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特点 秦朝的土地制度是怎样的

火烧 2022-03-31 19:21:55 1052
秦朝的土地制度是怎样的 秦朝的土地制度是怎样的秦始皇使黔首自实田,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地主阶级凭借这个命令,不仅得以合法占有土地,而且可以用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土地被兼并的农民,不得不

秦朝的土地制度是怎样的  

秦朝的土地制度是怎样的

秦始皇使黔首自实田,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地主阶级凭借这个命令,不仅得以合法占有土地,而且可以用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土地被兼并的农民,不得不以“见税什五”的苛刻条件耕种豪民之田。

夏朝土地制度是怎样的

对于夏朝的行政区,世传为“九州”,那么这九州大地的土地制度又是怎样的呢?据夏朝研究史料显示,关于夏代的社会性质问题,史学家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但是肯定当时存在着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已为不少同志所同意。
《左传》哀公元年记载伍员谈到“少康中兴”,少康因过浇之逼逃奔有虞时说:“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欢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
这里所说的“一成”,当是《周礼·考工记·匠人》所说的“九夫为井”,“方十里为成”的“成”。方里而井,一井就是一里,方十里为成的“成”,就是百井。
《汉书·刑法志》又说:“殷商以兵定天下矣。……立司马之官,设六军之众,因井田而制军赋。地方一里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方十里;成十为终,终十为同,同方百里;同十为封,封十为畿,畿方千里。”
这段话虽然说的是殷周之制,但从这里所说的“成方十里”、“成十为终”是区划土地的单位名称看来,使我们可以肯定《左传》中的“有田一成”的“成”,反映了夏代井田制即公社所有制的存在。
所以,古代文献中也多谓井田之制,“实始于禹”。
附:夏朝九州:
冀州,夹右碣石入于河,三面距河,是各州贡道必经之处。(今山西、河北省境、辽宁西部。)
兖州,浮于济、漯,达于河。(今山东西部、河北东南角。)
青州,浮于汶,达于济。(今泰山以东之山东半岛。)
徐州,浮于淮、泗,达于河。(今淮河以北之江苏、安徽以及山东南部。)
扬州,沿于江、海,达于淮、泗。(今淮河以南之江苏、安徽以及浙江、江西北部。)
荆州,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今湖北、衡山以北之湖南以及江西西北端。)
豫州,浮于洛,达于河。(今河南、湖北北部、陕西东南、山东西南角。)
梁州,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今四川以及陕西、甘肃南端。)
雍州,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

中国宋朝的土地制度是怎样的?

赵匡胤开创的宋朝后,其土地制度主要是土地私有制,土地国有制只占较少的一部分。
宋朝私有土地包括新兴的庶族地主大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小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包括营田、屯田、官庄、职田、学田、官马牧地等等。与其它朝代相比,宋代土地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土地私有制大发展
宋朝实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国家不再执行强化国家土地所有制的措施,不再运用政权力量进行土地再分配,不再调整土地占有关系;国家不再干预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对土地自由买卖和兼并持自由放任的态度。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是土地买卖盛行。例如宋高宗时,四川立限令典卖田宅者纳税印契,一次就征收到契税四百万贯,而此时四川地价每亩仅为四贯,官府卖田定价为八贯到十贯。如果税率按10%计算,土地价格取较高者每亩十贯,那么四川此次纳税印契的田地则有四百万亩,可见土地买卖的盛行。二是土地兼并大发展。北宋前期,地主侵占土地的现象已经相当严重,到北宋中期,更是达到了“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伪冒,习已成俗”的地步。三是私田数量大大超过官田。如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全国垦田四百四十五万余顷,而当时共有各种官田四十四万七千余顷,仅占十分之一,到王安石变法,因推行出卖官田政策,官田所占比例降到七十五分之一。
二、官田的私田化
由于社会经济关系的调控形式变为以经济手段为主,由于国家利益即税收的实现以财产为基本依据,宋代的官田也逐渐向私田方向发展。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将官田转变为私田,或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售田变为私田,或是通过赏赐官僚地产而变为私田。一是国家采用与地主相同的地租剥削方式来经营官田,如宋高宗曾说:“朝廷拓地,譬如私家买田,倘无所获,徒费钱本,得之何益?”又如太宗年间大臣陈鼎上言曰:“田之未垦者,募民垦之,岁登所取,其数如民间主客之例。”这里无论观念还是剥削方式与数额,都与民间地主无异。
三、土地所有权频繁转移
由于土地买卖盛行,“人户交易田土,投买契书,及争讼界至,无日无之”,从而带来土地所有权频繁转移,使地主阶级具体成员经济地位经常变动,这成为宋代社会的突出现象。“千年田换八百主”,“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人家田产,只五六年间,便自不同,富者贫,贫者富”等等这些言论,突出表现了宋代土地关系的这一特点。
鉴于土地所有权转移的频繁,宋代对土地买卖实行了规范化管理手续,即买卖土地的双方要在政府机构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作为土地产权转移的证明。这种土地买卖的规范化管理,就是国家对土地买卖合法性的承认和保护。
四、土地所有权的日益集中与土地经营的日趋分散
土地自由买卖下的土地兼并,使土地所有权呈现强烈集中趋势,但由于土地所有权的频繁转移,就使兼并所得土地越来越细小和分散,如宋理宗时,吏人张洪在平江府有田一百五十六亩,分散为三十八段,佃户共二十五家;淳祐三年,常州无锡县学添置“养士田”近一百段,客户五十余家,但每段土地多者七八亩,少者仅一角、二角几十步。
宋朝土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宋朝经济的繁荣。据资料显示,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而1870年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人均GDP为3191美元。后世虽认为宋朝“积贫积弱”,但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

中国隋朝的土地制度是怎样的

隋朝时期,中国重新统一,经济政策方面,在全国推行均田法土地政策。隋朝推行均田制,限制了土地的买卖和无限占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贸易也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但统治者却将有限的税赋收入用于开凿大运河和军事远征。

中国周朝的土地制度是怎样的

这个问题至少有两种观点,我在看书的时候查过。张传玺老师的《简明中国古代史》里的分封制,认为西周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天子是全国的土地所有者和全民的统治者。通过血缘关系和政治结合的权利财产分配制度,也就是宗法和分封结合实现全国的统治。 封建之下,诸侯、卿大夫、士各自占有采邑、劳动人民,一方面向天子履行义务,一方面实现自己的权利。
另一种观点是,如付乐成先生《中国通史》里认为西周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基本上不是事实。因为周天子只是全国名义的统治者,其实际所拥有的土地只不过是王畿“宗周”(镐京),“成周”(洛邑)以及周边的土地。而且这些土地后来还要分封给新的卿大夫。 而且,各个封国的“公室”(诸侯)和“氏室”(卿大夫)在开始还是比较听话的,后来随着和周关系的越来越远,也就那么回事了。据说,一直和周王室关系比较好的,一直到春秋都比较好的有卫国、齐国、晋国和鲁国。像是秦国态度就差了些、郑国后来还射伤了周平王、楚国本来就远更没啥感情了。
俺自己认为,西周的封建制(分封制)使得周王统御了一个空前的国家(与夏商相比),有着空前的权利。但是也造成了周王室的权威无法时刻和更广范围的影响若干封国。
原因在于
第一,分封制以井田制为基础。井田制实质是一种封建农奴制剥削制度。以周天子为例,王畿土地上,被分为了平均“九分”,中间是周天子的田,其他就应该是农奴们占有(注意不是“所有”)的土地。农奴们把属于天子的土地整好了,才干敢自己的活。他们是人身关系绝对依附土地的劳役地租。当时井田制不仅是周天子的王畿之地实行,也推行与全国各地,但凡是贵族就都这种情况。这就决定了每个阶级的贵族都有按照等级分配的“采邑或食田”,周天子不需要太过于追求对土地的倾占就可以拥有采邑粮食和诸侯的供奉。 而且在当时工商业是周王室的专营行业,根本不需要大规模交换就有其他物品了。
第二,周的分封制相对商代更为典型和彻底,实行分封是唯一的途径。
第三,西周的分封相当有策略性。周封国71,而王室独居53个。而且这些忠于西周的封国是沿着当时农产区、交通要道以及战略要地分封的。这样一方面防止了商朝后裔的反叛,如卫国、鲁国、齐国。一方面通边疆的封国遏制所谓戎狄,如燕国、晋国、秦国。一方面保证了版图的扩大。所以我认为周天子=是名义的“共主”,土地拥有名义上的“莫非王土”。但并不能否认西周时期周天子的权威性。要知道西周政治实质是宗法血缘关系和分封制度的结合,只要其中一支贵族中的“大宗”忠于王室,其他小宗也可能是忠于王室的。

我国古代的夏朝土地制度是怎样的?

《左传》哀公元年记载伍员谈到“少康中兴”,少康因过浇之逼逃奔有虞时说:“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欢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
这里所说的“一成”,当是《周礼·考工记·匠人》所说的“九夫为井”,“方十里为成”的“成”。方里而井,一井就是一里,方十里为成的“成”,就是百井。
《汉书·刑法志》又说:“殷商以兵定天下矣。……立司马之官,设六军之众,因井田而制军赋。地方一里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方十里;成十为终,终十为同,同方百里;同十为封,封十为畿,畿方千里。”
这段话虽然说的是殷周之制,但从这里所说的“成方十里”、“成十为终”是区划土地的单位名称看来,使我们可以肯定《左传》中的“有田一成”的“成”,反映了夏代井田制即公社所有制的存在。
所以,古代文献中也多谓井田之制,“实始于禹”。

中国现在是怎样的土地制度?

我国自土地改革以后,一直实行土地公有制度,农村的土地归集体所以,城市的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民有少量的自留地有长期的使用权,也可以转让使用权.这种制度可能会一直延续下来.
三农问题是天大的问题,过去重视不够,这一届政府的举措确实令人刮目相看,相信社会主义新农村会在不久的将来呈现在我们面前.农村的社会保险还处在起步阶段,同以前相比总算走了一步,今后回逐步建立和完善的.三农问题一直是总理十分关注和经常考虑的重大问题,根据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系列重大举措,例如从2006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将安排1000亿元以上的资金用于支持农村税费改革的巩固完善。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成为“后农业税时代”的一项主要任务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有关部门将增加对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粮食直补资金;农村义务教育将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两年内全部免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将扩大到全国40%的县(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从2006年起,中央和地方财政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今年将扩大到40%,中央财政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在原有每人每年10元的基础上再增加10元,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补助,争取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国家还将落实必要的经费,支持乡卫生院和县医院的建设,为农民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优先解决1亿农村群众饮水不安全问题,新改建农村公路120万公里,基本实现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公路,95%的乡镇和80%的建制村通沥青路或水泥路,同时实现路通车通。2006年,国家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农村金融机构将放宽对种粮农户小额贷款的担保条件和期限。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百姓将享受到日益完善的文化服务。到201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20户以上的已通电自然村全部通广播电视,全国农村将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农村影院、文化馆、图书馆等设施的普及,也将把农民的传统日常生活概念大大拓展。还有很多就不一一例举了.

我国土地制度的演变是怎样的

一  古代社会

原始社会 :氏族公有

奴隶社会

(夏商-春秋末年) :井田制,千耦齐耘

(1)实质:国王所有的贵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2)表现:① "公田":贵族占有; ②"私田":分授给农夫,只有使 用权,没有所有权

(3)内容:①一切土地名义上属于国家公有; ②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和买卖;诸侯要向国王交纳一定的贡赋

(3)瓦解:齐 管仲,相地而衰征;鲁 初税亩,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3. 秦 : 商鞅变法,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

4. 封建社会 : 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

国有--"官田(公田)"

私有--

①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②君主土地私有制

③地主土地所有制(豪强地主、士族地主)

土地来源:占有公田转私,获赐,兼并买卖(主要)

5. 租佃关系:战国产生,汉代普遍

6. 自宋代始,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7.  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8. 地租形态:劳役-实物(宋)-货币(明清) 农民雇工自主权积极性提高

9. 人身依附关系:东汉豪强地主形成田庄,田庄的劳动者与田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之后依附关系越来越减弱,特别是明清时契约纳租方式确立后。解脱出来的农民,生产自主权提高,提高了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二  近代以来

1. 清末民初 : 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体(截止1952)

(1)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农民个体私有,平均主义,小农意识

(2)辛亥革命:平均地权(理念;民生主义的核心)

2. 国民革命时期

目的:为发动农民反对军阀

政策:耕者有其田(口号)

影响:有利于开展农民运动、反对军阀统治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3. 十年对峙时期

目的:为了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政策:1927 打土豪,分田地 ;

1931土地革命,农民土地所有制

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度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影响: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了保障,调动了他们革命的积极性

4. 抗日战争时期

(1)进行根据地建设-大生产运动(抗战时期中共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军垦屯田

①目的: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影响: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健康发展,成就显著。农业和工商业的产值迅速增长,人民负担大大减轻,军民生活明显改善。 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①目的:团结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

②影响:中共在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改变了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承认了地主土地所有权、地主对农民的债权和租佃关系。但对地主的封建剥削又进行了一定的限制,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这一措施把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解放农民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有利于团结地主抗日,巩固了抗日统一战线。

折叠解放战争时期

目的:调动广大群众革命积极性

政策:1946-5《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变减租减息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耕者有其田

影响: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认识:变革土地制度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不解决土地问题,就不可能把广大农民真正的发动起来,也不可能完成反封建的任务。在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gcdzg根据当时的国内矛盾,分别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土地改革政策。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为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而制订的减租减息政策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为了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gcdzg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一个比较完善的土地革命纲领。

6. 建国后:1950土改

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按劳分配

①目的:新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为了彻底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②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③特点:采取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④影响:1952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改,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广大农民翻身解放,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

7.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民土地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

1958后 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大规模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

①方针和原则:积极发展稳步前进、自愿互利

②方法:典型示范逐步推进

③过程:互助组(社萌芽:土地私有、共同劳动)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土地入股、统一经营)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社:土地归公、集体所有)

8. 改革开放以来

1978 家庭联产承包制(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

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特点 秦朝的土地制度是怎样的

大规模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

①主要形式: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

②方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改革后新体制实行家庭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

③性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仍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④实质: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使农村获得生产和分配自主权。

⑤意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凋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改革逐渐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它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条件

宋代灭亡时的政治军事土地制度是怎样的

朝廷腐败
党争不断
军种以步兵为主,很难进行攻击,只能战略防御
灭亡时只有南宋小朝廷,土地制度不详~~~~~~~
文化是很重要原因,宋代是以文治国,词赋贸易科技达到顶峰,但是战略眼光卓绝的将才少之又少
南宋时就有火器,只不过没有像明朝时那样统一装备
宋代个人认为有两个最好的机会,宋太祖赵匡胤是宋代唯一的有雄才伟略的帝王,他建国后卸统一中原余威、倾全国之力的雍熙北伐是最好的一次,也是唯一战略上主动进攻的一次
第二次就是岳飞~可惜赵构误国~~~~~~秦桧只不过是条狗罢了
还有赵匡胤陈桥兵变,其实宋代应该是周,柴荣若不病死,必下幽州!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