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今,“忽悠”这个词较为时髦,常被人挂在口边成为戏语,然而,中国历史上却有一位靠高超忽悠技能而身挂六国相位的人,却鲜为人知。
>
![]()
苏秦苦读太公《阴符》,学习纵横捭阖之术
>(前337~284),字季子,东周洛阳轩里人据(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战国时期的韩国人。苏秦出身农家,弟兄五人,上有苏代、苏厉、苏辟、苏鹄四位兄长,从小素有大志。他从师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伏案苦读《太公阴符之谋》等纵横之术,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提倡合纵(联合其他国家对付秦国)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
>阴符》,钻研"周书阴符",每逢困乏欲睡之时,便用锥自刺其股,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这是成语“悬梁刺股”中之“刺股”的由来。就这样,苏秦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在有所收获后,重新出游。
>(公元前311年-278年在位)即位后,以前国遭丧乱,为了图强雪耻,大力招揽贤者。苏秦至秦,不被用,正在穷途末路之时,遇见燕昭王广招天下贤士,苏秦欣喜若狂,即刻入燕。
>
>宋国土地时,苏秦洞察了燕昭王想攻齐的意图,献计于昭王道:“我们虽然收回了被齐占的土地。然而当年亡国之恨不可以不报。燕国欲报强齐之仇,必须先向齐表示屈服顺从,将复仇的愿望掩饰,赢得振兴燕国所需的时间。其次,要鼓动齐国不断进攻其它国家,以防止齐国攻燕,并消耗其国力。如果使齐西劳于宋,南疲于楚,我们即可趁机发动进攻,一举灭齐。我请求到齐国说宣王攻宋。”苏秦向燕昭王保证自己“信如尾生”,保证自己按密约行事,守信到死。一席话说得燕昭王如梦初醒、茅塞顿开,并赐豪华车一百辆、白璧百双、黄金万镒及数不清的绫罗绸缎,奖赏苏秦宣扬“合纵术”。苏秦开始威风凛凛地周游列国,“以三寸之舌为帝王师”。各路诸侯怦然心动,趋之若鹜,言听计从。燕昭王遂拜苏秦为上卿,出使齐国。
>的信任,擢升齐相,但苏秦身在曹营心在汉,暗地却仍在为燕国谋划。
>
> ![]()
苏秦任六国丞相
>
>。秦知道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此后十五年,秦兵不敢图谋向函谷关内进攻。
>
>
>奉阳君为合纵长,而齐国实际上却是合纵的真正组织者和指挥者。齐国名义上合纵攻秦,其实不过是借齐制秦,使其不能抽身救宋,齐好再次攻宋。这实际上使其他四国联军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既无法合力攻秦,又不能马上撤兵回国。于是各国对齐都暗怀不满。苏秦极力主张强攻秦国,然而齐既不卖力,赵韩魏燕自然也都互相推让而逡巡不进。因此联军始终未与秦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尽管如此,齐劳师袭远,仍然大损国力。本来苏秦此时南下,明着合纵攻秦,暗中却在积极为燕联系反齐的同盟军。苏秦见各国离心,便暗中劝在魏国的孟尝君:“昔日您在齐国时,为齐立下盖世之功,而齐王暗昧,不但不重用,而且使您背井离乡,远来归魏。今又弃信义于不顾,玩弄联军各国。燕军有攻齐意,赵国也早对齐怀恨,如果联合起来东击齐国,则中原势大,魏和先生您也定会名动天下。”孟尝君答应了苏秦的建议。
>
>
>
>
>
>燕易王的母亲(文侯夫人)私通,燕易王知道这件事,却对苏秦的待遇更加优厚。苏秦畏惧被诛,就劝说燕易王:“我留在燕国,不能使燕国的地位提高,假如我在齐国,就一定能提高燕国的地位。”燕易王说:“一切听任先生去做吧。”于是,苏秦假装得罪了燕王而逃跑到齐国。齐宣王便任用他为客卿。其后,宣王死,齐湣王继位后,齐国大夫中有许多人和苏秦争齐王宠信的大夫刺杀苏秦,苏秦伤重。齐王派人捉拿贼人,然而没有抓到。苏秦将死时,便对齐王说:“我马上就要死了,请您在人口集中的街市上把我五马分尸示众,就说:‘苏秦为了燕国在齐国谋乱’ ,这样做,刺杀我的凶手一定可以抓到。”齐王照其计而作,果真刺杀苏秦的凶手,为了邀功主动出头露面了,齐王趁机抓捕凶手,将其诛杀。
>孙子兵法·用间》,里面有“燕之兴也,苏秦在齐”的话,又如《吕氏春秋·知度》曰:“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这些记载表明,战国时人都知道苏秦为燕而仕齐,最后使齐亡而兴燕,但他自己也为燕而作出牺牲。苏秦在战国晚期名声颇大,《荀子·臣道》把“齐之苏秦”和“楚之州侯”、“秦之张仪”相提并论。西汉时,苏秦仍受人称道,如《史记·邹阳传》赞扬他能成为燕的忠臣。《淮南子》也多处提到他,并肯定他有知权谋的长处。司马迁以为苏秦在“连六国从亲”的过程中,显示出他的才智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