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命命鸟简介 漳州历史名人黄道周、林语堂、许地山等资料简介
漳州历史名人黄道周、林语堂、许地山等资料简介
漳州历史文化名人黄道周资料简介
黄道周,字幼玄,号石斋,明朝万历十三年,生于福建漳浦县铜山乡,就是现在的东山县铜陵镇。是明末著名学者、书画家、爱国民族英雄。世人尊称他为“黄圣人”、“石斋先生”。厦门闽南文化研究学会顾问范寿春先生介绍说:
“黄道周自幼聪颖好学,少年时就有‘闽海才子’之誉。二十五岁建漳浦东皋书舍,从事讲学著作。三十八岁中进士,先后任明天启朝廷翰林编修、经筵展书官,崇祯朝廷翰林侍讲学士,南明弘光朝廷吏部侍郎、礼部尚书,隆武朝廷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和兵部尚书等职。”
由于黄道周为官清正,不谐流俗,忠言直谏,常遭贬谪。说起黄道周一生的政治生涯以及他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范寿春先生说:
“黄道周是在明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激烈的时刻登上政治舞台的。崇祯皇帝因中后金的反间计,处死抗战名将袁崇焕,重惩辅臣钱龙锡等。朝中无人敢言是非。黄道周激于义愤,连奏三疏。刚愎自用的崇祯大怒,将他降三级调用。黄道周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刚直不阿,敢言直谏,前后三十疏,直到被革除官职,甚至治罪入狱,表现了为国为民、光明磊落的情怀。
晚年,他受命于危难之时,自请募兵北上抗清,在向江西姿源进军中,于牛头岭首战告捷,但终因后援跟不上,孤军深入而失败,在童家坊被俘。
清军得到黄道周,认为胜过占领几个州的土地,设宴招待,派人说降,都被他严词斥责和讽刺,并绝食以示必死之志。就义那天,他谈笑风生,从容为人挥毫酣书。临刑前,他咬破指头,血书‘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当时是顺治三年三月初五。他61岁。”
黄道周不仅是一位流芳史册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集忠贤、学者、诗人、书画家于一身的文化巨子。他学问渊博,为人严冷方刚,以文章风节高而闻名天下,著有《易象正》、《三易洞玑》、《太函经》、《续离骚》、《石斋集》等书籍。
明祟祯十七年,黄道周曾在漳浦县城东修建一座四合院式堂屋,名为“明诚堂”,并在此向弟子讲述《明诚》二十六章,是黄道周晚年学术活动的重要场所,这里保存着黄道周手书横匾“东皋书舍”、“明诚堂”及对联等。天井中放置黄道周制作的天文图(天地盘),是他研究天象、演释易经和讲授天文学时用的仪器,是十分珍贵的文物。(华语在线广播)
漳州历史文化名人林语堂资料简介
林语堂,1895年生于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镇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读了一年,助学金却被停了,林语堂只好前往法国打工,后来到了德国。
先在耶拿大学攻读,1922年通过转学分的方式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后又到莱比锡大学攻读比较语言学,1923年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并在《语丝》上发表第一篇文章《论士气与思想界之关系》。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黄道周简介,并研究语言。
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3年3月1日,林语堂抓住萧伯纳逗留上海的时机,推出《论语》专号,刊登介绍萧伯纳的文章,为社会上的“幽默热”推波助澜。
1934年创办《人间世》,出版《大荒集》。
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
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1954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因林语堂与南洋大学校董发生分歧,仅上任半年。
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去世,四月移灵台北,长眠于故居后园中黄道周简介,享年八十岁。
漳州历史文化名人许地山资料简介
许地山,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出生于台湾台南,由于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保持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籍。
许地山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
“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