郑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诏册封郑成功为靖海将军海澄公,郑成功坚辞不受;顺治十四年(1657年),郑芝龙与郑成功私信被清廷截获,以通敌罪流徙郑芝龙于宁古塔。
顺治十五年(1658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17万北伐,次年入长江,克镇江,围南京,后因中清军缓兵之计,损兵折将,败退厦门。十七年,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4万余人,军威复振。
郑和的故事 从1385年开始,11岁的马三保随着明军征战南北,塞外、北平,处处都留下他幼小的足迹。战争,让这个孩子吃尽了苦头,但也让他迅速成长。
在他十六岁时,见到了当时的燕王,后来的永乐皇帝朱棣,当即被选为燕王的贴身侍卫,从此伴王左右。毫无疑问,那时他已是一名出类拔萃的少年,并且从那时开始,他就已是一名武林高手,当我在《海上丝路珍藏册》中看到,他右手握着腰间佩剑的剑柄,一副蓄势待发的样子,不禁想象他一剑出鞘,是怎样迅疾凌厉;亦不知他的剑术较之秦代的荆柯,宋代的岳飞又如何。

少年的他十分刻苦,在燕王府日日练刀舞剑,夜夜苦读诗书。 1399年8月,明王朝爆发了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战"中,他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军事才能与日俱增,屡立战功。
在"靖难"之初,便立下大功,为朱棣后来的胜利奠定基础。"靖难"刚开始时,燕军颇为孤立,政治、军事和经济都处于下风,势力范围仅限于燕赵的几座孤城(今北京通县、津蓟县、居庸关、怀来等地),明将李景隆趁朱棣进攻大宁之机,包围北平,结九营于郑村坝(今北京东20里),燕王还师交战,马三保献计,一旦李景隆兵动,以奇兵左右夹击。
燕王采纳他的计谋,并令他亲临战阵,三保出生入死,连破李景隆七营,斩首数万级,李景隆不敌,南逃德州,顿时军心大乱,燕军一下获降军数万,战马2万匹,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