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安徽凤阳皇陵墓 凤阳明皇陵的第一次营建――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四月

火烧 2021-11-24 11:53:07 1058
凤阳明皇陵的第一次营建――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四月   明孝陵与明皇陵、明祖陵一起被人称为明初“三陵”。说起明初“三陵”,在大讲国学与传统文化的当代社会里,不少国人对此“信手拈来”却又张冠李戴。
安徽凤阳皇陵墓 凤阳明皇陵的第一次营建――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四月

凤阳明皇陵的第一次营建――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四月  

  明孝陵与明皇陵、明祖陵一起被人称为明初“三陵”。说起明初“三陵”,在大讲国学与传统文化的当代社会里,不少国人对此“信手拈来”却又张冠李戴。网上就有人将南京明孝陵称为南京明皇陵,将盱眙的明祖陵称为南京明祖陵。其实,明初“三陵”并不仅仅是指分布于三个不同地方的明初皇家陵寝,而且还有着不同的内涵。南京明孝陵是大明开国皇帝及皇后马氏的合葬之处,凤阳明皇陵是朱元璋安葬他的父母及兄嫂、侄儿之遗骨的地方,而盱眙明祖陵则是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三者中除了前者神主生前曾经威风八面、呼风唤雨甚至左右乾坤外,后两者墓主人活着的时候都是土得要掉渣的苏北或淮北乡村农民,要不是后来家族里出了那么个不要命起来“闹革命”的好儿孙朱元璋,他们将可能永远也不为人所知晓,默默无闻地待在阴曹地府里听唤当差。> >   中都凤阳明皇陵——大明龙脉之一明初“三陵”间还有个区别,那就是它们建造于不同的时间。如果按最终建成时间顺序排列的话,其次序为明皇陵、明祖陵和明孝陵。> >   凤阳明皇陵的第一次营建——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四月> >   明皇陵最早营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四月,那时即将完成帝王之业的吴王朱元璋从应天城出发,来到了阔别12年的故乡凤阳。除了前面讲过的,他与家乡父老共叙乡情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对自己父母的坟墓进行改葬。想当年朱重八家“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彷徨。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指朱父)终于六十有四,皇妣(指朱母)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   在这段回忆中,朱元璋(实际上当时是由朱元璋口述、元末明初著名文人危素撰写)用了“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16个字概括性地描述了当年父母下葬时的悲惨景象。换成现代汉语的直白表达,即说既没有什么像样的祭奠礼仪,又没有凑合得过去的棺椁,在向人苦苦哀求讨得一小块破地后,就以父母在世穿用的破烂衣服裹一裹,随即就出殡下葬了。除了生死两别的悲痛外,贫困窘迫所带来的心灵刺痛或许更多地伤害了那时还愣头愣脑的“小杆子”,甚至给他带来了终身的心理创伤。在后来的人生岁月里,朱元璋一方面“右贫抑富”,打击豪强富民,关注民生;另一方面继续保持简朴的生活习惯,力戒奢靡,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早年贫苦所带给他的影响。贫穷本身不是罪过,也不是什么羞耻、丢面子的事情。但在中国社会里贫穷与富贵却似乎有着特别的含义,人们的精神价值层面没有忏悔意识、没有财富原罪说,更多地趋向笑贫不笑娼。于是不难见到,我们中国人一旦富了就要出来或回家乡抖一抖,就如所说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   其实这样的衣锦还乡心理在中国社会里一直存在了几千年,直到现在为止我们还能见到,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国人忽然间“思念”起先逝的父母与祖先来了,于是就大修、豪修自家祖宗阴宅,此类事情近年来尤为一些“人民公仆”与富商所热衷。他们用特别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哀思”与“孝道”,譬如给自己已故的父亲、爷爷烧些进口豪车,给母亲、奶奶烧些金银珠宝,甚至还有人烧几个金纸做的“小姐”,让阴间里的老爷爷们好好地爽一爽,乐一乐。如等活丑是穷惯了的中国人突然富裕以后其内心长期积淀的炫富、斗富畸形心理所致的。当年即将称帝的朱元璋回乡时是不是也具有这样的心态,我们现在已无法完全确认。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朱家这位好儿孙重回故里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即为了表达自己对已故父母长辈的孝道。对此,《明实录》等史书记载道:丙午(1366)夏四月丁卯日,“上至濠州,追念仁祖、太后始葬时礼有未备,议欲改葬。”“丁卯……吴王至濠州,念先人始丧未备,议改葬”。> >   无论是“追念仁祖、太后始葬时礼有未备”还是“念先人始丧未备”,都表达了一个意思,就是说当年朱五四夫妇离世时恶衣陋葬了,做儿子的朱元璋没有尽到孝道,这可是万万使不得的啊!> >   孝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有着特别的内涵和发挥着特殊的社会功能效应。据说在殷商甲骨文里头就有“孝”字,中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对“孝”的解读为“善事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先秦经典《论语》中“孝”的意思是“弟子入则孝,出则弟(通‘悌’,即敬爱兄长)”;“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那么怎么做到“孝”呢?认为:“应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即说:做子女的在父母活着的时候,按照礼节要认真、恭敬地侍奉他们;父母死了,也要按照礼节隆重地埋葬他们,并按照礼节郑重地祭祀他们。这大概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与厚葬理论的基本内涵。现在朱元璋的父母都不在了,生前尽孝已经不可能了,唯一有可能做到的就是举行礼葬和隆重的祭祀,即厚葬。> >   不是说12年前朱家那对农民夫妇已经“浮掩三尺,奠何肴浆”了,那怎么来个厚葬呢?这就要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外一个名词“改葬”。一般来说,上档次的改葬都发生在某个家族里边由于子孙后代富贵发达了而对先祖坟茔进行大规模的殡葬升级。有史可考,古代中国人早就有了改葬的习俗与先例。朱元璋之前有头有脸人物举行过的有影响的改葬,首先要数吏部尚书李义府对其祖父坟茔的升级改造。不过李家的这等事说到底还是作为臣子所做的,那有没有后来贵为天子的特高级人物改葬自己的先祖?有,五代末年发动陈桥兵变,篡得大位,开国。由此赵家已经死去了的赵爷爷、赵老爷爷、赵老老爷爷及其坟茔名号都得到了升格:高祖赵眺上庙号僖祖,坟墓改名钦陵;曾祖赵上庙号顺祖,坟墓改名康陵;祖父赵敬上庙号翼祖,坟墓改名定陵;父亲赵弘殷上庙号宣祖,坟墓改名安陵。赵家天子的高祖、曾祖、祖父因为早亡,葬于离当时北宋首都开封较远的幽州北京,所以真正得了名号提升又进行了坟茔升级的,也只有死于赵匡胤篡位前五六年的赵弘殷了。宋乾德二年(964)孝子赵匡胤在河南巩县为父亲赵弘殷改葬,命其陵名为安陵。> >   既然有皇帝改葬祖宗的先例,行将完成帝王之业的吴王朱元璋照着做不就行了;但这时老朱家的这个好儿孙反倒犯起了嘀咕,因为赵匡胤的父亲尽管不是什么王侯显贵,但他活着时曾为后周检校司徒、天水县男,正五品,可能相当于当今中国社会中人们所热衷追捧的地市委书记以上的高官,而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活着时始终是个穷困潦倒的乡下农民,怎么能与赵父相比?因此说,这时候的朱元璋内心底气似乎很不足,不知道如何改葬自己父母坟茔和举行祭祀大礼,于是就问随从的博士许存仁和起居注王:“改葬典礼当何据?”许、王回答道:“《礼》改葬易常服用缌麻(中国传统社会中最轻的一种丧服,笔者注),葬毕除之。今当如其礼。”朱元璋听后哭着说:“改葬虽有常礼,父母之恩岂能尽报耶?”随即下令,让有关部门“制素冠、白缨、衫,皆以布为之”,即制作中国传统社会里最重的一种丧服。见此,精通儒家经典与礼仪的起居注官王不停地摇头说:“这样的丧葬服饰太过、太重了!”朱元璋当场解释道:“与其轻也,宁重!”即说与其取轻,我看还不如隆重一点为好,对父母的孝再怎么说也不能讲过了。> >   那么朱元璋君臣为什么会对朱五四夫妇的改葬及其相关祭祀礼仪产生这么大的分歧?这就要从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五服制说起。> >   五服指的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   斩衰:《明史》解释说,斩衰服饰是“以至粗麻布为之,不缝下边”。其意思是指,听到自己最亲的亲人死了,立即用刀将粗麻布斩断,不缝边、不修饰地直接制成丧服,以示对最亲之人的哀悼,因此说它是丧服中最重的一种。一般是子为父、妻为夫、诸侯为天子、大臣为君主着此丧服,为期3年。要是做到了,那你就是“孝子”或“贤臣”或“节妇”。> >   齐衰:《明史》解释说,齐衰服饰是“以稍粗麻布为之,缝下边”。意思是说,听到很重要的亲人死了,用刀将粗麻布斩断,并把边缝齐,然后制成丧服。它是五服制中第二等丧服。一般是子女为继母、为慈母,孙儿、孙女为祖父母、为曾祖父母、为高祖父母,夫为妻,庶民为国君着此丧服,为期1~3年不等。> >   大功:《明史》解释说,大功服饰是“以粗熟布为之”。意思是说,听到较重要的亲人死了,用粗略加工或言大致加工过的麻布制成丧服。它是五服制中第三等丧服。一般是堂兄弟、未婚堂姊妹、已婚了的姑姑姊妹、侄女、诸孙、从子媳妇、侄儿媳妇和已婚妇女为自己的伯父、叔父、兄弟、侄子等着此丧服,为期9个月。> >   小功:《明史》解释说,小功服饰是“以稍粗熟布为之”。意思是说,听到重要的亲人死了,用稍稍加工细了的熟麻布制成丧服。它是五服制中第四等丧服。一般是祖之兄弟、父之从父兄弟、妃之再从兄弟等皆着此丧服,为期5个月。> >   缌麻:《明史》解释说,缌麻服饰是“以稍细熟布为之”。意思是说,用稍细的熟麻布制成丧服。它是五服制中第五等丧服,也是最轻的一种。一般疏远一点的亲属、亲戚皆着此丧服,为期3个月。> >   由此可见,五服制所表明的是与死者在血缘与姻缘等方面的亲疏远近之关系,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并与政治关系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   朱元璋当时要改葬父母坟茔和补办隆重的祭礼,如果对照上述五服制,按照他个人与地下朱五四夫妇之间的关系来讲,那就要着五服中最重的斩衰之服。但根据先秦儒家经典《礼记》中的规定:“君有合族之道,族人不得以其戚戚君位也”。即说,国君有聚合族人之礼,但族人却不能以亲戚身份同国君班辈列位次。换句话来说,国君政治地位永远得高于族内其他人的地位与身份——政治是统帅,是灵魂,中国自古就讲究政治。因此在当时随从大臣许存仁和王看来,朱元璋是行将开国的一代君王,他的父母亲仍是草民,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行父子之大礼,服用缌麻之服就够了——即国君为臣下或草民穿的丧服。理由是朱某人行将贵不可言,怎么能与一般人相比!但朱元璋坚持要用常人的方式来表达他浓厚的孝道,穿着斩衰之服,宁重勿轻!这倒多少显示出了他的厚葬孝义了。> >   其实厚葬先人除了表达子孙的孝道外,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为死者的子孙后代占得好风水、“谋”得好福气。对此朱元璋深信不疑,“欲厚陵之微葬,卜者乃曰不可而地且藏”。这话意思是朱元璋本想用厚葬来弥补当年对父母薄葬之失,但占卜者说:“不行啊,死者入土为安,‘改葬恐泄山川灵气’!”于是只好“增土以培其封”,即在原来的坟茔上增加些封土,加盖、加厚一些。除此之外,还有就是将陵墓边上的一些乡邻,包括与朱元璋个人关系不错的汪文与刘英等找来,嘘寒问暖一番后,嘱咐他们中的20户人家当好老朱家的“坟亲戚”,负责看守朱五四夫妇之坟茔,同时朱元璋还命令相关部门免去他们的徭役和赋税。这大概是明初开国史上第一次凤阳皇陵营建。> >   柳瑛《中都志》中的《明皇陵总图》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