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中国国防的发展历程 高淳话的历史与发展现状怎样

火烧 2023-01-15 01:26:00 1052
高淳话的历史与发展现状怎样 高淳话的形成高淳历史悠久,6300多年前,在薛城一带,有南京地区最早的原始村落,先民们在这里建立了母系氏族,打渔、狩猎等。当1997年发掘出“薛城遗址”后,专家们意识到,高

高淳话的历史与发展现状怎样  

高淳话的形成

高淳历史悠久,6300多年前,在薛城一带,有南京地区最早的原始村落,先民们在这里建立了母系氏族,打渔、狩猎等。

当1997年发掘出“薛城遗址”后,专家们意识到,高淳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用原始的语言进行交流。

春秋时,吴王余祭七年(公元前541年),吴国在高淳筑固城,逐渐形成了吴方言。

高淳离南京虽只有百公里,但历史上因陆路交通不便,长久以来多靠水路与苏锡常和安徽宣郎广等横向进行文化、婚嫁等交流,与南京的纵向往来较少,而本地人又很少外出,长期闭塞,传统农业仍是其主要生存手段。

高淳历史上也曾有过几次移民事件:

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徽宗诏命蔡京募集建康五县民夫围垦固城湖,成田五万余亩,赐名“永丰圩”。

宣和三年(1121年)宋江受招安后,迁部分梁山士卒来永丰圩定居。

清同治三年(1864年),曾国藩率湘军攻破天京(今南京)后,为避猜疑,上奏朝廷“臣统军太多,拟裁撤三四万人,以节糜费”。

这些湘军士卒大多没能返回原籍,安置在高淳、溧水等县,如高淳曹塘的侯、罗、曾、全等姓。

1950年,苏南行署组织常州、无锡178名青年来高淳参加土改,后来他们大多在当地结婚生子,成为高淳首批干部。

上世纪六十年代,高淳接受了大量南京知识青年,其中大部分于七十年代末返城,但尚有知青仍留在当地安置,扎根农村。

千百年来大批客籍人口的迁徙,却没能影响高淳话,倒是改变了他们自己的口音,与高淳话“同化”了,这真是一个大奇迹。

山芋,学名甘薯,是价廉物美的健康食品。

民间传说山芋原产高淳,是高淳话“山遇”的谐音。

明万历年间,高淳大水,破圩淹田,颗粒无收,灾民大饥。

一天,九龙山下一樵夫偶见野猪在山上拱食土中块根,便捡来一尝,甘甜味美,村民纷纷刨食充饥,度过灾荒,便取名“山遇”,从此年年栽植,传种各地。

早年间,商业生意是在桌面上论价成交,如一方借故离席与自家人悄商对策,是对客户的不尊重,买卖往往告吹。

而高淳人与外地人谈生意,就不必担心内容外泄。

老板与朝奉(助手)用高淳话商议,别人听不懂,生意很快谈成。

1984年,我国云南边境发生对越自卫反击战,当时越方了解我国“大后方”军事布防,能破译我军用粤、闽南、客家等方言的联络暗语。

我方“猫耳洞”(工事)被炸、公路被毁,首次战斗失利。

高淳话的历史与发展现状怎样

一天,某师长巡察前沿阵地,听到两位高淳老乡对话,大惑不解,于是命他们用高淳话传达指令,使越军无法破解这独特的军事“密码”。

1985年2月,取得了松毛岭、小尖山等战斗的胜利,最终收复了老山前线失地。

高淳籍战士马逢财、姜方顺、谢小福、孔新华等壮烈牺牲,谱写了一曲英勇凯歌,高淳话也为自卫反击战立下大功。

高淳话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继中国最古老的戏剧艺术——昆曲被列入名录后的又一次重大举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组顾问沈澈视察了高淳,认为高淳话在全国独无仅有,应进行科学、全面的搜集、整理,加以保护,让这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我的家乡话,现在已经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希望满意。

追问

兄弟,我也是高淳人,没想到你能如此的骄傲,真佩服,其实高淳人真的很酸啊!

追答

哥资料找的容易么。

给最佳撒。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