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性成就 有关体育史的近代体育科学有哪些标志性成果
有关体育史的近代体育科学有哪些标志性成果
有关体育史的近代体育科学有哪些标志性成果
中国近代体育发展的总体特征是:一方面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随着西方近代体育在中国的不断传入与传播,逐渐占据了中国体育发展的主流地位;另一方面在东西文化不断碰撞、融合的过程中,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最终退出了中国体育历史舞台的中心,而逐渐边缘化。
在中国近代体育发展的时间轴上,可分为晚清时期的体育、民国初期和北京政府时期的体育、南京政府时期的体育,等不同的阶段;在中国近代体育发展的空间面上,有国民党统治区的体育、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地区体育,以及伪满和汪伪地区的体育,等不同区域的区分。
从近代体育发展的内容看,它是沿着两条主线向前推进的:一是对以奥林匹克文化为代表的西方体育的不断引进、吸收和消化,完成了西方体育在中国的植根过程;一是对以武术文化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改良和改造,使之不断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需求。
中国近代体育史的发展特点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体育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和领域.中国近代体育史尤以现代化的发展特点而突出.其现代化的发展特点主要可归纳为国际化、社会化和科学化三个方面.
这里我主要讲现代体育的科学化特点.体育科学化是体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体育必须在一切领域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理论与方法.其中包括体育的决策、管理、教学、训练和科研.
体育管理的科学化主要体现在领导决策方法的科学化和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制定决策,进行体育各项工作的管理.例如运用科学预测方法进行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可行性分析.对体育系统的各种数据建立数据库,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进行处理,及时掌握所管辖范围的各种体育信息.管理科学化还体现在办公自动化水平.
体育教学的科学化首先在于教学思想的科学化,例如体育课时的科学安排,如何按照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如何掌握体育课的强度和密度,如何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等等.体育教学的科学还包括运用电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运用简单的测试手段来检查运动负荷等等.
在群众性体育锻炼方面,现代科学技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运动处方”来指导群众体育锻炼,并设有这种类型的保健和康复中心,为广大体力和脑力劳动者消除身心疲惫.在这些中心设有各种现代化设施,如带电脑控制的功率自行车和力量练习器、各种蒸气浴等等.、
现代科学技术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可以认为,在当今竞技技术水平已经很高的情况下,运动场上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没有科学训练,不可能达到高水平.
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运动训练过程也是科学实验过程.从选材、多年系统训练、医务监督、伤病防治、技术诊断、成绩预测、食物营养、精神和体力恢复等等无一不需要科学技术来解决.
现代运动训练也是控制与被控制的过程,运用点子计算机技术,不仅可以进行模拟训练,而且可以制定训练计划,不断进行反馈,得出最佳化方案.
科学训练采取一系列规范化手段,不仅有大量测试仪器,而且运用信息反馈原理,广泛采用声相技术.至于训练的各种辅助器材与日俱增,逐步向电脑化发展.机器人已开始走进训练场,显示它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运动竞赛中科学技术的运用更为突出,有人把运动场称为“现代科学技术的橱窗”是很有道理.以2008年奥运会为例,以绿色奥运建筑标准、数字奥运、信息安全、宽带通信、移动通信、电讯、气象保障、照明技术、关键运动技术、兴奋剂检测、环境、新能源运用、智能交通、遥感技术与城市规划、人文奥运等20多个方面,围绕“科技与奥运”这一主题.
随着现代体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体育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正在发展中的综合性科学应运而生,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逐步完善充实,形成了包括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三大部类的体育学知识体系.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不仅出现一批高技术、新技术,使劳动生产发生重大变革,社会生活也发生很多变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功能、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现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是各学科部门之间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这一总趋势必然对体育科学带来很大的影响,从而促使现代体育更加迅速地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近代体育科学的特点?
19世纪后期,各种体育竞赛活动已经开展的非常广泛,但训练体质和理论仍然十分落后。当时大多数运动员都采用连续进行3~4周的重复练习方法。早期出版的运动训练专著,如1885年英国伦敦出版亨利.乌奥里什论训练的小册子,大多把这种方法看做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由于当时教师和医生还不明确运动成绩同哪些因素有关,因而,在具体训练的过程中,人们或模仿优秀运动员的训练,或评教师个人的经验进行传授,或以其他项目的训练方法为借鉴,或从饮食制度中找寻捷径。这反映了早期人们对运动训练规律的艰难探索。
在探索中积累了一些有价值的经验。例如,人们为了提高运动成绩而对各种运动技术的不断改进,就包含着对合理有效的动作技术的科学认识。特别是生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更把运动教师的眼光引向了新的领域。
然而,真正对体育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协同研究还是在进入70年代以后,莫斯科全苏体育科研所建立的综合试验台,可同时对运动员进行遗传学、教育学、生物力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心理学研究,层次可从分子水平直到整个有机体。美国在蒙特利尔奥运会以后相继建立了两个奥林匹克训练中心;结合运动训练开展多学科的研究。民主德国、保加利亚为实施奥运会战略,集中人力、物力,结合训练和竞赛进行了长期的综合研究。联邦德国建立了联邦体育科研所,负责促进和协调各学科的研究工作。法国于1957年成立了国立体育运动学院,实行了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的体制。我国在对李宁、朱建华等运动员的训练中,也充分运用了多学科协同作战的方法。
正是这种多学科综合研究,打破了各学科间的森严壁垒,使各学科相互了解、渗透和体育科学的一体化发展成为可能。体育科学化发展的重要产物,是一些对体育现象进行多方面研究的新学科正在形成。如体育哲学、体育学、运动学、训练学、体育文化学、竞赛学等。这些新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必将对整个体育科学和体育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体育与体育科学、体育学科的关系
科学训练 科学饮食才能提高成绩 研究体育离不开科学
现代体育科学发展有哪些特征
通过对比新、旧学校体育教育思想,阐述并分析了现代中国学校体育在课程方面以人为本。在组织形式方面灵活机动,在教学方法方面丰富多样等特点。并且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交互形式”的出现成为现代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从文化的角度讲,体育,就是一种人为的和为人的文化存在,体育的存在是为了个人及人类更好地生活而增进人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因此,体育从业人员的角色定位应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和交流者,是将人类历史文化成果予以不同程度和形式的筛选、整理、加工而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价值取向性,相对系统性、水平层次性和体育的适应性的体育文化代代相传的体育文化人,而不仅仅是单纯地传习某一体育技术技能知识,体育理论研究不光是技术数据的分析,而且是社会历史文化的综合系统性研究。
那么,体育文化人。涵盖了两层意义,具有了双重身份的体育+文化的复合体。首先他是一个脱离了传统意义上脑、体分离,教、研分离而具有广博的胸襟、开放的视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体育教育者,同时他必须是一位自觉的文化传习者,他既是体育教育活动的主体,又是文化选择的主体,其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是在文化选择中培养和选就适当现代化的新人,体育的理论研究上升到文化研究的高层次。作为体育+文化的复合体,体育文化人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
1.厚重的知识积累。体育作为一门学科有它自己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作为一个体育文化人,他既有这个领域里丰厚的实践和知识积累,同时又能上升到理论的角度去认识和提高它们,并在对这一学科的探索和梳理中把握体育科学的规律,用以指导实践,培养人才。
2.自觉的文化意识。在于把体育纳入整个社会文化系统来考察的文化自觉的整合能力。体育与文化的关系并非1+1的简单拼接,而是血融于水的关系,正如奥林匹克运动,它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体育竞技运动,而是富含了人文精神、历史文化、科技信息的人类物质和精神的创造活动,奥林匹克之所以发展成为世界范围的体育运动,让万人为之迷恋,是人类文化选择文化重构的历史必然。
3.开放的学术视野。现代科学的发展,呈出学科之间交叉和渗透的趋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理论科学与应用科学、各分支学科与其它分支学科在交叉和渗透中形成新兴学科,随着这种渗透的深入,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拓展,学科的发展亦呈现出新的活力,作为体育文化人必然有建立在开放视野上的学术整合和理论建构能力。
4.在动与静、刚与柔的结合中体现力量美、人格美。所谓动如脱兔、静似处子、刚柔相济都是我国传统美学的最高境界。体育唤醒了人的美学自知,把握了将人的生物状态的自然美转化为社会美的契机,体育文化人经过长期的文化熏习和体育训练具备了美的示范能力。
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独立发展的社会文化现象,它蕴含和表达了人类积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生命需求,体育文化人的使命也正在此。
体育科学属于体育学,是吧
对的,也是属于其中的一部分
什么是体育科学
体育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来探求体育的本质和规律,是研究社会各种体育现象、最大限度发挥人体运动能力相通过身体练习进行教育并提高健康水平等规律的综合性科学。 用科学的方法来探求体育的本质和规律。20世纪初首先在德国、日本开始了体育科学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体育科学研究真正在世界范围开展起来。它的学科建成和发展,大体上经过派生、迭加和综合三个阶段。例如生理学运用于体育研究派生出运动生理学,统计学运用于体育,产生体育统计学、等等。体育科学的新兴学科不断出现,这完全符合当代科学不断分化和综合的总趋势。中国有组织地开展体育科学研究工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杂志《体育科学》封面立后才开始的。1954年,首先在北京体育学院设立了研究部,开始培养研究生和开展体育科学研究工作。1958年成立了国家体委体育科学研究所,卫生系统成立了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以后相继建立了上海、黑龙江体育科学研究所,成都体育学院成立了体育史研究室和研究治疗运动创伤的运动医学研究室和附属体育医院。到1979年底,全国共有17个体育科学研究所。全国各体育学院和师范学院体育系正向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的方向发展。 中国的体育科学研究工作由国家体委统一规划和领导。1956年在北京体育学院召开了第 1次全国性的体育科学报告会。1960年召开了第 1届全国体育科学工作会议,讨论并制订了体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方针、任务和3年发展规划。1964年召开了国家体委体育科学工作委员会,并于同年召开第 1届全国体育科学报告会。1977年召开了全国体育科学技术规划会议,草拟了1978~1985年全国体育科技发展规划,确定了研究的主要内容。1979年召开了第 2届全国体育科学工作会议,研究了今后的任务和建立、健全体育科研机构等问题。1980年召开的第2届全国体育科学报告会,收到了全国各地的论文628篇,比1964年多了近一倍。1978年体育界有 3名代表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有12项成果获重要科研项目奖。1980年完成的重大课题《中国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现状、特点及某些规律的研究》,是由国家体委、教育部、卫生部共同组织1500多名科技工作者和教师进行的。这是研究中国民族体质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
嶝柏仕体育在体育科技方面,有哪些杰出的成果?
活力圈——解决专业赛事报名难题的准公共化体育平台;玩O——有更丰富的体育娱乐场景的体育现场移动应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