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阎锡山后人 “山西王”阎锡山的另类遗嘱
“山西王”阎锡山的另类遗嘱 ▲ gt 阎锡山 gt 阎锡山(1883—1960)是国民党元老,一级陆军上将,又是有名的地方实力派,人称“山西王”。 gt 1949年3月25日,阎锡山在太原解放前夕逃到
“山西王”阎锡山的另类遗嘱

▲ >阎锡山 >阎锡山(1883—1960)是国民党元老,一级陆军上将,又是有名的地方实力派,人称“山西王”。 >1949年3月25日,阎锡山在太原解放前夕逃到广州,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12月,逃往台湾。1950年3月在蒋介石逼迫下辞去“行政院长”一职,搬到台北市郊阳明山附近的菁山,仿山西农居,建一窑洞。从此深居简出,不问政事,埋头著书立说。 >阎锡山原本身体很好,1959年,77岁的阎锡山忽感心绞痛,经检查为严重冠心病,从此身体每况愈下。1960年5月20日又发生心绞痛并伴气喘,延至5月23日,经抢救无效死亡,终年78岁。 >阎锡山死后,原本似乎被人遗忘的他突然又红起来,台湾当局为他举行了隆重葬礼,着实热闹了一番。蒋介石亲自致祭,并送一块匾,上写“怆怀耆勋”。 >阎锡山生前效仿英国首相丘吉尔生前为自己安排葬礼的形式,但安排得颇为诡异。对家属的遗嘱有七点: >一、一切从简,不宜奢; >二、收挽联不收挽幛; >三、灵前供无花之花木; >四、出殡以早为好,不要久停; >五、不要过于悲伤,放声大哭; >六、墓碑刻他的思想日记第100段及第128段; >七、七日之内每天早晚各读他的《补心灵》一遍。 >思想日记第100段和第128段分别为—— >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为做事之顺道,多少好事,因礼不周,言不逊,信不孚,致生障碍者,比比皆是。 >突如其来之事,必有隐情,惟隐悄审真不易,审不真必吃其亏。但此等隐情不会是道理,一定是利害,应根据对方利害,就现求隐,即可判之。 >对于灵堂的布置,阎生前也有安排,要求家人根据他写好的内容制作挽联,张贴于灵堂和住处。 >1.贴灵前: >避避避,断断断,化化化,是三步工夫;勉勉勉,续续续,通通通,为一等事功。 >横幅:朽去化欲 >2.贴檐柱: >摆脱开,摆脱开,粘染上洗干净很不易;持得住,持得住,掉下去爬上来甚为难。 >横幅:努力摆持 >3.贴院中: >有大需要时来,始能成大事业;无大把握而去,终难有大机缘。 >横幅:公道爱人 >4.贴院门: >对在两间,才称善;中到无处,始叫佳。 >横幅:循中蹈对 >笔者理解,阎锡山的这些丧事安排和挽联的内容,对家属的嘱咐是丧事从简从速,不收礼,以示低调。其中第六条实际上是他一生的总结并以此告诫后人。如思想日记第100段讲义、礼、逊、信,实际上是标榜其做人的原则;第128段则是自己政治经验的总结,此中似乎也隐隐透露出自己一生中的无奈。 >挽联中主要是宣扬传统的儒释道思想,但有一句“有大需要时来,始能成大事业;无大把握而去,终难有大机缘”,却是他一生宦海沉浮的写照,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中的阎锡山,其作为基本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故能成大事业,中原大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则是倒行逆施,故难有大机缘,这倒是一句老实话。 >- END - >责任编辑:亚闻 >转载请注明: “文史博览”(wsbl1960)微信公众号◆ 想要投稿 >发文至邮箱2004wsbl@163;dyy1013@126 >或者直接给我们微信后台留言交流 ◆ 订阅杂志 >❶通过全国各个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42-185 ❷直接与我刊发行部联系 联系电话:0731-84307941(王老师)
很赞哦! (1066)
相关文章
- 阎锡山后人 1960年5月23日阎锡山病死
- 阎锡山起义 阎锡山报恩的故事
- 阎锡山父母 阎锡山的后代没一个人在中国,五儿子偷娶了二嫂,落魄买不起机票
- 宗教和哲学是泰戈尔诗歌的核心主题 阎锡山与泰戈尔谈哲学:中国“中道”精神在乡村
- 阎锡山后人 晚年的阎锡山,馒头配青菜解决一餐,临终前给后人留下7句话
- 阎锡山怎么死的 阎锡山最后10年如何度?每天青菜馒头,与子女分隔两地至死不得见
- 山西军阀阎锡山 晚年的阎锡山生活简朴,死前只留下7句话给后人,令人回味
- 山西军阀阎锡山 阎锡山死后,此人甘愿为其守墓58年至今,只因阎锡山当年一个承诺
- 阎锡山家事 阎锡山未成名之时,出生不凡,继母不养,上学挨打
- 阎锡山后人 “山西王”阎锡山的另类遗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