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义 当前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内容是什么?
当前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内容是什么?
当前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内容是什么?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
——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力争中低收入者收入增长更快一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和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扶贫对象大幅减少,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橄榄型”分配结构逐步形成。
——收入分配秩序明显改善。合法收入得到有力保护,过高收入得到合理调节,隐性收入得到有效规范,非法收入予以坚决取缔。
——收入分配格局趋于合理。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明显提升。
党和政府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说明了什么
体现效率和公平
我国当前为什么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
调节收入分配,避免两极分化,让广大民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简述十七大报告中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内容
十七大报告提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
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
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
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应怎样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改善民生这一关键环节着手,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共同发展、共享成果。倡导勤劳致富、支持创业创新、保护合法经营,在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普遍提高人民富裕程度。坚持注重效率、维护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创造机会公平的竞争环境,维护劳动收入的主体地位;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市场调节、政府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要素配置和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控作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坚持积极而为、量力而行。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突出增量改革,带动存量调整。
简述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当前改革思路。
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主要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当前改革思路:
1.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2.完善政府财力分配制度一是通过完善税制,加强征管,规范收费,建立财政收入与GDP合理比重增长机制,不断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二是按照和谐社会的各项目标,依法制定、完善政府财力的预算管理体制、财力配置结构、预算执行有序的规范理财机制,保证各级政府年度存量、增量财力用于解决和谐社会的薄弱环节和发展中的利益失衡问题。三是建立转移支付财力规模增长机制和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保证增长的责任机制
3.完善税收调节分配制度。一是通过直接、间接两种税收模式调节垄断行业超额利润,可考虑实行法人所得税超额累进税率;二是改进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实行个人所得税超额累进计征办法,调整消费税,同时,加强税源、税基管理,认真实施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负;三是对高收入阶层的财产分配、生活消费两大行为设计行为调节税,适时开征遗产税、赠予税、财产交易税、房地产超面积使用税、高消费行为的消费税,建议提高累进所得税率,对最高收入者税率可达80%,严格申报制度,加大逃税处罚力度,强化管理,由此缩小与低收入者的悬殊差距;四是实行社会保障费改税。改依规交纳社会保险费为依法交纳社会保险税,确定税基,统一税率,同时,建立社会保险税全社会统筹机制。
4.完善转移支付分配制度。一是明确财政转移支付规模逐年增长,困难领域、困难地区、困难群体与先进领域、先进地区、富裕阶层实现利益同步增长的政府法律责任,建立公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法律机制;二是明确价格转移支付对垄断行业、高收入阶层收入的调节作用,以此发挥对政府转移支付的补充作用。政府通过制定价格政策,引导价格收入所产生的价格收益用于保护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消费利益;三是运用利率分配可以承担转移支付的功能,探索实名制存款限额差别利率政策,用以调节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群体间在存款收益上出现的分配差距。
5.完善社会保障分配制度。
6.完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
十七大报告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提出了哪些新观点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创造机会公平,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烟草业 文件 <关于进一步深化烟草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
mpower系列政策
监测烟草使用
保护人们免受烟草烟雾危害
提供戒烟帮助
警示烟草危害
确保禁止烟草广告与促销
提高烟税
详情请看:
2013云南省公务员申论考试热点资料:如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解决这一问题,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任务。 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具有不同的微观行为基础和影响因素,呈现不同的动态特征。消费行为的稳定性较高,投资和净出口的稳定性较低。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增长的波动性必然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波动性。过于倚重投资和净出口等内在稳定性较低的拉动力,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在稳定性下降,面对外需冲击的脆弱性升高。这是我国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主要原因。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意味着世界经济从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以超前消费、高贸易赤字与金融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美国模式,以高投资、高出口、高储蓄(低消费)为主要特征的中国模式,以高福利为主要特征的欧洲模式,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 全球性的结构大调整不仅导致我国外需持续下滑,而且通过对国际分工模式、国际利益分配方式、国际投资及贸易格局的冲击,使我国经济面临速度、结构与模式的多重冲击。如果我国经济依然沿着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路径前行,就难以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基础上。 扩大消费须改善收入分配结构 经济增长过于依靠投资和出口,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高度相关。在高投资的增长模式下,资本密集度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创造效应下降,这表现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就业增长滞后于经济总量扩张。 由于各地鼓励投资政策和体制的影响,资本收益率持续偏高。在此背景下,劳动工资的上升引发普遍的资本替代劳动现象,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投资动机。这不仅导致经济增长的就业创造效应进一步下降,而且制约劳动收入的上升。 在就业创造效应和劳动收入增长效应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提高增长速度来抑制失业问题的加剧,并维持必要的居民收入增长。由此导致我国经济对高增长速度的严重依赖。对高速度的依赖又会加剧产能过剩、经济结构扭曲、资源环境压力过大等问题,因而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改变投资和出口占比过高、消费占比过低的失衡状况,必须提高消费率。目前发达国家的家庭消费率高于80%,印度的家庭消费率也高于60%,而我国的家庭消费率不足40%。 因此,我国提升消费率空间巨大。计量分析表明,我国消费率每提高1%,将带动GDP增速提高1.5%—2.7%。由储蓄大国、投资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变,将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第一边际推动力。 当前我国消费率低、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一是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不同人群具有不同的边际消费倾向。即使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了,但如果增加的收入主要集中在收入高而消费倾向较低的少数人群,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也很难提高。二是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偏低,这直接制约了消费需求扩大。因此,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是扩大消费的基础。 收入分配结构受制于经济发展方式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生产决定分配。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不断下降,根源在于偏重于投资和生产的经济发展方式。过去,为了实现经济赶超,总量扩张是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 由于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面临较多的约束和不确定性,增加投资就成为推动经济总量迅速扩张的首要选择。而片面增加投资通常要以要素市场价格扭曲为代价,劳动力和资源环境成本被压低。这样,企业可以保持较高的利润率,而企业收益大部分又用于投资。 在投资扩张中,地方政府一方面可以获得较高的税收收入;另一方面由于掌握部分资源控制权,可以通过资源释放(例如土地供应)增加收入。而劳动力由于供大于求、户籍制度限制等因素,其收入增长长期滞后,影响居民消费率的提升。收入分配向企业和政府倾斜,意味着国民总收入中越来越大的部分成为资本积累的来源。 与偏重于投资和生产的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过大。在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利用利率管制可以影响不同行业和企业的信贷成本。利用行业进入壁垒,可以影响特定行业的竞争和资本收益率。利用对生产、投资和出口的政策性补贴,可以改变资本形成成本和资本收益率。 借助这些行政性手段,一方面能够增加储蓄,使资本积累有充足的来源;另一方面能够维持较高的资本收益率,使企业具有强烈的投资动机。这种资源配置格局使投资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高投资导致产能过剩,再依靠出口缓解产能过剩;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消费能力不足,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投资和出口。 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需要平衡政府、企业与居民之间的分配关系。然而,在既定的经济发展方式下,各地为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招商引资、推动发展的政策措施更多地向资本倾斜,强化了劳动与资本地位的不对等。 这与要素市场扭曲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制约了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占比的提高。有利于资本积累的生产性财政体制,使得地方政府在国民收入再分配方面难有作为。也就是说,在现有投资结构和增长路径下,仅仅通过收入分配改革来解决扩大消费问题,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以政府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事实上,无论收入分配结构、总供给结构还是总需求结构,都根植于经济发展方式。只有通过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收入分配改革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居民收入才能持续稳定增长,消费需求才能成为经济发展越来越强劲的动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是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优化投资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关键在于更多地运用市场之手推动投资结构调整和投资领域拓展,即推动产业发展从传统低效、过于依赖出口市场的领域转向创新高效、适应国内消费需求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