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后感怎么写200字 《让历史告诉未来》二百字读后感怎么写

火烧 2022-08-02 09:52:26 1051
《让历史告诉未来》二百字读后感怎么写 68年后的7月7日,我们在全国各地采撷了这样一组组镜头:有泪、有笑,有反思、有自豪,有挥不去的记忆,有道不完的启迪……晨曦中,500余只神态各异的石狮分布在桥身柱

《让历史告诉未来》二百字读后感怎么写  

68年后的7月7日,我们在全国各地采撷了这样一组组镜头:有泪、有笑,有反思、有自豪,有挥不去的记忆,有道不完的启迪……

晨曦中,500余只神态各异的石狮分布在桥身柱头。

空气中散发着草木的清香,周边一切宁静祥和。

68年前,也是这般宁静的卢沟桥在枪炮声中失去了祥和。

从这里燃起的抗日烽火,迅速在中华大地燎原;卢沟桥畔的枪声,唤起了一个民族的彻底觉醒。

石狮无言,却见证了这一切。

5时左右,一位古稀老人迈着蹒跚的步子来到桥上。

大爷姓范,在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生活了一辈子。

退休以后,老人每天清晨都会到卢沟桥上走走,凝视着那些石狮和斑驳的旧石桥面。

“那时我才10岁,虽然过去60多年了,但发生的事就像在昨天。

在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候,我才体会到什么是民族凝聚力;国难当头,才真正领悟祖国在心中的分量。”

天色大亮了,来卢沟桥游览凭吊的人越来越多。

卢沟桥第一小学校长刘全利说,“每年的7月7日,我都要专程到这里来纪念和缅怀当年的抗日英烈。

学校也经常组织学生到这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卢沟桥第一小学从去年开始使用师生自己编写的爱国主义教育读本,主要内容是围绕卢沟桥、永定河和宛平城的历史与现实,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8时30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在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幕,60发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向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贡献的老战士、老同志致敬。

刘全利说:“卢沟桥不仅是一座历史桥,也是一座英雄桥。

它所承载的不屈不挠、誓不低头、不怕流血的爱国精神,正是今天中国迈向富强文明的宝贵财富。”

延安灯塔:引领国家走向独立富强

一大早,洛川会议纪念馆馆长王华就把窑洞打扫得干干净净,摆放在窑洞前的铁碌碡也擦拭一新。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前来参观的人特别多,纪念馆工作人员忙得满头大汗。

这个铁碌碡,见证着一段历史:1936年,红军与东北军在这里举行抗日会谈,张学良将军用这个铁碌碡铺设联共抗日的机场跑道,迎接中共代表李克农。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所在地,也是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政治指导中心,延安灯塔照耀中国人民走过漫长的胜利之路。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实行全民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这是“七七事变”爆发的第二天,在国家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gcdzg发出通电。

1937年8月,gcdzg召开著名的“洛川会议”,通过了《gcdzg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确定了全面全民族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正确道路。

“gcdzg牢牢地根植于民众之中,所以能在民族危急的关键时刻带领人民一步步走向胜利。” 对中共党史颇有研究的王华说:“一个政党,如果失去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果放弃了对先进性的矢志追求,就会被人民和历史无情抛弃。

读后感怎么写200字 《让历史告诉未来》二百字读后感怎么写

今天,在民族复兴关键时期,gcdzg只有将自身建设与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才能永葆先进性,立于不败之地。”

一场别开生面的抗战歌曲大合唱7月7日在山西国民师范纪念馆举行。

回肠荡气的歌声中,人们仿佛又回到那壮怀激烈的抗日战场。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狂妄叫嚣:一个月拿下山西,三个月灭亡全中国。

山西人民高唱着由冼星海谱曲的《牺盟大合唱》奔赴战场:“诸位同胞,不要伤心,只要我们组织起来,同鬼子拼命就有出路……”gcdzg领导下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牺盟会),是抗战中最早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

日本侵略军在山西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忻口战役、太原保卫战、平型关大捷,晋察冀、晋绥和晋冀鲁豫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成为gcdzg敌后抗战的主战场……“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

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只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在新华网的论坛上,一位网民将当年md的这段话贴上。

抗日战争中,全国人民空前觉醒和团结,不分阶级党派、不分民族地域、不分老幼男女,充分体现了万众一心、抗战到底的决心。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今天,浓缩在国歌中的这一精神,已经沉淀为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强大动力。

7月7日上午,绵长的钟声回荡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悼念广场。

市民代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满脸稚气的孩子,把新铸成的“和平大钟”合力撞响。

钟声将人们的思绪带入67年前那个腥风血雨的日子。

“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暴记录,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这是英国曼彻斯特导报记者田伯烈1938年目睹了日军侵华暴行后写下的话。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

南京大屠杀和欧洲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一样,已成为全人类呼唤和平的警钟。

钟声里,500只和平鸽飞向蓝天。

“没有人比经历屠城惨案的南京人民更加热爱和珍惜和平。”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介绍,近年来,南京积极参与国际和平交流,加快了迈向国际和平城市的步伐。

从1994年起,南京社会各界人士和国际友人每年在“12·13”祭奠日,都要举行国际和平集会,全城鸣响警报,“让战争成为历史,愿世界持久和平”表达了全市人民的强烈心声。

经历了抗战和创业两重艰辛的曹新今天最想说的话是:“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饱受欺凌。

中国人要从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中获取力量,愿我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发展兴邦!”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