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介绍深圳 关于深圳的资料

火烧 2022-10-18 13:09:20 1058
关于深圳的资料 ■地理位置深圳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毗邻香港。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13°46′至114°37′,北纬22°27′至22°52′。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

关于深圳的资料  

■地理位置

深圳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毗邻香港。

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13°46′至114°37′,北纬22°27′至22°52′。

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边深圳河与香港相联;北部与东莞、惠州两城市接壤。

辽阔海域连接南海及太平洋。

■自然资源

深圳市土地总面积为1952.84平方公里,其中, 深圳经济特区面积为395.81平方公里。

全市共有大小河流160多条,分属东江、海湾和珠江口水系。

全市现有水库24座,总库容5.25亿立方米。

位于市区东部的深圳水库,总库容4000多万立方米,是深圳与香港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深圳海岸线全长230公里,海洋资源丰富,有优良的海湾港口,通海条件优越。

境内山脉绵延,风景秀丽,最高峰943.7米。

天然旅游资源丰富,东部有大小梅沙、大鹏半岛郊野森林等黄金海岸线风光,西部有红树林、内伶仃岛自然保护区及海上田园风光等景区。

■行政区划

深圳是中国广东省省辖市,国家副省级计划单列城市。

深圳经济特区在其辖区内。

深圳下辖6个行政区。

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盐田区位于经济特区内,宝安区、龙岗区地处经济特区外。

2006年经济特区管理线进入特区人数3.78亿人次;车辆1.10亿辆次。

全市有51个街道办事处、620个居民委员会。

■人口构成

深圳自南宋末年陆续有移民落脚,建市后人口增长迅速。

2006年末常住人口846.4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96.83万人;非户籍人口649.6万人,占比重76.7%。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334人。

深圳人预期平均寿命达76.71岁,超过部分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水平。

深圳有少数民族人口36万多人,是继北京之后全国第二个聚齐56个民族成分的大城市。

■移民文化

作为改革开放窗口和新兴移民城市,加之独特的地缘和人文环境,造就了深圳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是最适宜海内外英才干事创业的活力之都。

近年来,深圳被有关传媒机构和专业调查公司评选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城市”。

■语言文字

深圳以普通话为主流地方语言。

多数公共服务机构、专业人士和商界都能用英语提供服务,大多数青少年能讲英语,深圳也不乏才能卓越且受过良好教育及精通双语或三语的专业人才。

全市正在开展“百万市民讲外语活动”,提高公共服务的外语普及率,提高市民的外语交往能力。

■气候情况

深圳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风清宜人,降水丰富。

常年平均气温22.4℃,无霜期为355天,平均年降雨量1933.3毫米,日照2120.5小时,适合常年开展旅游。

■城市建设

经过27年的建设发展,深圳市道路、照明、环卫、绿化、排水、交通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管理水平日益提高,城市功能趋于完善。

全市建城区面积719.88平方公里。

2006年基本建设投资中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407.84亿元,比上年增长23.9%。

全市自来水普及率达100%。

■环境保护

深圳环境保护工作倡导“环境优先,以人为本”的理念,确保让市民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

2006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水平。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3.7%。

主要饮用水源水库水质达标率98.1%。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6.2%。

全年达到Ⅰ级和Ⅱ级空气质量天数359天。

区域环境噪声达标总面积399.46平方公里。

为鼓励市民参与环保事业,2004年起深圳设立了“深圳市民环保奖”。

2006-2010五年间,深圳将投资250亿元,全面开展水、大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十大领域内的294项工程项目。

■环境优美的生态园林城市

深圳拥有清新优美的城市自然环境。

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森林覆盖率达47.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01平方米、442个公园总面积达13,240.40公顷,深圳先后被国内外权威机构评为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500佳”、“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国家生态园林示范城市”、“保护臭氧层示范市”、 “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深圳是“公园之城”。

目前,全市有400多个公园、风景区、森林公园。

到2010年,全市森林公园总数将达到17个,占全市陆地面积的22.03%。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综合指数最高的城市

2005年,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研究发布《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对中国100个重点城市生活质量指数进行评价,生活质量排在第一位的城市是深圳。

■毗邻香港的亚太区域性国际化城市

深圳市区距香港港岛仅45分钟车程。

深圳将用15年左右的时间,在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深圳建设成为重要的区域性国际化城市。

目前,在深圳长期工作生活的外国人达1.3万人以上,深圳国际味日浓。

这些外国人来自111个国家,主要是外企驻华机构代表、三资企业人员、文教类人员、留学生。

2005年经深圳市口岸入境的外国人共340多万人次。

深圳住房面积中约有5%为港澳台居民及外籍人士所拥有。

■深港合作

深港两地山水相连,经济相互依存,有着紧密的历史渊源和天然联系。

长期以来,香港市场上的禽、蛋、鱼、肉、菜以及鲜奶等主要来自深圳。

每年经深圳水库供港的东江水达11亿多立方米;大亚湾核电站输电到香港;港资一直是深圳最主要投资来源,占外商在深实际投资金额的70%以上;深圳多家公司在香港创业板上市。

近年来,深圳市政府提出了“向香港学习、为香港服务”的合作理念,深港政府间建立了重大事项协商沟通机制,口岸和跨界基础设施合作不断加强,经贸、科技、教育、金融、旅游等合作不断深化。

2007年4月,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治理三期工程,深圳河流域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的水平。

2007年7月正式建成通车的深港西部通道,将把深港两地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

■受人尊重的文明城市

深圳正在全面加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把实现人民利益作为第一追求,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尊重人的权利,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利益。

深圳市民享受着越来越多的文化权利和文化福利。

深圳通过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公共文化活动,全面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

其中例如“深圳读书月”活动,已经融入每一位深圳市民生活,成为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和实现文化权利的有效载体。

这座城市因为读书而备受世人尊重。

深圳还每年举办“关爱行动”,发动全社会来扶助弱势、困难人群。

介绍深圳 关于深圳的资料

深圳的城市文明指数和市民关爱行动指数逐年上升。

深圳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200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文明城市”之一。

志愿工作者

深圳包括义工组织在内的慈善组织约200个,各种形式的志愿者约53万人。

成立于1990年的深圳义工联是中国内地最早的义工组织和志愿者队伍。

年龄最小的仅14岁,最大的78岁,平均每天从事16类30多个服务项目。

“有困难找义工、有时间做义工”,已成为深圳人的时尚。

参考资料:://sz.gov/jssz/szgl1/200610/t20061030_149399.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