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里外不是人上一句歇后语 里外不是人——南宋归正人的世界

火烧 2022-03-08 20:50:42 1053
里外不是人——南宋归正人的世界 归正人,是南宋对来自淮河以北的金国占领区民众的一种称呼。《朱子语类》对归正人定义则为:「 ”归正人元是中原人,后陷于蕃而复归中原,盖自邪而转于正也。”。在南宋立国之初,
里外不是人上一句歇后语 里外不是人——南宋归正人的世界

里外不是人——南宋归正人的世界  

归正人,是南宋对来自淮河以北的金国占领区民众的一种称呼。《朱子语类》对归正人定义则为:「 ”归正人元是中原人,后陷于蕃而复归中原,盖自邪而转于正也。”。在南宋立国之初,除了扈从高宗南下的军民之外。更多的百姓则是一路南下,经历了九死一生,最终逃到了南宋的控制区。宋金签署《绍兴和议》后,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的局面。但是仍然存在大规模的汉人从金占区逃亡宋占区的现象,宋金两国为此还发生过针对归正人的冲突。后来,双方约定,南宋不再接纳归正人,已逃入南宋境内的归正人,金国不再追究,俟后再有逃亡现象,南宋应遣返回金国。 1.南宋政府需要归正人是一种道义和经济上的考虑 虽然,双方达成了口头协议。南宋政府不公开支持归正人,但私下仍接纳归正人。对于南宋政府来说,接受归正人有道义和经济上的考量。 政治上,接受归正人,是为了维持南宋的正统地位。南宋立国君主高宗赵构是宋徽宗的儿子,因靖康之变,才得以继承大统。因此,对待南归的归正人,南宋政府有着道义上的责任,否则,对于大规模南迁的军民如何交待,这是涉及到宋高宗的统治正当性的大问题。宋高宗的即位的最大的功臣,当数南下的扈从军臣,这群人拥护高宗的前提,则是北伐。 宋高宗赵构 经历了多次宋金战争败局后,南宋军与金军之间事实上形成了均势,双方谁也无法吃掉谁。这种情况,对南宋的南下军民来说,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但对于大规模的金国占领区北人南下的问题,这些军民是支持的,他们很大一部分缘由则是对故土的依恋,要求南宋政府接纳和帮助归正人。 靖康之耻后,大量北方人南迁 对于扈从集团的请求,南宋政府不可能不重视,出于稳定基本盘和道统的考虑,南宋政府必须接收和妥善安置归正人。当然,随着第一代扈从集团的成员相继去世,第二代以后的成员已经有了较好地实现了本土化。他们对于归正人的态度远不如父辈那样强烈,归正人的问题在后期逐渐变得不再重要。因此,归正人的问题主要发生在南宋统治的前期,尤其是高宗统治的年代。 经济原因是重要的因素。长期的宋金拉锯战,南宋的淮河沿线人口损失严重。无论兵员、赋税、徭役制度都出现了较大的破坏。持续不断的南下的归正人,可以补充兵员,可以弥补因战争死亡和逃亡的人口,对于恢复两淮地区的经济至关重要。值得一提的是,归正人中有一部分是抗金的义军,这些人坚持在金军占领区袭击金军,在宋金战争期间,牵制了金军的行动,对于南宋政府来说,立下了巨大的功劳。这群人的回归,对于提高宋军的战斗力,快速补充南宋军队的兵员,强化宋金边界地区的防御,至关重要。 但多数归正人,都是普通的百姓。他们的南迁,对恢复南宋的经济的作用不可小视。南宋政府大力招徕归正人,最根本的当数经济上原因。这决定了南宋归正人持续南迁的动力。 除此之外,还有金国强制推行猛安谋克制。金军入居中原以后,也把猛安谋克制度带到了中原。金国朝廷将夺得的汉人土地分配给军人和贵族,而失去土地的汉人,要么沦为租种女真贵族和军人的土地,要么就得逃亡。在此情况之下,一部分失地百姓失去了安身之所,加上故国的招徕,于是纷纷跨越宋金边境,南下归宋。 猛安谋克制度在华北平原大幅推广 还有一些原因,诸如理学的影响。北宋是理学的萌芽期和发展期,出现了张载、程颐、程颢、周敦颐,杨时等理学大家倡导学说。士绅阶层出现了遗民心态。具体表现为不愿同新政权合作,尤其在异族入侵的时代,深受夷夏之辩和国仇家恨的影响,他们不愿意生活在异族的统治下,也加入南下的逃宋的归正人队伍。这里比较著名的是辛弃疾、李清照。 2.归正人的代表——辛弃疾、李清照 辛弃疾原本生活在金朝,但他不忘故国。当时,金废帝完颜亮因强行入侵南宋,而被部下缢杀。一时之间,金朝暂时陷入了混乱的皇位争夺战。辛弃疾生活的山东东路,有天平节度使耿京率领的义兵活动,专门与金兵作战。辛弃疾得知后,前去投奔,并劝耿京率兵归附南宋。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耿京派辛弃疾上表归附南宋,准备率兵南渡。南宋政府接纳了耿京的请求,但此时义军内部发生分裂,义军中的张安国、邵进率兵杀死耿京,率兵投靠金兵。辛弃疾率领少量兵马,擒拿张安国,斩杀于杭州。 辛弃疾 来到了杭州的辛弃疾,一度意气风发,曾数次上书皇帝,请求北伐,收复沦陷国土。他在《鹧鸪天·壮岁旌旗》中回忆道「 ”拥万夫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又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回忆「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回忆了过往戎马倥偬的岁月,但也是只能寄情于诗词回忆,宋金之间达成绍兴和议后,双方根本不可能发生大的冲突,虽然有宋孝宗北伐的故事,但却无法改变宋金之间力量均势的对比。因此,辛弃疾本人也就在不断地希望北伐,收复故土的惆怅中,白了少年头,徒留空悲切。晚年的辛弃疾,词风大变,只有含饴弄孙,正如《清平乐·村居》中「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样,只能放弃了北伐的大业的想法。 婉约词人李清照,是辛弃疾的老乡。虽然境遇好于辛弃疾,但也经历了中年国亡,丧夫的人间乱离悲剧,她的词中寄托了对故乡的怀念,寄希望于南宋政府收复故土,恢复中原,但最后都成了一场空。 婉约词人李清照 终究来看,辛弃疾和李清照的人生际遇表明,南宋政府对归正人是一种矛盾的心态,始终不信任,只是利用的态度。就在南宋稳固了南方的统治后,又与金兵签订了绍兴和议,放弃了对北方义兵的支持,义兵在金军的围剿下,最终一个个覆亡。 3.南宋政府的立场决定了不可能信任接纳归正人 南宋宰相史浩的看法可视作南宋政府对归正人的矛盾心态。史浩曾经与张浚辩论,提出「 ”中原决无豪杰,若有,何不起而亡金?”的观点,语句中充满了对归正人的讽刺和不信任,自然在任用上,南宋政府也存在一些歧视性条款,譬如归正官员,只允许添差某官职,而不厘务差遣,即任一些不重要的闲职,前文提到的辛弃疾,仅授予江阴签判一职,而且没有领兵权。 为何南宋政府对归正人如此的矛盾,前文已经分析了南宋需要归正人的原因,此处再来分析南宋政府为何排斥归正人的原因。 自从南宋南迁以来,前期都与金朝处于长期的战争阶段。频发的战争,使得南宋皇室对待将领的忠贞异常重视,忠心与能力之间,忠心更为重要。而在南宋的境内,又发生了钟相、杨幺的叛乱,严重动摇了南宋的战略后方,使得南宋面临前后两线作战的境地。同时,在四川发生了吴曦的叛乱,在中央则有禁卫军的哗变和苗刘兵变。层出不穷的事件,使得南宋皇室对待武将的信任度迅速下降,更不要说,来自敌国金国的归正人了,他们始终处于用完即弃的地步。 其次,南宋是程朱理学的蓬勃发展期,也是各种道统和节义观念的形成期。这种思潮对南宋社会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归正人返回宋朝,是一种拨乱反正,但相对于金朝来说,却是叛国投敌,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这种人在南宋统治者来说,存在道德上的瑕疵,是否能够受到重用,全凭皇帝喜好。归正人的到来,虽然拥有诸多益处,但需要提供一系列对应举措,加以辖制。既然归正人能够叛金,将来也会叛宋,这是南宋统治者始终担忧的问题。 理学大儒朱熹 再次,归正人本身的表现也令南宋朝廷不满。有些归正人以归附作为筹码,向南宋朝廷索取官职俸禄,安插生活,一旦不满足,便发动叛乱或投降金朝。大量归正人的到来,南宋政府需要妥善安置,在安排到一些地区时,因为生活习俗的不一致,有引发了当地的反弹,也促使南宋政府重新检视原有的归正人政策,并日趋收紧。 最后,金朝与南宋的交涉。大量归正人的难逃,使得绍兴和议后的宋金关系日趋紧张,金朝多次向南宋索要逃人,又发生了金主完颜亮南侵,两淮之间瞬间成为了焦土。辛弃疾曾说「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正是描写完颜亮南侵的事情,这件事后,也成为了南宋改变归正人政策的契机,逐渐减少甚至不再接纳归正人。 完颜亮南侵 归正人,作为南宋初期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呈现出规模大,批次多的特点,后期随着宋金关系的缓和,归正人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我们可以将归正人视作南宋与金朝关系的指示表,这是前期南宋应对金朝的一种特殊手段。 参考文献: 1.(宋)李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2.(宋)辛弃疾:《稼轩长短句》 3.(宋)朱熹:《朱子语类》 4.(元)脱脱:《宋史》 5(日)寺地遵:《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 6.刘川豪:《南宋初期将领陈思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