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重要的是别太关注别人的眼光 晚清最有眼光的女人:如果她多活几年,慈禧绝无出头之日
晚清最有眼光的女人:如果她多活几年,慈禧绝无出头之日
从清朝中后期开始,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被吊打,并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若此时能出现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还有再次雄起的机会,但事与愿违,非但没出现中兴之主,大权还逐渐被慈禧所掌控,加速了清朝灭亡的步伐。
慈禧掌权后,不想着如何更好地治理国家,而是把精力放在了玩弄权术、安于享乐等方面。虽然不能把清朝灭亡的原因都归咎于慈禧一人身上,但她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鲜为人知的是,晚清曾有一位非常有眼光的女人,不论是能力,还是在朝廷中的声望,都远超慈禧,若不是她死的太早,慈禧绝无出头之日,她就是慈安太后。
慈安,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16岁就被咸丰皇帝封为皇后。公元1861年,咸丰在承德避暑山庄驾崩,同治皇帝继承了帝位,慈安被尊为东太后,慈禧则为西太后。之后,慈安联合慈禧及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诛除顾命八大臣,进行了垂帘听政。
虽然此时的慈禧也是太后,且是同治皇帝的生母,但她的权力和和影响力远不及慈安。据《清宫遗闻》中记载:“东宫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优于才,而判阅奏章,及召对时咨访利弊”。也就是说,慈安虽然对权力不感兴趣,但她的政治才华毫不逊色;而慈禧虽然很有野心,在慈安面前还是太嫩了,只能做一些小事,朝政大事的决策权在慈安手中。
另外,慈安的德行和做事风格,与慈禧截然不同。她总能以大局为重,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之所以能被重用,并最终成为挽救清王朝的重臣,最初都是慈安的意思。更令人佩服的是,慈安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也很高,甚至出现了“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的说法。慈安与慈禧曾三次交手,最终都是慈安占了上峰。
第一次:诛杀太监安德海
当时宫中有明确的规定,太监不得出都门,违反者杀无赦。而当时的安德海,是慈禧的心腹太监,仗着慈禧的宠信,胡作非为,肆无忌惮,很多朝中大臣都对他相当忌惮。同治八年,在慈禧的授意下,安德海到江南置办龙衣,因太过高调,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抓了起来,并上报朝廷。慈禧本想袒护,但慈安却下达了“立命诛之”的旨意,安德海被就地正法。
第二次:为同治帝选皇后
同治17岁时,到了结婚的年纪,慈安看中了容德俱佳的崇绮之女阿鲁特氏,而慈禧则力荐姿性敏慧的凤秀之女富察氏。最终,阿鲁特氏被立为皇后,慈禧再次失败。
第三次:支持洋务运动
在恭亲王奕欣等人的见一下,清政府开展了洋务运动,此时最缺的就是钱。虽同为太后,但慈安才是真正的一把手,若没有她发话,国库不可能投入近六千万两白银去搞洋务运动。而且慈安非常有眼光,看出了洋务运动对清朝大有好处,并决定大力支持。如果不是慈安力顶,以慈禧短浅的目光,宁可把几千万两白银花在自己享乐上,也绝不会去搞洋务运动。
只可惜,慈安在1881年就去世了,此时她才44岁。在她去世后,慈禧干掉了恭亲王奕欣,自己独揽了大权,此后的事情大家也都非常熟悉了。假如慈安再多活几年,压根就不会有慈禧什么事了,说不定清朝不会那么快灭亡。

如果觉得小编写的不好,请多多批评指教,一定多加改正!若觉得写的还可以,欢迎扫描下方的二维码,或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新知”,记得转发和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