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赫那拉孟古简介 叶赫那拉孟古姐姐,叶赫那拉·孟古姐姐[
叶赫那拉孟古姐姐,叶赫那拉·孟古姐姐[
叶赫那拉·孟古姐姐[
孝慈高皇后(1575年—1603年),叶赫那拉氏,名孟古哲哲(穆麟德:Monggojeje),叶赫部贝勒杨吉砮(杨吉努)女儿,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皇后,清太宗皇太极生母,清朝的第一位皇后。1629年,孟古哲哲与努尔哈赤合葬在福陵。崇德元年,皇太极为其上谥号为“孝慈昭宪纯德真顺承天育圣武皇后”,经康熙、雍正、乾隆累加谥、改谥,最终谥号为“孝慈昭宪敬顺仁徽懿德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
叶赫那拉氏孟古是谁妹妹
孟古姐姐(这是她的名字,姐姐不是称谓,只是音译,所以请别误会)是东城那一支的,那林布禄和金台石的妹妹。 “孟古姐姐”,这是她的名字,她的全名叫“叶赫那拉孟古姐姐”。满语里“姐姐”通“哲哲”,音都是一样的,你可以翻译成“孟古姐姐”,也可以翻译成“孟古哲哲”,这个“姐姐”不是称谓,只是她的名字,汉语意思是“银子”。 叶赫那拉氏名孟古,号孟古姐姐,也作孟古哲哲或格格(格格满语本意为姐姐),清太宗皇太极生母,后母以子贵,封为孝慈高皇后(很巧,徽号的简称和朱元璋妻马皇后是一样的,但中间的字完全不同)。叶赫部[1]人,父海西女真叶赫部部长杨吉砮,兄纳林布禄。 她的堂兄,布斋的女儿就是著名的叶赫老女东哥,所以《太祖秘史》里说孟古和东哥是姐妹还是有一定根据的,不过孟古是东哥的堂姑。 孟古14岁嫁给努尔哈赤,并不是代替东哥,而是早已许下的婚事。据清史稿后妃传和杨吉砮传记载,1582年海西女真的另一部扈伦与建州争夺激烈,杨吉砮看中了崛起的建州和风度翩翩的努尔哈赤,决定把自己的小女儿孟古姐姐许配给他,从而达到政治联姻的目的。而努尔哈赤此时正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双方一拍即合。 当时孟古姐姐只有八岁,努尔哈赤已经是二十四岁的成年人,他问杨吉砮:“你既然要同我缔结姻缘,为什么不把大女儿许配给我呢?”杨吉砮解释道:“我恐怕大女儿不合你的心意。小女儿仪容端庄,举止不凡,把她许配给你,才是真正的佳偶啊。”对努尔哈赤来说,叶赫部的主动联姻是求之不得的事情,能使他摆脱四面受敌的危险,一心一意统一建州。既然“岳父”杨吉砮这么说了,他也就当即送过聘礼,把亲事定了下来。 六年后,孟古长成“面如满月,丰姿妍丽”的绝色佳人。她的父亲杨吉砮已经在前几年与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军队的战斗中被杀。李成梁设了一个计,叫“市圈计”,就是诱使他进行贸易,入了市之后门都关了,就把杨吉砮杀了。哥哥纳林布禄遵照协约亲自送妹妹到努尔哈赤处成婚。在建州费阿拉城,努尔哈赤用最隆重的仪式迎娶了这位妻子。 婚后的孟古“器量宽宏,端重恭俭,聪颖柔顺,见逢迎而心不喜,闻恶言而色不变,口无恶言,耳无妄听,不悦委曲谗佞辈”,(清史稿)深得努尔哈赤的宠爱。1592年十月,孟古生皇八子,取名“皇太极”,就是后来改“女真”为“满族”,定国号“大清”的清太宗。 孟古寿命很短,万历三十一年秋天,不到三十岁的她一病不起。此时丈夫的建州女真与兄长的叶赫部陷入敌对中。纳林布禄和建州一直是有不共戴天之仇。就是以前说继妃衮代时提到九部联军打建州,结果九部联军战败了,他这个头儿就是布斋,被建州的额亦都给杀了。有的书记载说杀了之后,就把叶赫这贝勒一刀劈成两半,一半留在建州,留在努尔哈赤那儿,那一半可以拉回叶赫,所以从此建州与叶赫结下不共戴天之仇。临死前,孟古告诉努尔哈赤,她非常想见见母亲,努尔哈赤转告叶赫,谁知哥哥纳林布禄却狠心地拒绝了,孟古姐姐抑郁病故。 死后,努尔哈赤非常悲痛,“不饮酒茹荤者逾月”。为她举行盛大的祭礼,命令4个贴身奴婢殉葬。最初三年,努尔哈赤把她葬在自家院子里,第四年才迁到尼亚满山岗建陵。后金天命六年(公元1621)八月,努尔哈赤筑辽阳新城并迁都于此,因为不愿让孟古离自己太远,他又在辽阳的杨鲁山为她修建了新的陵园,于天命九年将她和自己的祖父、父亲一起隆重迁葬。天聪三年(公元1629,明崇祯二年),继承父位的皇太极为努尔哈赤修建了福陵,并将生母的灵柩合葬在陵中。崇德元年(公元1636),皇太极正式登基为后金皇帝,他为母亲上谥号为“孝慈昭宪纯德真顺天府圣武皇后”。 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叶赫那拉的老女“东哥”
九部大战以努尔哈赤以少胜多的大胜结束,女真诸部之间的纠纷与战乱也逐渐愈演愈烈、纠缠不清。而孟古姐姐的娘家叶赫部更与努尔哈赤结下了深仇。
在叶赫部与努尔哈赤所结的仇恨里,有一个特殊的女人:叶赫老女——东哥。 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海西女真四部在“九部之战”大败四年后,遣使向努尔哈赤通好,叶赫部还表示愿将死于“九部之战”的布斋之女东哥许配给努尔哈赤。 东哥又名布喜娅玛拉,于1582年出生在吉林梨树县,是女真族第一美女,自幼就美名远播,部落巫师还说她“可兴天下,可亡天下”,有着非比寻常的来历。努尔哈赤当然心花怒放,立即下聘定亲。 东哥假如顺利地嫁给努尔哈赤的话,那就是要与姑姑孟古姐姐共侍一夫了。然而她坚决反对,向哥哥布扬古贝勒说:“努尔哈赤是杀父仇人,谁能够杀了他,我就嫁给谁。”于是,叶赫部毁掉了东哥与努尔哈赤的婚约,并以“杀努尔哈赤”的条件向诸部落公开为东哥征婚。 事实上,这在东哥的婚姻史上,已经是第三度毁婚了。她九岁时许嫁哈达部歹商贝勒,然而这只是一条美人计:在迎亲的路上,歹商被“岳父”叶赫部伏兵所杀。随后,叶赫部又将东哥许配给乌拉部布占泰,以诱使他参与“九部之战”,布占泰随后便在这场战争中做了努尔哈赤的俘虏。当布占泰四年后被释放打算迎娶的时候,东哥却早又被许配给了努尔哈赤。 听说东哥征婚,哈达部酋长孟格布禄立即血气上涌,报名应征,订下婚约后遂于万历二十七年五月向努尔哈赤宣战。九月,孟格布禄兵败,向努尔哈赤投降。努尔哈赤找了个借口把他给杀了,又将富察氏所生的女儿嫁给了他的儿子武尔古代,万历二十九年以后,哈达部彻底被努尔哈赤吞并。 孟格布禄的结局并没有使得垂涎东哥美色的男人们停止前赴后继的脚步。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辉发部的首领拜音达理贝勒与东哥订婚,背弃了原来与努尔哈赤之女的婚约。九月,怒火中烧的建州女真出兵扈尔奇城,没费多大力气,就把辉发部给消灭了。 接着,东哥又再次与乌拉部贝勒布占泰订下了婚约。布占泰听说有机会抱得美人归,立即把自己与努尔哈赤六度联姻、七度盟誓的事情全丢到了脑后。当年,他就派重兵埋伏自己的岳父之一舒尔哈齐以及舅子禇英与代善,被击败后又以鸣镝射了舒尔哈齐嫁给他的女儿娥恩哲。忍无可忍的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年九月亲率大军攻打乌拉部。第二年正月,乌拉部灭亡,布占泰逃往叶赫部。 然而眼光极高的东哥根本就没把败军之将布占泰看在眼里,她拒绝履行婚约。又气又羞的布占泰不久郁郁而终。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东哥已经三十三岁,东蒙古暖兔部首领之子吉赛看中了她,向她的哥哥布扬古求娶。然而东哥没看中吉赛,即使他以征讨叶赫相要胁,她也坚决拒绝出嫁。正当吉赛与努尔哈赤为争夺东哥而准备大打出手的时候,东蒙古喀尔喀部达尔汗贝勒之子莽古尔岱也来向东哥求婚。已被妹妹弄得筋疲力尽的布扬古大约是想要把吉赛和努尔哈赤的两支队伍引开,让他们找莽古尔岱的麻烦而自己坐收渔利,终于不顾明朝边防将领的警告,下定决心在当年九月将东哥嫁到蒙古去了。东哥出嫁之时,年龄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普遍的婚龄(当时有些女人在她这年纪,恐怕已经是祖母级了),因此,她在史书上也被称为“叶赫老女”。 然而布扬古没想到的是,东哥出嫁后不到一年,就死了,努尔哈赤的怒火仍然要向叶赫部发作。 努尔哈赤是在东哥去世的那一年正式称帝建立后金的。三年后,即后金天命三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十三日,后金汗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与明王朝决裂,其中“第四恨”即为明朝廷偏帮叶赫,使该部将本来许配给自己的东哥转嫁蒙古(原文为:“明越境以兵助叶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此恨四也”)。 第二年八月,努尔哈赤用同样的理由灭掉了叶赫部。 叶赫那拉东哥,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奇异的人物之一。她似乎是专为给努尔哈赤制造统一女真、挑战中原王朝的借口而降生的。她的婚姻经历,即使最拙劣的言情剧编剧也甘拜下风。这匪夷所思的一切,验证了巫师关于她“可兴天下,可亡天下”的预言。当这个任务完成之后,她也就离开了人世。 东哥应该是个性极强的女人,她强烈地拒绝了做“礼物”的命运。就在她将婚姻一变再变的同时,她的又一个姑姑(孟古姐姐的妹妹)在明万历三十八年,姐姐去世七年后甘心接受了和亲的命运,代替她嫁给了努尔哈赤。然而即使如此,也不能改变东哥必置努尔哈赤于死地的主意。 努尔哈赤曾因为自己居然不能征服这位绝代美女而诅咒连声,说:“此女生不祥,哈达、辉发、乌喇三部以此女构怨,相继覆亡。今明助叶赫,不与我而与蒙古,殆天欲亡叶赫,以激其怒也。我知此女流祸将尽,死不远矣。”——努尔哈赤真是太不应该了。东哥给他带来的好处,仅亚于他的生身母亲。 中国的男人,多数都喜欢把亡国的责任推到女人的头上,曰:“祸水”。若是照这种说法,东哥堪称是天下祸水第一人。 ——自东哥这儿,绝代美女的意思明白了:凡是跟她扯上关系的男人和国家,都“绝代”了…… 叶赫那拉部的女人,总是跟爱新觉罗家族的关键时刻联系在一起。除了开国之初的孟古姐姐、东哥,叶赫那拉氏还在清王朝覆灭的时候为其提供了慈禧和隆裕,该家族的这等风水,实在值得研究。叶赫那拉氏孟古小说
穿越之我是孟古姐姐,重生之叶赫那拉,英雄恋红颜之孟古传奇
历史上,叶赫那拉家族都有哪些名人
1、纳兰明珠
纳兰明珠(1635年-1708年),叶赫那拉氏,字端范,满洲正黄旗人,康熙朝权臣,清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父亲;历任内务府总管、刑部尚书、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要职。纳兰明珠对康熙议撤三藩、统一台湾以及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起到积极作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纳兰明珠陪同康熙到东北考察,最远抵达乌喇地区。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因朋党之罪被罢黜,后虽官复原职但不再受到重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病故。
2、慈禧太后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1853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1857年,晋封懿贵妃。
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联合慈安太后、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
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1875年,同治帝崩逝,爱新觉罗·载湉继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4年,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
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1908年,光绪帝驾崩,溥仪继位为帝,尊慈禧为太皇太后。1908年11月15日17点,慈禧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3、隆裕太后
隆裕(1868年2月3日—1913年2月22日),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名静芬。小名喜子,慈禧之弟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是光绪的表姐。
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并在婚期过后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民国二年正月十七日(1913年2月22日)。
隆裕太后在西六宫之一的长春宫病逝,享年46岁。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中华民国政府以国丧规格处理丧事,与光绪帝合葬崇陵(河北易县清西陵)。
4、太祖孝慈高皇后
太祖孝慈高皇后,纳喇氏,叶赫部长杨吉砮女。名孟古姐姐(音译,又译孟古哲哲),太祖初起兵,如叶赫,杨吉砮以后许焉。杨吉砮为明总兵李成梁所杀。
子纳林布禄继为贝勒,又为成梁击破。岁戊子秋九月,以后来归,上率诸贝勒、大臣迎之,大宴成礼。是岁,后年十四。
岁壬辰冬十月,太宗生。岁癸卯秋,后病作,思见母,上遣使迎焉,纳林布禄不许。九月庚辰,后崩,年二十九。
5、清圣祖惠妃
惠妃(?—1732年)纳喇氏,叶赫部东城贝勒金台石之子德尔格尔的儿子,郎中索尔和之女,康熙帝妃嫔。纳喇氏初封庶妃。康熙九年生皇子承庆(殇)。十一年生皇长子胤禔。
康熙十六年八月册纳喇氏为惠嫔, 二十年十二月晋惠妃。雍正年间曾奉养于廉亲王府,后廉亲王获罪,再度回到宫中。雍正十年四月初七日卒。
《永宪录》等史书记载说,惠妃叶赫纳喇氏是明珠的妹妹,纳兰性德的姑母,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实际情况是惠妃之父为郎中索尔和,明珠之父是牛录额真(汉名佐领)尼雅哈。
尽管他们都是金台石之后,但不是兄妹关系。明珠与索尔和同一祖父(金台石),明珠一度权倾朝野,后因为胤禔谋夺太子之位而遭康熙的不满,最终被抄家。
其子纳兰性德是清朝著名词人,其词集《饮水词》独步清代词坛。纳兰也作那拉,惠妃也可以称作是姓那拉氏,是叶赫部族的那拉氏(叶赫那拉氏),与乌拉那拉氏有所不同。
慈禧太后姓什么?是姓叶赫那拉?还是姓惠?
慈禧,叶赫那拉氏,满族人,生于道光十五年。在咸丰时代入宫,由懿贵人晋为懿嫔。三年后生同治,由妃晋为贵妃。咸丰驾崩后尊为慈禧,与慈安、恭亲王进行辛酉政变,开始“太后垂帘、亲王议政”的时代。几年后,两宫太后归还政权不再干预。
同治驾崩,光绪即位,两宫太后不放心,再度垂帘。1881年,慈安逝世,慈禧罢免亲王独掌大权。八年后归政退居。1898年,慈禧引起政变,囚光绪,出面治理。十年后,光绪驾崩,慈禧立溥仪为帝后随光绪而去,葬于普陀峪。
慈禧是镶蓝旗人,出生于北京某胡同,后入镶黄旗。但是二十世纪末,有人举证称慈禧是汉族人。证据表明慈禧出生在山西的一个汉族家庭。因为贫穷,慈禧被卖给县里的人为女,后又被卖给惠征为婢,非惠征亲生女儿。咸丰年间,慈禧以惠征之女的名义选入宫中,之后步步高升,成为太后。
但是对慈禧身世的考证时间毕竟还不够长,要完全推翻慈禧是满族人的证据还不够充分,因此慈禧的身世目前还是个传说,并不能完全下定论。
慈禧,叶赫那拉氏。作为惠征之女选秀入宫后得咸丰宠爱,之后步步高升,位尊皇太后。期间垂帘听政47年,辅佐过两代皇帝。在光绪死后,立溥仪为帝,第二天也撒手人寰。尊体已逝,荣宠不息,叶赫那拉氏家族人才辈出。
扩展资料:
叶赫那拉氏著名人物:
太祖孝慈高皇后:
太祖孝慈高皇后,纳喇氏,叶赫部长杨吉砮女。名孟古姐姐(音译,又译孟古哲哲),太祖初起兵,如叶赫,杨吉砮以后许焉。杨吉砮为明总兵李成梁所杀,子纳林布禄继为贝勒,又为成梁击破。岁戊子秋九月,以后来归,上率诸贝勒、大臣迎之,大宴成礼。
是岁,后年十四。岁壬辰冬十月,太宗生。岁癸卯秋,后病作,思见母,上遣使迎焉,纳林布禄不许。九月庚辰,后崩,年二十九。
清圣祖惠妃:
惠妃(?—1732年)纳喇氏,叶赫部东城贝勒金台石之子德尔格尔的儿子,郎中索尔和之女,康熙帝妃嫔。叶赫那拉氏(慈禧、容山、照祥、桂祥等)
纳喇氏初封庶妃。康熙九年生皇子承庆(殇)。十一年生皇长子胤禔。康熙十六年八月册纳喇氏为惠嫔, 二十年十二月晋惠妃。雍正年间曾奉养于廉亲王府,后廉亲王获罪,再度回到宫中。雍正十年四月初七日卒。
《永宪录》等史书记载说,惠妃叶赫纳喇氏是明珠的妹妹,纳兰性德的姑母,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实际情况是惠妃之父为郎中索尔和,明珠之父是牛录额真(汉名佐领)尼雅哈,尽管他们都是金台石之后,但不是兄妹关系。
明珠与索尔和同一祖父(金台石),明珠一度权倾朝野,后因为胤禔谋夺太子之位而遭康熙的不满,最终被抄家。其子纳兰性德是清朝著名词人,其词集《饮水词》独步清代词坛。
纳兰也作那拉,惠妃也可以称作是姓那拉氏,是叶赫部族的那拉氏(叶赫那拉氏),与乌拉那拉氏有所不同。
纳兰明珠:
明珠,字端范,纳喇氏,满洲正黄旗人,叶赫贝勒金台石孙。父尼雅哈,当太祖灭叶赫,来降,授佐领。明珠自侍卫授銮仪卫治仪正,迁内务府郎中。
纳兰性德:
纳兰成德(1655 - 1685)改名性德(仅一年而已),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正黄旗满洲,叶赫那拉氏,是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纳兰性德生于天潢贵胄之家,赫赫宰相府,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
母亲是多尔衮哥哥英亲王阿济格的女儿。年少聪颖过人,文武全才。康熙十五年(1676)其二十二岁时中丙辰科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后授三等侍卫,循进一等,武官正三品。

清高宗舒妃:
舒妃(1728—1777),叶赫那拉氏兵部左侍郎永绶之女。乾隆帝嫔妃之一。雍正六年六月初一。乾隆六年初封贵人。十一月封舒嫔,行册封礼。
乾隆十三年七月初一,晋舒妃;十四年四月初五行晋封礼。乾隆十六年五月十九日,生皇十子。乾隆四十二年五月三十日薨。葬裕陵妃园寝。子一,皇十子,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慈禧太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叶赫那拉氏
求证满族爱新觉罗与叶赫那拉之间有什么矛盾他们的立场分别是什么?
这要从根源说起
叶赫那拉氏族与爱新觉罗氏族之间的的矛盾由来已久。据说早在元末明初时,叶赫那拉氏族与爱新觉罗氏族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当时,爱新觉罗家族的头领为了使叶赫那拉氏臣服,指着大地说:“我们是大地上最尊贵的金子(爱新觉罗是金子的意思)!”而叶赫那拉的首领听了一阵大笑,他指着天上的太阳说道:“金子算什么,我们姓它(叶赫那拉就是太阳的意思)。”结果,在那场战争中,叶赫那拉氏最后打败了爱新觉罗氏,成为当时女真族最大的部落。 然而,历史的发展难以预见。叶赫那拉氏族和爱新觉罗氏族总是在敌人与朋友之间徘徊,是敌人的时候,难免要打上几仗;是朋友的时候,便开始联姻。是战是和,都是视当时的情况和利益而定。事实上,叶赫那拉氏和爱新觉罗氏世世代代都是血统之亲,努尔哈赤不但是叶赫那拉氏所生,还娶了叶赫那拉部落的女子。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便是叶赫那拉氏(孟古)所生。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在明朝的支持下,叶赫贝勒金台石的儿子率军进攻了努尔哈赤统治下的后金。第二年正月,努尔哈赤便给予了狠狠的报复。同年,明朝鉴于努尔哈赤太过于猖狂,东北各部几乎都被他征服了,于是派辽东经略杨镐率四路大军前往剿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萨尔浒大战”。叶赫也参战了,打算助明军一臂之力。结果明军大败。叶赫见到明军战败,慌忙撤退。 这次大战之后,明朝丧师失地。为挽回辽东局势,明朝派熊廷弼经略辽东。于是努尔哈赤调转兵锋,集中力量进攻叶赫。八月,努尔哈赤发下誓言:“不克叶赫,誓不回师!”率大军征叶赫。 叶赫出战不利,金台石、布扬古分别固守东、西二城。努尔哈赤命后金军掘地为穴,城墙倒塌,后金军攻入城中。金台石拒不投降,自焚而死。布扬古见东城已破,孤城无援,在得到降后不杀的保证后,才盟毕出降。努尔哈赤为防止叶赫东山再起,这次没有履行诺言,杀了布扬古,叶赫部遂告灭亡。努尔哈赤将叶赫的平民迁到建州,入籍编旗,变成了自己的臣民。 叶赫部首领布扬古临死前曾对天发誓:“我叶赫那拉就算只剩下一个女人,也要灭建州女真。” 因此,民间一直流传着叶赫那拉与爱新觉罗世代为仇,清廷宫中后妃不选叶赫的祖制。其实这是荒诞的无稽之谈,清朝的历代皇帝都有姓叶赫那拉氏的嫔妃,清初第一才子纳兰性德即是叶赫那拉氏之后。而叶赫的子孙有不少在清朝廷位居要职。金台石的儿子德尔格勒,授佐领,予三等男爵;其弟尼雅哈,授佐领,予骑都尉世职;孙子南楚,任护军统领,袭三等男爵。尼雅哈的儿子明珠是康熙朝有名的权臣,由侍卫授銮仪卫治仪正,迁内务府郎中,后擢升为内务府总管,再授弘文院学士,又历任刑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使、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后赠太子太傅,晋太子太师,可谓是权倾一时。南楚的儿子穆占率兵征湖南,平云南,后授正黄旗都统,列议政大臣。 不过,不可思议的是,清朝最终确实亡于叶赫那拉氏之手。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氏,由于她的保守和固执加速了清朝的灭亡。最终签署清帝退位条约的就是慈禧太后的侄女——隆裕皇太后,也姓叶赫那拉。 叶赫那拉(10)姐姐(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