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清朝历史书籍正史 有关清朝历史的书100年

火烧 2022-08-14 23:51:25 1048
有关清朝历史的书100年 1.关于清朝历史的书1.细说各朝系列之---《细说清朝》黎东方2.《正说清朝十二帝》----阎崇年3.《正说清朝三百年》---林涛4.《清宫秘档》 备注:1解释一下‘正说”二

有关清朝历史的书100年  

1.关于清朝历史的书

1.细说各朝系列之---《细说清朝》黎东方

2.《正说清朝十二帝》----阎崇年

3.《正说清朝三百年》---林涛

4.《清宫秘档》 备注:1解释一下‘正说”二字 “正”是指举史实来讲,客观公正 “说”是指用灵活,新颖的方式使们对历史欣然生 趣 “ 正说’可谓集合了“戏说”的灵活性和教科书的真实性为一体 2本人推荐《细说清朝》写的确实不错 3可以看一下余秋雨的书

补充:有些穿越小说,比如《梦回大清》、《步步惊心》等清穿文,上面对历史的描述也是比较的详细,既可以当历史有可以当小说。

2.推荐几本关于清朝历史的书

蒽。.

介绍历史的话

《清史讲义》孟森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的

里面引用了一些文献资料,从清朝的起源开始然后是各代的重要事件

写得比较客观,也比较容易理解

我个人比较喜欢雍正皇帝,所以家里大多是关于他的书,给你推荐几本

《少年雍正》南宫不凡。.我个人不是很欣赏这一本,买回来翻看之后觉得这本的个人感情掺杂的太多,写得不是很客观,有一些过于美化雍正了。.我觉得可能不是专业的作家写得

《原来雍正》张妍写得,同系列的还用原来康熙等等,坐着还跟别人合著了一本清史十五讲。这几本都不错。专业而且客观

再者就是二月河先生的《雍正皇帝》还有顺治康熙等系列。

是写实小说。.非常好。.搞的很多后来的写穿越的作者都会借鉴其中的片段故事当作背景。

基本上都是遵循了历史。.(弱弱的说:只是其中对太子的刻画我不是很赞同)

出版了的清穿小说的话

《梦回大清》《瑶华》《步步惊心》晋江三大山

我个人觉得《魂回大清》也不错

《清朝穿越记》美化了四四。..整个的体系结构不错..但是不知道出版了没有。起点的VIP

另外如果你还想找出版了的清穿小说,晋江网站上专门有一个实体书库。.这是一个很简便的方法。

加了很多自己的建议。.别介意。希望能帮到你

清朝历史书籍正史 有关清朝历史的书100年

3.关于清朝历史的书

我想,就推荐几本普及书吧:

1、正说清朝十二帝

4、正说清朝十二臣

我为何全部推荐中华书局的正说系列呢?因为内容权威可靠,否则不如去看稗官野史了。在读了这样的书之后,若还想看看别的书,可以去读这些书中所提到的或所列举的参考书目。:)

4.关于清朝历史的书籍

现在清朝的图书有很多的,给你推荐一些吧。

首先,我觉得你刚刚说的宫斗小说和穿越小说,我觉得如果你想要深入的了解清朝历史的话,这样的书最好别看太多,适量最好。因为这些小说毕竟是小说,不是历史,加工润色了不少,甚至还会误导你。

现在《百家讲坛》的书卖得不错,比如说阎崇年的《正说清朝十二帝》《明亡清兴六十年》,还有隋丽娟的《正说慈禧》这些书都是在百家讲坛讲课的基础上整理的,有一些口语,学术语言很少,比较适合没有太多历史基础的人。我记得除了百家讲坛之外,黎东方的《细说清朝》不错,很详细,买的时候最好注意书名,是“细说”,不是“戏说”。

另外,如果说历史小说,我觉得二月河的小说描写的很生动,而且也比较符合历史事实,就是“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都是很不错的。

现在书店卖得关于清朝历史的书主要也就是集中在几个方面,比如说:顺治皇帝和董小宛的爱情故事、圆明园的历史、乾隆皇帝的几次东巡、慈禧太后的生平经历、清朝末期的宫廷话题等等,但是买书的时候要仔细挑一些,尊重历史是最重要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有问题请继续追问!

5.有哪些关于清朝历史的书值得推荐

史料:

《清史稿》:《太祖本纪》、《太宗本纪》、《世祖本纪》、《圣祖本纪》、《世宗本纪》、《高宗本纪》、《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地理志》,及相关列传。

著作:(北大本科历史专业推荐书目)

《明清史讲义》,孟森,中华书局1981年版。

《明清史论著集刊》、《续编》,孟森,中华书局1984年版、1986年版。

《明史新编》,傅衣凌主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简明清史》,戴逸主编,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明清史论著合集》,商鸿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清史新考》,王锺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明清史新析》,韦庆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其他:

6.有什么关于清朝历史的书籍推荐

清史稿 全书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以纪传为中心。

所记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1年清朝灭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 《清史稿》是由中华民国初年特设的清史馆编修的,以馆长赵尔巽任主编,缪荃孙、柯劭忞等为总纂,另设纂修、协修、提调、校勘等职。

参加编写工作的先后有一百多人。《清史稿》于1914年开始编纂,1920年编成初稿,1926年修订一次,1927年秋大致完稿,前后历时十四年。

对于这样一部有清一代的正史,“本应详审修正,以冀减少疵颣”但“以时事之艰虞,学说之庞杂”,尤其因主编赵尔巽“年齿之迟暮,再多慎重,恐不及待”。于是就委托袁金铠经办发刊和校刻事宜。

于1928年刊印,1929年发行。 《清史稿》在刻印过程中,出现了版本问题。

袁金铠因忙于他事,转托金梁协助校刻此书。金梁遂趁时局纷扰之际,利用职权,擅改原稿,并将印成的一千一百部书中的四百部运往东北发行,这就是所谓“关外本”(又称关外一次本)。

当原编纂人员发现金梁私自篡改原稿,便决定将留在北京的原印本更正重印。如删去《张勋传》(附张彪传),《康有为传》及金梁所写的“校刻记”;改订了“清史馆职名”;删去了“易类”书目六十四种;抽换了《艺文志·序》;修改了个别传记,这就成了所谓“关内本”。

以后,金梁坚持以“关外本”为基础,并根据当时学者对《清史稿》提出的批评和关内本所作的一些重要更正,再作删改、增补,删去了《张彪附传》、《公主表·序》和数学工具书“八线对数表”,增加或压缩了个别传略,较前两个版本均少了七卷,仅有五百二十九卷,这就是所谓“重印本”(又称关外二次本)。版本的不同造成了混乱,后来,市场上又有所谓“联合书店影印本”和“日本人铅印本”两种流传。

南京国民政府曾两次组织人力。要修改《清史稿》,但因种种原因,毫无结果。

《清史稿》的版本比较多,主要有关外本、关内本、金梁重印本、上海联合书店影印本、日本印本等,其中以关外本与关内本最早流传,影响颇大。冯尔康《清史史料学初稿》列举了以下几种:关外本(或曰“关外一次本”)《清史稿》纂定以后,共计536 卷,于1928年在北京印刷。

当时资助清史馆的黑龙江方面的金梁担任“校对”,他利用负责刊印之便,私下给自己加了“总阅”的名义,附刻了他自己的《清史稿校刻记》,又修改了某些文字,然后将印成的一千一百部中的四百部运往东北。运到东北的这四百部《清史稿》就被称为“关外本”。

后来这个版本经过修改重印,故又称作“关外一次本”。关内本1928年印刷的一千一百部《清史稿》留在关内的七百部,被清史馆的一些人发现了金梁的篡改,又将它改回来,并取消了金梁的“校刻记”和《张勋传》《张彪附传》《康有为传》,就是所谓的“关内本”。

实际上,关内本与关外本是同一次印刷的,只是关内本在局部上作了一点抽调。关内本与关外两次本之版本异同,大致如下:关内本删去关外一次本原有的《张勋传附张彪传》中的《张彪传》、《康有为传附康广仁传》中的《康广仁传》以及金梁所撰《校刻记》。

而关外二次本只删去关外一次本的《张彪附传》,并抽掉《公主表·序》和《时宪志》末附的《八线对数表》七卷,增加了陈黉举、朱筠、翁方纲三传。按关内本此卷原是《劳乃宣传》《沈曾植传》,无《张勋传》《康有为传》。

传后有论,其文为“论曰:乃宣、曾植皆学有远识,本其所学,使获竞其所施,其治绩当更有远到者。乃朝局迁移,挂冠神武,虽皆侨居海滨,而平居故国之思,无时敢或忘者。

卒至憔悴忧伤,赍志以没。悲夫!”清史馆对张勋、康有为原定暂不立传,是金梁将二传底稿私自付刻。

今关外一次本于《张勋传》后附有《张彪传》。 总之,清史馆人中的组成结构和人员的情况虽“远不如修明史人才”,但主要撰稿者中,特别是第三期编纂人员中,清朝遗臣居多,前朝文人为主,且相互间关系密切,显示其独有的特点,为《清史稿》在其军阀混战,经费枯竭的条件下成书创造了条件,“在馆之员,等于半尽义务,皆为赞成清史必成之人”。

7.谁能推荐一本有关清代历史的书

我本身就是历史爱好者,不建议阅读诸如百家讲坛上面的阎崇年他们这样说书性质的东西。为什么呢,并不是他们本身没有学问,而是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他们的东西本身就降低了档次。

下面是我的清史阅读推荐,1孟森的《清史讲义》,它的语言是早期的白话文,可能不那么符合你的要求,但是不难读,孟森的学问也是非常过硬的 。2 萧一山的《清史大纲》,他的作品有两个版本,大纲就是一个简明的纲要,还有个《清代通史》,一共有五本,是研究清史的必读作品。个人建议阅读大纲即可。 3《洪业—清朝开国史》,这本书名气极大,多少年来都是必读作品,是海外中国研究的精品,并且从外国历史学家的视角看历史,角度很不同,可以有新认识 3剑桥历史系列的清代卷,剑桥中国史是海外中国研究的结晶,也是第一代海外中国研究者费正清先生主持的工作,书的品质没话说。

以上的如果你时间有限我还是推荐你看剑桥中国史,所有的书的相关信息你可以上豆瓣网的豆瓣读书查找到,并且还有购买信息。由于清代是我国的最后一个朝代,并且它的最后几十年内忧外患屈辱异常,再加上清朝灭亡后,国民党为了统治需要进行一次抹黑,再就是共 的二次抹黑,以至于很多人对清代的认识完全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再就是人物的评价方面完全没有历史的观点,诸如李鸿章,慈禧的评价问题。我就不再多说了,只是讲一下,看历史著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客观再客观,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历史人物,如此我们才能通过读它们学到一些东西。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