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大题常考题型 高中历史较难材料题
高中历史较难材料题
1.高中历史必修25道材料题如图,要答案
图没办法,就略了,不过也不难26.(12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吉祥”为主题的词句、对联、图案非常丰富。
作为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一种文艺表现形式,它们与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文化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反映了小农经济背景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 图二喜鹊与梅花图三花瓶与月季化回答:(1)我国传统中以“吉祥”为主题的图案巧妙地运用动植物、人物、器物等,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
比如把莲花和金鱼放在一起,寓意为“连年有余”,把麦穗与花瓶结合在一起,寓意为“岁岁平安”等。请根据所提供的信息,任选三幅图分别用四字词组概括每幅图的寓意。
(3分)图一:______________图二:______________图三:______________图四:_____________(2)在小农经济背景下,反映“吉祥”内容的词句、对联非常丰富,试举三例。 (比如:瑞雪兆丰年。
每条1分,共3分)(3)简述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4分)(4)如何看待小农经济背景下人们祈求吉祥的现象?(2分)27.阅读下列材料(共10分)材料一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材料二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磁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请回答:(1)材料一、二中雍正、乾隆皇帝分别提出什么观点?(2分)据此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2分)(2)指出其实行这些政策的共同原因是什么?(3分)指出其产生的后果。
(3分)28.阅读下列图表和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问题(共12分)材料一中国早期民族企业地点创办人企业名称上海方举赞发昌机器厂南海陈启源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朱其昂贻来牟机器磨坊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 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
请回答:⑴材料一中民族企业与明代“机房”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其分布地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4分)⑵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有过发展的高潮,这一高潮大概出现在什么时期?(2分)⑶根据材料三,说说为什么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而到20年代中期又衰落下去?(4分)⑷从张謇企业的历史命运,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2分)29.阅读下列材料(共16分)材料一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 材料二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船时虽然“俱用华人”,但是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制造”。
到80年代,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后来,它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材料三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 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
材料四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使用外国进口蒸汽机磨,每天能磨面粉200石。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
李福明不甘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 结果,官府给他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他的武举功名,“交刑部照例治罪”。
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以上材料转《中国近代现代史资料选编》请回答:(1)材料一、二说明了近代早期民族企业的哪些特点?(2分)(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3)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4)综合上述材料和答案,归纳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处境。
造成这种处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5)近代民族工业的上述特点和处境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如何?它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有何影响?举一例说明。(6分)二、非选择题(共四答题50分;26题12分;27题10分;28题12分;29题16分。
将答案填到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26.答:(1)图一:松鹤延年或松鹤长春;图二:喜上眉梢或双喜临门;图三:四季平安或月月平安;图四:吉祥如意或如意吉祥。(每个1分,意思符合,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3分)(2)五谷丰登、家和万事兴、风调雨顺;人勤春来早,家合喜事多。
等(每条1分,意思符合,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3分)(3)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精耕细作(每点1分,共4分)(4。
2.高三了,觉得历史好难,选择题和材料题该如何分析呢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3.高中历史材料题怎么做啊
知道是这个意思,但是总是答得不准确。
骚年,你是在开玩笑么???
判卷判大题是依照采分点来给分的,关键就是核心的一句话。
你这不是答题准确与否的问题,而是答案全部不在采分点上。
只要你语文达到一般水准,历史够好
看完材料看完问题你就可以总结出他要考的是什么知识点了
根本就没有什么知道是什么意思,答不准确,分数低的情况。这是不可能出现的
可能出现的就是两种情况
一个就是你根本读不懂材料说的是什么意思
另一个就是你根本不知道材料所涉及的知识点
4.如何做高中历史材料题
一、读是解答的前提 阅读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必要前提,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1、先读设问,后读材料。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
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甚至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方可。所以,先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
2、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①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
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②读懂、读透材料。
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毛病。
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二、找是解答的关键 “找”就是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它往往是与“读”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无需将两者截然分开。
1、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在找取每段每句的含义时,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不论题目所给的材料文字多少,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多强,材料的含义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
当然,也别忘了有时关键信息还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即材料的介绍和出处上,它有时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2、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找取相似点。
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迄今为止,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关联,“貌离神合”于课本知识。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本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
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 3、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
材料解析题,顾名思义是要求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应用上,突出运用材料论证,说明问题的特征和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以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的行文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以纠正在答题时抛开材料或设问,随意发挥、答非所问的错误倾向。
三、答是解答的落点 材料解析题的读、找只是为最后的解答作准备,答才是最终的落点。这个落点是否准确、恰当、完美,是否能够充分体现命题的意图,还要做到“六个注意”: 1、注意答好第一问。
除了材料小论文外,每道材料解析题基本上有多个设问,设问间往往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而第一个设问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确、完整,直接影响着下一问的作答。因此,第一问作答一定要细心推敲,力求全面准确。
对起点设问的错认,将会误及后面的答案。 2、注意审准设问。
在好多设问中,都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如“依据材料概括提炼”,“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据材料……谈谈认识”,“综合材料……得出结论”,“比较材料……”,“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这些限制词语大体上代表了设问内容的本质含义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给予充分注意,以防“南辕北辙”,造成“劲没使到点子上去”的局面。
3、注意设问分值。每个设问后的括号里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详尽一点;分值小,回答要简省一点;不能置分值于不顾,自己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小也大肆铺张,不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大却片言只语。
4、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层次性。材料题解答的完整性和层次性如何,直接决定着得分差别。
如“谈谈你对西进运动的认识”,只答出掠夺印第安人或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给1分;两方面都答出的,给2分;答出两方面并指出推动经济发展是主导方面的,给3分。由此可以看出,对材料的解析要力求完整深入。
5、注意史学观点的运用。运用基本的史学理论观点分析材料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历史阐释能力的最高要求,在高考题中的考查呈上升趋势。
6、注意答案的简明扼要。对于材料解析题的文字表达能力,历年高考试题的要求都是很高的,通过每年的参考答案的评分说明是不难看出这一点的。
材料解析题的答案要求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逻辑严谨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另外,答案用语要规范,准确使用“应试语言”,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历史卷不能当成语文卷。
5.高中历史材料题
28 (1) 工人运动的爆发 例如:巴黎公社 里昂 等
(2)有工人夺取政权 工人阶级已发展成熟,具备了武装夺取政权的基础
(3)俄国:先攻打城市夺取政权 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政权
是根据我国国情决定的 我国存在国民党 城市敌强我弱 革命初期 由于王明等左倾错误思想导致革命队伍损失惨重 最终有了老毛的井冈山道路
29 (1)亚洲出现了热战 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
(2)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二战后 由于失去了共同的敌人:法西斯 同盟关系破裂 美国拥有战后最强的实力 想称霸全球 把实力与自身差不多的苏联作为自己最大的敌人 积极推行反苏反共的方针 苏联则把东西边界的利益放在首位 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美国:北大西洋公约 苏联:华沙条约
马歇尔计划 欧洲情报局
(3)世界以和平发展为主题与恐怖主义 霸权主义 强权政治共存
以国家利益为基础。。。。历史必修1 政治必修1有
累死了。。。。大哥。。出来混的。。给个辛苦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