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张载的四位句 張載和他的“四爲句”
張載和他的“四爲句”

我國北宋的著名學者張載爲後世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思想遺產,其中最著名也最爲人們所熟悉的是“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由於每一句都以“爲”字開頭,故簡稱“四爲句”。近千年來,張載的“四爲句”傳誦不衰。
“爲天地立心”,就是爲人間社會確立價值標準。中國歷史上的“天地”是指人間社會,“天地間”等同於“人世間”。“天地”是宇宙創生萬物的根源性力量。“天地之心”是自然目的與道德目的的統一,除具有自然目的的含義外,還有其道德價值意蘊,也就是有其道德目的。“事天誠身”則是人應當履行的道德責任。
張載“爲天地立心”之“心”是指人的道德精神價值。這裏的心不是那個物質的“肉心”,是“用心”、“有心”的“心”。
我們常說,某某是“有心人”,指的並不是這個人物質形態的“肉心”。這裏的“有心”,是指這個人肯于思考問題,認真嚴密細緻。因此,“爲天地立心”的“心”,不是說給天地找一個客觀存在的物質之心,也和“有心”、“用心”的心有異曲同工之妙,是象徵意義上的,就是爲人間社會確立道德標準,形成確定的價值觀。
人“有心”,做事就有規矩,有板有眼,有方向,有目標。天地“有心”,人間社會就會有秩序。人間有確定的價值觀,社會有穩定的秩序,是人們從事生產活動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基本條件,否則,一切都無從談起。概言之,張載所說的“爲天地立心”,在他那個時代就是要爲天下建立一套以仁、孝、禮爲核心的價值系統和文化秩序。
同時要看到,“爲天地立心”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有“竊天火、煮己肉、照人間”的歷史擔當和道德勇氣。由此,我們不得不佩服一代大儒張載的宏大氣度和擔當精神,這正體現了儒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士大夫精神”。
“立命”,指掌握自己命運的根本。“爲生民立命”,就是爲人類生存和發展找到前途和意義。可以說,“爲天地立心”的目的就是爲了“爲生民立命”。張載提出“爲生民立命”就是要使民衆“樂天知命”,對自己的命運作出正面的抉擇,並通過自己的道德努力掌握自己的命運,從而賦予生活以意義。但“立命”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事實上,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祖祖輩輩爲自己“立命”、爲子孫後代“立命”而不懈奮鬥的歷史。
“爲往聖繼絕學”就是要把以前先賢的學統繼承下來。“往聖”指歷史上的聖人。儒家所謂聖人,指通曉天道人事的人格典範和精神文化領袖。北宋理學家普遍認爲,自孔孟之後便出現了“學絕道喪”的局面,所以要努力爲儒家恢復“絕學”,接續中斷的學術傳統。
其實,張載所說的“絕學”不僅包括儒家文化,還包括整個華夏文化的優秀傳統。因此,這裏的“爲往聖繼絕學”絕不是簡單地使哪一位先賢的學問不至斷絕的問題,而是從更廣闊的意義上講的,是指延續人類文明的慧命。“爲往聖繼絕學”這一口號,還集中表達了當時士人的文化使命感,不僅要爲社會道德價值系統的確立提供學理基礎,還要爲那個時代的政治合法性和合理性提供文化支持。
“爲萬世開太平”就是創造一個永久和平安寧的社會環境。實現天下太平,不但是中國老百姓世世代代永恆的期盼,也是周公、孔子以來儒家先聖所一直追求的社會理想。其標誌是社會安寧、經濟繁榮,以及倫理規範和人文信仰的重建。許多世代以來,無數志士仁人爲了實現天下太平,有的拋頭顱、灑熱血,戰死疆場;有的捨生取義,以身殉道;有的皓首窮經,終生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